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適性學習怎麼做:國小、國中、高中職新設計

未來Family

發布於 2019年08月22日12:47 • 黃啟菱

108課綱上路之後,國民教育從國小、國中到高中職各階段的課程,都會有實質的調整,希望透過制度的設計,達成幫助孩子「適性揚才」的目標。

新課綱把課程分為兩種類型:「(教育)部定課程」和「(學)校訂課程」,除了既有的國家課程,各校還可因地制宜,發展適合自己學校的多元課程。這樣,希望每個學校課程有所不同,也引導學生按個人的不同,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

在國小、國中階段,「彈性學習課程」可用來開設四類型課程,包括統整性探究課程、社團活動與技藝課程、為特殊需求學生開設的課程,以及其他像是自主學習、戶外教育、補救教學之類的課程,也都在其中。

到了高中、高職階段,學校可以開設校訂必修、多元選修和加深加廣選修課程,還有團體活動時間、彈性學習時間,選修課程占比甚至可達1/3。

新課綱規劃者之一、國家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員李文富說明,「校訂課程」可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和舞台,探索自己、發現自己;學校依照在地情境與學生需求設計而出的課程,也會逐漸形塑每個學校獨特的教育臉譜,讓學校開始不一樣。

#

以下是《未來Family》針對各教育階段所彙整出的變革重點。

 

國小:跨領域學習將成為常態

依照新課綱規定,彈性學習課程在國小低年級階段,每週有2~4節,中年級則有3~6節,高年級為4~7節。此外,新課綱也明文規定,學校可以彈性調整或重組學習節數,實施跨領域課程,也能由不同科目的老師進行協同教學。也就是說,國際上最流行的跨領域學習,將在台灣成為常態,有助於孩子拓展學習面向,認識自我。

已開始試行彈性課程的台北市永安國小校長邢小萍說,該校從三年級開始就有獨立研究的彈性學習課程,讓孩子自己選主題進行研究,可以每個學期都選一個主題,也可以針對喜愛的主題延續下去。

邢小萍說:「有孩子研究麵包,從麵包的科學知識,到怎麼烤麵包才好吃都研究了;也有孩子研究LINE的貼圖,還做出一組貼圖上架銷售。」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有位孩子因為跟家人去看京劇,一看就迷上,以此為研究主題,中學時還去考復興劇校,如今也以京劇為職業,在劇團中發展。

 

國中:彈性課程讓學習更多元

國中雖然開始面臨升學壓力,新課綱仍然安排每週3~6節彈性課程,讓多元學習成為可能,而且也引導孩子思考未來。例如新課綱前導學校、台北市敦化國中,近期就開出一門名為「幻象:未來的我-自我形象創作」的課,讓學生用攝影、媒材、文字等,表達自己與夢想職業的想像,有學生用試管、晶片介紹自己想像的未來。

有技藝傾向的孩子也可以透過彈性課程,提早從七年級開始接觸技藝教育課程。八年級則要到附近的高職或技專院校參訪,認識各種課程與設備。到了九年級更有抽離式的技藝教育,每週有半天到1天可以到高職上課。

 

高中:真正落實「一生一課表」

這波新課綱裡,高中是變動最大的。未來高中生在部定必修、校訂必修之外,還會有選修的空間,選修的學分數共54~58學分。新課綱規定,各校要讓學生能跨班自由選修,得開出班級數的1.2~1.5倍的課程讓學生選擇。

選修課程包括多元選修、補強性選修與加深加廣選修,朝「一生一課表」的目標努力。麗山高中早已開始開設多元選修,讓學生有跑班探索的機會。

曾任麗山教務主任的藍偉瑩觀察,孩子是喜歡選課的,因為可以自己決定要學什麼,而且經過高一、高二的累積之後,「到了高三,麗山有七、八成的孩子知道自己未來要念什麼。」

「值得注意的是,加深加廣選修除了傳統國、英、數、社、自等學科之外,也包含非考科,這些都有助於學生適性探索及準備,」李文富強調。

高職:強化基礎、重視實作

高職的學生,因為已分科分類,基本上是學生按照個人興趣選擇的類科,新課綱的重點就放在增加實作實習經驗,與基礎技術能力的強化。

以學分數來看,原本15~30學分的專業及實習課程,提高到45~60學分,讓學生更有機會了解這個專業領域與職場現況。新課綱也擷取了各群屬性相近、科別共通基礎技術能力,在實習科目中增加了這類的「技能領域」。例如機械科技能領域的「數值控制」和「精密機械製造」,就跟模具科相通,讓學生培養跨科別的能力。

同樣的,彈性學習時間也從0~8節增加到6~12節,引導學生適性發展與自主學習,可用於增廣或補救教學、學校特色活動、選手培訓等。

 

生命教育跟生涯規劃,升格為必修

十二年國教把國小到高中、八大學習領域的軸線貫穿起來。高中原本沒有綜合活動領域,新課綱將此向上延伸,也把生命教育跟生涯規劃納入此領域,並升格為必修課程。

另外也加深選修課程如「未來想像與生涯進路」、加廣選修課程如「生命啟航:生命意義與生涯發展」等等。

藍偉瑩說,現在很多孩子面對未來時會有「不知道怎麼辦」的感覺,「甚至有的孩子,你都已經告訴他未來或許可以做什麼,他還會回說:『我可以嗎?』在僵化的環境久了,孩子很難相信他可以做自己。」藍偉瑩說,每個生命都很重要,每個人的價值都該被彰顯,新課綱或許是台灣教育改變的契機。

 

高教端三大變革,把學習選擇權還給學生

教育部長潘文忠指出,十二年國教的推動,希望讓學生擁有更多的學習自主空間,這樣的大改變,不是只有在國教階段發生,高等教育端也有調整。「未來我們的大學培養出來的孩子,不是只有等值的文憑,而是希望人人都能適才、適所,」他期許。

以下是《未來Family》彙整出的高教端三大變化:

1. 大學考招新制,強調多元選才

新課綱希望讓學習更彈性、多元,潘文忠說,大學端的選才跟入學制度,也要能呼應這個改變,「111學年度的考招新制,就很強調重視學生的學習歷程,也以多元選才的可能性做為整體架構,新的考招制度,希望能對接國教端的改變。」

2. 大學打破科系框架,學習更彈性

「學習者在意的、需要的,不是學校五花八門的系所名稱,而是彈性、且能因應興趣發展的課程,」潘文忠說,教育部正修訂學位授予法,盼能落實學院的實體化,在未來提供學生「系進院出、院進系出、院進院出」等選項,重點是要讓學生有更高的學習自由度。

3. 實驗教育修法,高等教育也能實驗

「實驗教育三法」已通過三讀修正,未來實驗教育的辦理可以從國民中、小學延伸到專科乃至於大學。潘文忠強調,高等教育向來是學習者重要的學習階段,有必要更彈性、創造更多可能性。

 

 

>>現在加入 未來Family LINE好友,免費送您【未來Family雜誌乙份】!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