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越南有可能成為下一個中國或南韓嗎?

換日線

發布於 2019年07月15日10:01 • Jack Huang/The World 2.0

作為世界上參與最多自貿協議的國家之一, 越南有可能成為下一個中國或南韓嗎?

說起越南,從 2008 年的金融海嘯之後,經濟發展算是十分搶眼。

從 2009 到 2015 年,GDP 平均成長幅度為 6%,通貨膨脹則在 9% 左右,該國貨幣越南盾的貶值幅度也相對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來的穩定,2016 年外資實際投入超過 158 億美元,而 2017 年世界銀行公布的經商環境評估報告中,越南綜合排名 82,印尼則為 91,菲律賓 99,柬埔寨 131,寮國 139,緬甸 170。

上述數據的表現雖仍稱不上是世界前段班,不過在東協諸國中,越南還具備一項優勢:越南是目前世界上參與自貿協議(FTA)最多的國家之一,它同時與多個主要經濟體簽署自由貿易協議,包含東協本身、中日韓、歐盟,以及跨太平洋夥伴協議(原 TPP,後改名為 CPTPP,預計 2019 年實施)。

至 2018 年底,越南已經簽署了 17 個 FTA,幫助越南的出口總額從 2007 年僅 480 多億美元,到 2017 年時已增長到 2,130 多億美元。在全球化貿易的趨勢下,大家普遍樂觀地認為,隨著各個 FTA 的落實,勢必有助於平衡貿易逆差、創造出口機會,甚至在較近期的 FTA 主流談判中,強調公平競爭與降低非關稅壁壘等,也能夠幫助越南吸引更多外資,促進改革與國內產業升級。

圖/Shutterstock

積極響應區域經貿整合

簡單綜覽一下越南這個國家。越南位於中南半島東部的狹長地帶,人口約 9 千多萬,平均國民所得僅 2,300 多美元(2018 年)。歷史與文化上長年受到北邊的中國影響,近代則是在地緣政治、國際關係中與歐美列強有所互動。

1970 年代越戰結束後,由北越統一全國並實施共產主義制度,到了 1986 年開始推行改革開放,採取市場經濟並在外交上積極改善與各國關係。1995 年加入東南亞國協(ASEAN),1998 加入 APEC,2007 年獲准加入 WTO,在 2013 年後,更是積極響應國際強權所提倡的區域經貿整合,例如早期由美國主導的 TPP,以及中國倡議的 RCEP 和一帶一路等。雖在主權議題上與鄰國時有爭端,但普遍而言,越南在外交,特別是經貿方面,大抵維持著與各方交好,國家利益優先的態度。

越南可能成為「下一個中國」?

或許是出於經濟表現不錯,亦或是在國際政治場域裡左右逢源,連美國總統川普與北韓領導人金正恩的第二次峰會,都選擇在越南首都河內舉辦。正因此,西方媒體也以「越南奇蹟」,「美國有意引導北韓走向市場開放路線」等標題作為主軸來報導,甚至在面臨中美貿易戰的局勢下,不少評論亦大膽認為越南極有可能成為下一個中國,變成「世界工廠」云云。

這樣的說法自然不是空穴來風,例如亞洲地區的主要大廠早在幾年前便紛紛把部分工廠遷址越南。像是南韓的三星、現代,日本的豐田,以及英特爾、富士康等,還有大量中小型紡織、家電、機械、零組件等企業,也都陸續把生產線轉移到越南。

追根究底,除了一如其他發展中國家政府大力主導的優惠措施與投資獎勵政策之外,低廉的勞動成本恐怕才是越南能夠吸引外資的主因。數據顯示,越南全國人口年齡中位數僅 31 歲,平均月薪約 230 美元(2019 年初調查),人口紅利加上內需旺盛,確實看來有那麼點「十幾年前中國」的味道。

越南雖在政治體制上與中國相似(以黨領國),且在 GDP 數值來看,當今的越南近似於 2006 年時的中國,好像看起來比較有可能承擔因貿易戰或成本考量而轉移的製造業,但如果從另外的指標來看,目前的越南其實根本還不具備某些實力。

例如,若以人口總數來看,有機會成為「下一個中國」的,大概在亞洲區也只有印度,不過印度的聯邦體制在本質上更接近歐盟市場,故暫且不去深論。更關鍵的是,中國在近 20 年來的「工程師紅利」,並沒有反映在越南的人口紅利之中,教育水平的低落,讓越南很難走出代工與外銷模式的瓶頸。

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的報告,越南在全球教育指數排名僅 117,大學生比例不到 20%,科研能力不足,缺乏自主研發,亦無自己佈建上下游供應鏈的實力,在國際貿易體系中,重度仰賴國外直接投資與出口貿易。而且從出口組成來看,以手機零組件加工、紡織、鞋類為主,若再從各國的區位比較優勢分析,越南仍以咖啡、橡膠、糧食等為較具有國家優勢的出口產品。因此,有鑒於越南節節高昇的人力成本(從 2013 到 2018 年最低工資已經翻了一倍),未來是否還能持續維持競爭力並吸引投資,仍是未知數。

越南主要出口產品類別。圖/截自 Vietnam Briefing

嚴格來說,越南的製造業深度與細度不足,相關配套規劃有限,人力資源素質仍差強人意(同時也有語言和文化的隔閡),這些都是目前面臨的狀況,也令越南目前頂多成為全球生產環節中的一個輸出角色。無論供應鏈與貿易結構如何變化,越南能夠做的是去「分擔」而非「主導」全球貿易,更遑論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

越南可能成為「下一個南韓」?

不過如果從對外貿的依賴程度看,越南倒是和過去的南韓有點雷同。

越南在 2018 年的貿易依存度是 GDP 的兩倍(200%),貿易順差為 72 億多美金(出口 2,447 億,進口 2,375 多億)。而南韓同樣以外貿與出口立國,在過去 1970 年代亞洲四小龍的時期,南韓政府便不斷祭出出口導向的策略拉升經濟成長,一度貿易依存度也超過 100%,後來長年維持在 70% 左右。加上兩國同樣具有海運優勢,也緊鄰中國這個龐大市場,理論上越南應該可以仿效南韓,成為亞洲新興的強盛經濟體。

然而,如同上述,越南在教育、研發表現相對落後,政府在不斷抬出經貿優惠與加強基礎建設等硬實力政策之外,對軟實力的著墨並沒有以相同的比重增加。反觀南韓,早在金大中主政時期,便著手進行產業轉型,加強知識、技術為主的創新模式,從 2004 年開始研發投入佔當年 GDP 超過 2.5%,2010 年更超過 4%(經 PPP 加權計算後),表現在 OECD 諸國中屬前段班。但同一年越南僅投入 0.21%(備註),足見差距。

再說,越南大量的製造業,受制於產業配套不足的因素,需進口大量零組件與半成品,組裝成成品後再出口。這樣的模式受惠於 FTA 的簽訂,可以把進出口總額拉抬的很大,但實際利潤和順差卻不高。

「亞洲四小龍模式」難再現

況且,我們從近年來全球產業發展的趨勢觀察到,當年南韓、台灣等靠代工與出口崛起的「亞洲四小龍模式」,其實很難在當今的的環境中複製。

根據麥肯錫顧問公司針對 2007 到 2017 全球貿易所做的調查,發現有形的商品貿易正逐漸萎縮,取而代之的是服務貿易以及知識密集工業的高速成長,包含品牌、智慧財產、創新模式等無形資產,所締造的效益正成為企業主要營收,進而變成國家 GDP 成長的主要來源。越南至今仍不具有上述優勢,雖然能在美、中、日、韓、俄羅斯、印度、歐盟等強權之間積極爭取利益,但若自身欠缺堅強實力,隨時可能在變化莫測的國際貿易中,遭到更具成本優勢的國家所挑戰。

越南在這幾年確實受惠於經濟高速成長,從股市到房地產,狠狠地被炒作了一波,同時搭上各式話題,從自貿協議到區域整合,越南都努力想證明可以躋身已開發國家之列。但一如經濟學家所提出的「中等收入陷阱」,當國家人口基數大,工資隨著被吹捧的經濟而不斷上漲,到達某一個程度之後,若未能繼續發展高附加價值的產業,便很容易造成所得成長停滯,無法更進一步。

在過去,南非、巴西、俄羅斯等一度被譽為「金磚四國」,擁有超亮眼的經濟表現和外貌成績,卻沒能夠持續往上提升,達到美國、歐盟等水準。以目前的情況來看,越南高速成長的背後,也有著相似的隱憂,若想在未來的幾十年間,成為像中國,南韓之輩,足以影響亞洲甚至世界經貿秩序的國家,越南還得再加把勁。

執行編輯:陳慈晏
核稿編輯:何承祐

【延伸閱讀】

●一個越南人的告白:當中國頻頻在柬埔寨、寮國砸錢,營造富有、時尚的形象時,我國做了什麼?
●國慶大典主持人、新住民阮秋姮,如何用影片帶動「台越熱」?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LINE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