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野外安全,大自然教我們的事

親子天下

更新於 2018年08月14日08:50 • 發布於 2018年08月14日08:50 • 單信瑜、羅怡君
野外安全,大自然教我們的事
野外安全,大自然教我們的事

本文摘自《愛的生存遊戲

新北市三峽一名國中生,跟四名朋友到河邊玩水不小心溺水,他的朋友因過於害怕跑走且未報案,五天後才在男同學父親逼問之下說出實情,但找到時已經是一具冰冷的遺體。

 新北市某私立大學二十六名師生,在碧潭空軍公墓戶外教學時,遭一群從灌木叢竄出的虎頭蜂攻擊,螫傷四名師生,經送往新店耕莘醫院救治已無大礙,但校外教學安全問題,再次引起關注。

 屏東縣師生至部落參加研習活動,老師帶學生去砍柴以便搭設獵人寮,十六歲的潘姓男學生右腳突遭蜂螫,引發過敏性休克,經醫療站緊急注射抗組織胺藥劑後恢復意識,但因呼吸困難,且起紅疹,最後仍由救護車載下山送醫治療。

「媽媽,上次我們去陽明山的時候有到野溪玩,水又冰又涼、樹又高又大還能遮太陽,真的好舒服,妳還記得嗎?」

「記得啊,當天下午還突然打雷,我們立刻收一收趕緊換地方避雨。」

「喔,對啊,那時候所有人動作超快的,大家都說要在下雨前離開。」

*「大自然就是這樣,風雨晴天都有它的必要性和意義,危險的不是環境,而是我們的無知。事實上統計資料顯示,在大自然裡發生意外的機率,遠比城市裡的交通意外低很多呢!」 *

「那是當然的啊,動物才不會像馬路上不長眼的車子橫衝直撞,而且應該是破壞力很強的人類,才令小動物更害怕吧!」

在高度都市化、網路化的生活趨勢裡,許多「高風險」活動都是因為我們的危機意識不足,或是對大自然的了解不夠深入,才會導致意外頻傳。

以台灣過去發生的兒童意外來看,野外活動中以「游泳戲水」占大多數,尤其是放假期間,孩童與青少年常結伴到溪邊或海邊戲水,每一年都有數十名兒童和青少年因此喪生。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常發生同行孩童擔心責罰,而隱匿不報致使同伴溺死的悲劇,倘若即時求救或報警,他們或許都還可以保住性命。仔細深究這些事件,我們就會發現不是「大自然」很危險,而是孩子讓自己陷入危險卻不自知。

蜜蜂來了怎麼辦?

登山健行、野外露營是近年來許多家庭共同從事的休閒活動,搜尋社會新聞就會發現,台灣從事農務的民眾或登山客被虎頭蜂襲擊的新聞不勝枚舉,勞動部也因此出版《戶外作業虎頭蜂攻擊預防手冊》。

每年七月到九月是虎頭蜂類快速繁殖的季節,也最常出現蜂螫意外。家長在事前就要帶孩子認識蜂窩,以免孩子看到時只顧著興奮地用樹枝或棍棒去撥弄,導致蜂群攻擊;人煙稀少的草徑、草叢,容易有虎頭蜂築巢,家長和孩子要多留心樹上的狀態,若有疑似球狀的物體掛在樹上則盡量遠離。

因蜂類的視覺較容易看見深色、大紅色等顏色,故上山時盡可能穿著淺色長袖衣物,並避免塗抹味道過重的香水、化妝品乳液與精油等,小心引來蜂類;相對地,適當噴灑含有敵避(DEET)的防蚊產品,則能有效驅趕虎頭蜂。減少飲食氣味也是個辦法,盡量以口糧、白開水等氣味不明顯的食物為主,水果、肉品氣味重的食物也容易吸引蜂類。

虎頭蜂如果只是在附近飛繞一、兩圈就離開,那可能是「採集蜂」被人類的氣味所吸引;但若遇到一直在附近打轉、飛行,不離開的警戒「巡邏蜂」,就要特別注意;第一步先冷靜。不要尖叫逃跑或是拿衣物亂揮舞,更要避免動手拍打,以免激怒蜂群,讓牠們釋放費洛蒙氣味,引來更多蜂的攻擊。若發現自己已經進入警戒範圍,先以衣物護住頭、頸部,往蜂類飛來的反方向快速離開。

不慎被蜂螫時,會出現搔癢、紅腫、劇痛的症狀,可先用冰敷緩解,用肥皂水清洗傷口,若針與毒液囊仍留在皮膚上則用指甲輕輕刮除,切勿擠壓傷口;但如果有心悸、呼吸困難、大片局部反應時,就要盡快送醫。過敏體質者到郊外踏青時,最好隨身攜帶抗過敏、抗消炎藥物或類固醇,蜂吻後可馬上注射,以防過敏休克。最重要的仍是盡快送醫急救。

落雷與暴雨的襲擊

在空曠地區從事戶外活動若遇暴雨,需要小心雷擊。

雨天的靜電比較小,閃電通常會被引到最高處,在曠野中遇到下雨,最好不要找高大的物體躲避,也不要接近孤立的凸出物:大樹、路燈柱、電線杆、鐵欄杆、涼亭、鐵塔等,讓自己愈貼近地面愈好。

手持大型金屬柄雨傘也可能成為雷擊的目標,因此雷雨天請盡量減少佩戴金屬飾品,注意不要高舉球拍、雨傘和釣魚竿等物品,避免增加有效高度成為「尖端」而遭雷擊。行走在建築物附近,也盡可能不要接近金屬及潮溼物等容易導電的物體,如電線、自來水管、銅器、鐵器等物品,或潮溼的牆壁。

探索自然是動物累積求生經驗的本能,若我們一味關閉感官經驗,就會失去對危險環境的判斷力,一旦失去這樣的敏銳度,即使不在郊外也會因為缺乏適應力更顯遲鈍,這樣的惡性循環對尚未發展能力的孩子來說,才是最大的風險來源。我們都應向孩子親身示範「謙卑的學習」與「謹慎的樂觀」,在大地之母的懷抱裡享受萬物自然的美好,並領略其中帶給我們的重要啟示。

安全探索的六大原則

勿接近已公告之危險水域與地區

針對台灣各地區的河川溪流與土石流,政府已公布相關資料,如已豎立警告標誌,切勿擅自闖入。

充分了解周遭環境資源

出發前可運用地圖或請教其他人的經驗分享,了解此地區的上下游環境與周邊資源,如:登山小屋、服務中心或最近的部落、社區等等。

密切注意氣候變化

出發前蒐集氣候資訊、下載降雨特報等相關應用程式,較能掌控自然環境的改變,以免應變不及。

著正確服裝與攜帶必要藥品

不正確的服裝配備往往是造成受傷的人為因素,也增加求援或救援的難度;攜帶保暖外套和雨衣雨具以保溫,為活命的第一要件。若有氣喘、心臟病等長期服用藥物,也應隨身攜帶。

告知其他人活動範圍

出發前告知其他未參加該項活動的家人或朋友,當天活動的範圍和預定返回時間,孩子單獨行動更需要如此。

平日具備基本求生技能

在平時就應教導孩子野外求生的「三三三原則」,三小時失溫,三天不喝水,三週不進食,就會死亡。切勿花費力氣找尋食物,以免失溫、脫水,導致更嚴重的意外。此外,孩子也應及早具備漂浮、換氣等基本游泳技能。

安全危機想一想

Q:校外教學一起去野外郊遊,我正專心看一隻蟲,一回頭發現找不到同學與老師,我該怎麼辦呢?

1、立刻大聲呼救,讓別人知道自己在哪。

2、設法找到自己來時的路徑往回走,去停車場等大家。

3、先找附近的水源地, 以免水喝完。

4、在原地等候保持安靜,並注意有沒有人活動的聲響,聽到時再發出聲音,以引起他人注意。

*本文摘自親子天下出版《愛的生存遊戲》,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愛的生存遊戲
愛的生存遊戲

延伸閱讀:
孩子在外如何保平安?3重點不可不知
黃瑽寧:溺水的人是不會呼救的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