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旅遊

輸送:串起生活與音樂的廣播電台(台北畫刊108年11月)

臺北旅遊網

更新於 2019年11月19日18:00 • 發布於 2019年11月19日18:00

台北人的一天,節奏忙碌緊湊且位移變化迅速,每天都有一定比例的時間花在交通上,可能是自己開車,也可能是搭乘計程車、公車、捷運或高鐵,在這短暫旅途中,往往視覺無法專注於一事,此時聽覺的敏銳度便會打開,對聲音的需求度也因此提高,音樂和廣播很常是陪伴人們填補或消磨時間的最佳方式。

輸送:串起生活與音樂的廣播電台(台北畫刊108年11月)
輸送:串起生活與音樂的廣播電台(台北畫刊108年11月)

袁永興從事廣播工作已超過30年。(攝影-蔡耀徵)
 

輸送:串起生活與音樂的廣播電台(台北畫刊108年11月)
輸送:串起生活與音樂的廣播電台(台北畫刊108年11月)

隨著科技發展,如今錄製、剪輯等工作,袁永興都能透過電腦在工作室完成。(攝影-蔡耀徵)
電台之聲作為台北的日常
打開收音機收聽廣播是許多人的習慣,藉由節目主持人的選曲品味及時事資訊的整理,讓聲音成為補給生活的養分。台灣的廣播電台繁多,例如台北市就有專屬的「台北廣播電台」,也有跨電台的聯播網和免費的網路廣播。訪談的這一天,我們來到曾獲6座金鐘獎的廣播音樂人袁永興的辦公室,和他聊聊台北人與廣播的關係。 
袁永興從事廣播工作30多年,從北到南的電台都做過,由早至晚、甚至深夜凌晨等各種時段的節目皆有經歷,大部分的節目內容都是由他自己錄製、主持,也有幫其他電台做固定的音樂單元。他說:「企畫節目內容時,我通常都會把當天發生的事和自己正在思考的事情作為素材,再配合時事去調配音樂內容。」
以前的聽眾會依照主持人播放的音樂來進行互動,但現在聽眾的回饋則是想跟主持人聊天。袁永興回憶他的廣播主持經驗,南台灣的聽眾比較關心食衣住行育樂和在地事物,而台北人聊的話題更廣,也會在意國際城市和台北之間的比較,或是新住民的現象。
以台北人關切的國際時事議題來說,談到現在地球村時代卻仍見種族歧視的問題,袁永興馬上舉例他曾在廣播中的作法,1982年Stevie Wonder和Paul McCartney合作過一首歌〈Ebony and Ivory〉,中文歌名譯為「烏木與象牙」,即鋼琴黑鍵與白鍵的材質,也暗喻一起合唱的Stevie Wonder是黑人,Paul McCartney是白人,意指彈奏鋼琴必須將黑鍵與白鍵配合得很好,才會有美妙的harmony和聲出來,也才能寫出完美和諧的曲子。「那麼黑人和白人之間的差異,為何不能像彈奏鋼琴一樣合作無間,共創美好世界?像這樣的歌曲故事配合議題,我就會帶到節目中來講。」袁永興如是分享。
用旋律引領城市的注目焦點
台北都會人際關係緊密,社群網絡蓬勃發展的同時,情感的溝通和表達卻不見得直接,當有無法向他人言說的感情困擾,這時若能求助聲音聽起來具可信賴感的電台主持人,對於許多人來說是既能保有自我隱私、又能獲得客觀建議的其一選項。
袁永興說以他主持廣播這麼多年,感情這一門課題真的是橫跨了三個十年。有時候,電台主持人反而要懂得轉換角色,變成「聽眾的最佳聽眾」,細細聆聽從空中發射過來的各種傾訴。
除此之外,袁永興也提到廣播結合網路之後,和聽眾的互動感變強了,電台主持人的挑戰也變得更廣泛巨大。台北人關切的寵物、育兒或長照問題,各種疑難雜症都要能稍微聊一下,而此時音樂在當中的角色,就像是「借力使力」的工具。
「比如說,當在節目中談論的議題到某種程度後,我會趁這個時候播一首應景的歌,當作回覆或是意境的延展。」例如遇到感情的困擾,就會播放陳小雲的〈愛情的騙子我問你〉;當遇到不想回應時,就會放Everything But the Girl的〈I Don't Want to Talk About It〉,不但是做節目的「梗」,聽眾也會會心一笑,一切盡在不言中,因為歌曲都幫你回答了。

輸送:串起生活與音樂的廣播電台(台北畫刊108年11月)
輸送:串起生活與音樂的廣播電台(台北畫刊108年11月)

對於新科技相當著迷的袁永興來說,廣播與科技其實是互利互助的關係。(攝影-蔡耀徵)
 

輸送:串起生活與音樂的廣播電台(台北畫刊108年11月)
輸送:串起生活與音樂的廣播電台(台北畫刊108年11月)

袁永興認為音樂和聆聽已經是台北人習以為常的生活。(攝影-蔡耀徵)
台北時區下的音樂清單
要隨時找到能夠呼應主題的歌曲,不是件容易的事。多年來,袁永興不斷收集自己的歌單,他也拆解廣播人心中不同時段會放的不同曲目類型,像是早上5、6點晨起散步時,就適合聽爵士、古典、新世紀類型的樂曲,如:Glenn Gould所彈奏的巴哈〈郭德堡變奏曲〉,或是George Winston的《DECEMBER》專輯。袁永興笑著道出自己具體的晨間情境:「清晨通常是我出門抓寶的時間,我常會到台大、師大校園和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聽著耳機裡的古典樂,順便運動筋骨。」
心情不好時,聽聽阿雅的〈壁花小姐〉這類「掰歌」;無聊的工作時間則適合「有科技感」的歌曲,對科技十分著迷的他,總認為科技的發展反而給了廣播新的延續空間;而每每看到突破性的創新出現,也會有一種充滿希望的感覺。「像今天上班時間,我就放Everything But the Girl的歌,這個樂團在九〇年代有好幾張專輯,樂風從民謠轉為帶有電子氛圍的drum & bass(鼓打貝斯),我都非常喜歡。他們會給我一種上個世紀末、新科技到來前的期待感和幸福感,期望人類生活會有很大的改變。」袁永興補充著說。
訪談之末,問他覺得哪一首歌特別有「台北感」?袁永興說他無法以一首很明確的歌曲來代表台北,他這麼回答:「30年前可能是林強的〈向前走〉,更早期可能是王芷蕾的〈台北的天空〉,但現在科技的發展、交通的便利,從台北到高雄搭高鐵車程不用兩個小時,『鄉愁』這個詞亦不復見。居住在台北做音樂創作的人,習慣把這座城市給予的一切視為理所當然,自然就不會把它當成一種養分來創作,反而是外地人較能寫出有台北感的歌曲。」正因為台北的快速便捷,充滿多元與包容性,所以很難用一首歌曲來做說明,或許每個人心中都有屬於自己台北印象的一套曲目清單。
 

輸送:串起生活與音樂的廣播電台(台北畫刊108年11月)
輸送:串起生活與音樂的廣播電台(台北畫刊108年11月)
輸送:串起生活與音樂的廣播電台(台北畫刊108年11月)
輸送:串起生活與音樂的廣播電台(台北畫刊108年11月)

早晨袁永興喜歡邊聽古典樂,邊到師大、台大等幽靜的校園散步。(上圖/羅健宏、下圖/林冠良)
延伸閱讀
耳朵開放中 台北聲音大募集
聆聽:自然的聲音風景
造音:那些台北製造的音樂場景
文-新鮮芬
攝影-蔡耀徵、羅健宏、林冠良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