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酒醉外還會「食醉」?飲食快又多傷身

優活健康網

發布於 2018年07月21日02:15 •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早期讀中醫書,看到「食醉」一詞,還以為印錯了,因為曾看過「酒醉」,但沒聽過「食醉」。仔細看後面的說明,原來是指脾胃氣虛的人,當食物進入中焦脾胃之後,由於脾胃的消化與運化功能不良,導致清氣不升,濁氣不降,以致進食後,肢體無力,頭部昏沉而想睡。

從中醫理論看「食醉」 脾胃氣虛、飲食習慣不良所致

依據現代醫學的說法,是因為進食後大量血液進入消化系統,致使頭部血液供應不足,出現短暫的缺氧,才會頭暈想睡。有趣的是,中醫竟然使用「醉」這個字來形容頭部的昏沉感和無力的嗜睡感,就好像酒醉之後的身體反應,真的非常傳神。

臨床上,也常聽到病人說吃飽飯後四肢無力、昏昏欲睡的情形,連我們自己也有這種現象。依據現代醫學的說法,飯後稍微想睡是正常的,但如果出現明顯疲倦感與昏沉感的「食醉」,就要小心了。為什麼呢?

從中醫理論來看,「食醉」除了起因於脾胃氣虛之外,還包括吃飯速度過快、所吃的食物較難消化,還有飲食過量等不良習慣所致。脾胃氣虛屬於內在因素,飲食習慣則屬外在因素。

當我們吃下食物之後,脾胃就開始繁重的消化與運化工作。對於一個本來脾胃就虛弱的人,脾胃之氣一旦被拿去消化食物,身體其他部位的氣機就會不足,當然容易出現疲乏困倦的情況,這就像平日收入不豐的人,到了月底繳房租時,都會有一種口袋被掏空的感覺。

另一方面,即使脾胃功能正常的人,若以飛快的速度將食物塞入肚中,脾胃的工作量驟增,氣機耗損量大,無法及時消化食物而停滯在脾胃,中焦氣機升降失調,也會出現腹脹、身重、頭昏嗜睡的情況。

所以無論是脾胃氣虛的內在因素或是飲食習慣的外在因素,都會導致中焦氣機升降失常,出現清氣不足的四肢無力,以及濁氣不降,致使頭部這個清竅失於濡養而昏沉嗜睡,很像喝醉酒的「食醉」現象。

「食醉」現象如果偶而出現,還好!如果頻頻出現,就要了解是來自內在或是外在因素,加以改善。若不趕緊改善,反覆發作,未來很可能出現後面所述的「食填太陰」急症。

中醫師不傳之祕 可怕的「食塡;太陰」

中醫有一個病名「食填太陰」,最初看到這個名詞,也跟「食醉」一樣,因為很生動馬上記住了。臨床後真的遇到此證,病情有輕有重,但對病人來說,都是很痛苦的經驗。為何會出現「食填太陰」?簡單的說,算是「食醉」病情的升級版。

脾胃位於人體的中焦部位,為氣機上下通行的要道。如果飲食不節,消化不良,食物填塞於中焦,就會阻滯胸腹氣機而出現痞悶脹痛;脾胃主四肢,陽氣阻於胸腹,不能敷布於四肢而手足逆冷,甚則氣機難達下焦,下焦隔絕而尺脈全無。病情看起來是不是有點像「食醉」的加強版,實則更為恐怖!臨床上遇過的案例,輕者胸腹痞悶脹痛,頻頻搥胸也無法緩解,呼吸不利,飲食難下,二便難出,濁陰盤踞於上,頭暈欲吐,心情煩躁。重者甚至當場昏厥。

曾有一位老婦人,太晚用膳過度飢餓,食物上桌後吃得太急,加上吃進不易消化的食物,才吃幾口,突然告訴身旁的家人:眼睛模糊、頭昏、想吐……接著眼神渙散,馬上癱軟暈倒、四肢冰冷。家人當場嚇壞了,緊急叫救護車送急診,途中甚至還小便失禁。入院後病人意識漸漸恢復,各項西醫檢查均無異常,可是全身虛弱、頭暈、胸悶,後來轉到中醫科,經治療後頭暈改善,再經二三天後才恢復元氣。

臨床上的體會是:食填太陰者過去都有傷食史,亦即因飲食習慣不良而傷及消化機能。通常以飲食不節為前提,例如飲食過於寒涼或油膩,加上吃太快又過量,導致食物難消化,積滯在脾胃,脾失運化,致使氣機上下痞隔不通而見諸證。

治療方面:當以消食化積,疏通中焦氣機為主。

中藥藥方:一般性食積可用半夏天麻白朮湯為主,過食寒涼可用吳茱萸湯為主,飲食厚味可用保和丸和溫膽湯為主。

針灸部分:太白穴合豐隆穴(原絡配穴:脾白隆),內關穴和公孫穴(八脈八法交會穴:內關公孫善治胃心胸疾病),甚者再加足三里穴、陷谷穴、合谷穴、曲池穴、神門穴等,以加強療效。食冷者,宜加灸。

「食填太陰」重症者,也算臨床急症,務必趕緊救治。

(本文摘自/經絡解密 卷三:充滿幸福甜滋味的大地之母──脾經/大塊文化)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