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賈忠偉觀點:中華民國的第一次核接觸,「十字路口(Operation Crossroads)」行動

風傳媒

更新於 2018年10月20日23:26 • 發布於 2018年10月20日23:20 • 賈忠偉
「十字路口」行動後,美國至少進行了至少54次核爆計畫(2017年為止),引爆了1032枚核彈。圖為美軍在太平洋馬紹爾群島的比基尼環礁試爆氫彈(資料照,AP)
「十字路口」行動後,美國至少進行了至少54次核爆計畫(2017年為止),引爆了1032枚核彈。圖為美軍在太平洋馬紹爾群島的比基尼環礁試爆氫彈(資料照,AP)

為了再次驗證原子彈(核子武器)的威力,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1945年10月,由美國軍方負責長期計畫工作與提供戰略建議的「聯合調查委員會(Joint Strategic Survey Committee)」提出了一份有關於原子彈對於軍隊組織與作戰方式影響的分析報告。

而為了製造出更精良、更致命的原子武器,並提早因應核子武器對於海軍作戰船艦的影響,於是白宮責成美國海軍展開了一系列的原子彈試爆行動(註一),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在1946年7月開始於美屬馬紹爾群島的比基尼環礁(Bikini Atoll,亦作Pikinni Atoll)所進行的「十字路口(Operation Crossroads)」原爆試驗(註二)。這次原爆試驗原本計畫進行三次,第一次是代號為「Able Shot」的空中核試、第二次為水下核試,代號「Baker Shot」。這個行動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測試原子彈爆炸對於海軍船隻的破壞力。第三次代號「Charue」的核爆測試,原本計畫在水深300~600公尺下的位置引爆核彈,不但可以測試核彈在深水爆炸的威力,同時也希望能收集深水核爆對於潛水艇破壞力的數據資料。不過這次的試爆因經費與人員等問題最後被迫取消(註三)。

二戰結束時,唯一殘存並被美軍接收的「長門」。(取自維基百科)
二戰結束時,唯一殘存並被美軍接收的「長門」。(取自維基百科)

「Able Shot」空中試爆試驗

在7月1日的「Able Shot」試爆計畫中,美軍在預計的空爆測試區內──比基尼島西南方約6.5公里的瀉湖東岸放置了73艘廢棄戰艦,以1914年打造的老軍艦內華達號(Nevada)為圓心,另外還包括一些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國的降艦,如:德國重巡洋艦尤金親王號(Prinz Eugen)和日本長門號戰艦、酒匂號輕巡洋艦等圍成幾圈(註四),分布於20公里半徑的海面上,各艦的距離約50公尺,除了這些廢棄的軍艦外,艦上還放了測試用的──飛機、裝甲車、各式火砲、通訊器材、防毒面具等裝備,同時還放置了不少軍糧如──麵粉、生鮮蔬果與咖啡、奶油、糖……等,以及數量不一的活體動物,如──白老鼠、山羊、豬等。上午8點59分左右,一架由瓜加林機場起飛的B-29轟炸機在目標區投下原子彈,45秒後這枚等同23,000噸黃色炸藥爆炸威力的原子彈在偏離目標艦──內華達號630公尺處上空120公尺左右高度引爆(原訂高度為150公尺)(註五)。原子彈爆炸後,位於爆炸中心1,400公尺範圍的船艦,因為強大的爆炸衝擊波而受到嚴重的傷害,很多船艦因此沉沒。而在爆炸中心3,700公尺內的部分船艦則是因原子彈爆炸後產生的高溫導致船體產生大火。不過因為是在海面上的關係,爆炸後產生的衝擊力因水面波動而被大部分抵銷,海水也吸收了不少原子彈爆炸後產生的高溫,甚至因為海水而讓火勢無法變大。至於放置於船艦內部的牲畜,則有15~20%的死亡,其他武器裝備也受到不小的破壞。食糧則因為是靜態陳列,表面所受的影響並不大。停留於2,400公尺外的測試靶艦──滿載排水量達15,000噸的輕型航空母艦「獨立號(USS Independence CVL-22)」就因為衝擊波、熱能和輻射受到嚴重損傷,但並未立即沉沒,之後被拖回放置於舊金山港內,後因船體老舊、安全堪虞,美軍只得在1951年1月29日將其拖至舊金山外海後鑿沉。

「Able Shot」空中試爆照片。(來自網路照片)
「Able Shot」空中試爆照片。(來自網路照片)

「Baker Shot」水下試爆試驗

緊接著在7月25日展開的第二次核爆,大部分參與測試的船艦均為「Able」行動中倖存的船艦再加上若干新艦,總計有75艘船艦參與測試(註六)。因為採水中爆破測試的關係,美軍在目標中心約300公尺範圍內只放了一艘船艦,另在目標中心300公尺半徑的南北兩緣分別放置──阿肯色號與薩拉托加號。其他船艦則是分別放置於目標中心1~2公里的半徑內。至於試驗引爆的原子彈是裝在一長7.5公尺、寬3公尺、高1.8公尺的箱內,繋留在機械登陸艇(LSM60)水下5.4至12公尺處,由28公里外以無線電遙控方式引爆(註七)。此次的爆炸威力,約等於8萬枚魚雷同時引爆。測試的結果顯示:在爆炸中心450公尺範圍內的軍艦均受到嚴重傷害──非沉即傷。

另外由於是在水面下引爆,爆炸產生的大量放射線與水霧隨激起的海水快速侵入船艙內,對艙內的牲畜造成相當大的傷害。但事後檢討比較,雖然兩次原爆造成的傷害稍有差異,但總括來說,水下爆炸的威力和空炸差不多。

「Baker Shot」水下試爆試驗照片。(來自維基百科)。
「Baker Shot」水下試爆試驗照片。(來自維基百科)。

美國廣邀盟國一起參觀原爆演習

當年美國軍方為了執行「十字路口(Operation Crossroads)」行動,特別組成了一支42,000人的特遣隊,由威廉姆․布蘭迪(William Blandy,1890~1954,美國海軍官校1913年班畢)將軍擔任指揮官,同時還邀請了美軍許多二戰時期的盟友參加,有中華民國、英國、法國、加拿大、澳洲、巴西、埃及、墨西哥…,甚至連共產國家的蘇聯與波蘭都有派觀察員來參與活動。我國代表團是當時的駐美武官──侯騰將軍(1907~1963)與時任中央大學物理系主任趙忠堯(1902~1998,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前身的國立東南大學與加州理工學院)(註八),趙在1949年時並未隨國府來臺,之後成為大陸發展核子武器相當重要的推手(註九)。

「十字路口」行動後,美國至少進行了至少54次核爆計畫(2017年為止),引爆了1,032枚核彈,比目前所有擁有核武國家試爆核彈的總數還多,單單在比基尼島就實施了23次的核爆計畫(註十)。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美國只引爆了三顆原子彈,全世界第一顆原子彈在美國的新墨西哥沙漠引爆的(試爆),後面兩顆則分別投在長崎與廣島兩地。

紀念廣島原爆的廣島和平紀念公園,原爆圓頂(AP)
紀念廣島原爆的廣島和平紀念公園,原爆圓頂(AP)

侯騰將軍在參觀比基尼核試後,曾提出《太平洋原子彈試驗報告書》,詳細介紹比基尼核試的過程,並提出當時還頗為新穎的核子防護概念和如何因應核子時代來臨的相關建議,可說是(中華民國)軍方第一個有關核武效能與防護的第一手報告(註十一)。侯騰將軍畢業於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及美國參謀大學,曾任──中緬印軍事代表團團長、陸軍大學班主任、駐美國大使館武官、國防部第二廳廳長(主管情報)、副部長、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委員、戰略計畫研究委員會主任委員…1952年(民國41年)5月1日,國防部停辦陸軍大學,並正式改組成立「國防大學」(註十二),侯騰將軍奉派擔任首任校長。

結語:早期有關輻射劑量的測試與防護部分

在1940年代後期,美國核武在太平洋試驗期間,放射安全官(radiological safety officer)為一官銜給負責放射安全的軍官。最早使用這術語是在1947年設立的第七聯合特遺隊,以督導在(1948年春)恩內威塔克(Enewetak)的砂石行動(Operation Sandstone),其部分規定如下:「許可放射曝露是建立於0.1侖琴/24小時。在非常的情況,科學主管和放射安全官可授權達到總曝露為3侖琴。」(註十三)

不過在二十世紀五零年代,人們對核輻射和癌症之間的關聯仍所知甚少。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在1954年由美國億萬富翁霍華德‧休斯(Howard Robard Hughes,Jr.,1905~1976)投資800萬美金拍攝有關元太祖成吉思汗(1162~1227)生平事蹟的史詩大片《征服者(英文片名為:The Conqueror),1956年上映》。就因為在美國猶他州(Utah)沙漠中的雪峽谷取景,而這裡離美軍核子試爆的內華達州尤卡(Nevada Yucca)平地上的核子試驗地點僅有220公里(約137英里),拍攝時間雪峽谷正好處於核爆試驗區的順風位置,大量致命的核輻射微塵就隨風給吹到了雪峽谷這裡。據統計,單單1953年美國就在尤卡試爆了11顆原子彈。受到幅射線的影響,使得該片220名劇組成員中,包含導演迪克․鮑威爾(Dick Powell,1904~1963)、飾演成吉思汗的約翰‧韋恩(John Wayne,1907~1979)、女主角蘇珊‧海華(Susan Hayward,1917~1975,1958年以《我要活下去(I Want to Live!)》一片獲得奧斯卡影后)、艾格尼斯‧摩爾海德(Agnes Moorehead)……等人在接下來的30年中,有91人先後罹患癌症,其中過半數人因此被奪去生命,這還不包括那些參與演出的臨時演員與劇組人員,其中有許多人都和劇中主要演員一樣罹患癌症而痛苦離世。更可憐的是那些世居在雪峽谷(Snow Canyon,目前已是國家公園)附近的聖喬治鎮(Saint George)的居民,他們一直被美國政府給蒙在鼓裏,但從1953年之後,至少有半數居民莫名奇妙的罹患癌症而身故,直到調查報告出爐,才知道是受到美軍核子試爆所產生的核輻射影響所致。《征服者(The Conqueror)》的內容講述的是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創建蒙古帝國的史詩故事,故事的場景都在蒙古戈壁沙漠中發生的,由於當時沒有辦法遠赴蒙古取景,所以製片人休斯決定將外景拍攝地移到和戈壁沙漠有點相似的美國猶他州沙漠中的雪峽谷。

征服者電影劇照。(作者提供)
征服者電影劇照。(作者提供)

附註:

(註一)參見──賽門‧溫契斯特(譚家瑜譯):《不平靜的太平洋:大航海時代的權力競技場,牽動人類命運的海洋史》(聯經出版社),p60。

(註二)當時負責推動十字路口行動的海軍中將布蘭迪(Villiam Blandy)曾在華府提到:「戰爭,或許文明本身,顯然被這項革命性武器帶到十字路口」。

在1944年沖繩登陸戰時,布蘭迪擔任海軍護航和支援的第52特混編隊(也稱留船預備隊)少將司令。當時負責的任務為運送──R․史密斯少將所轄的陸軍第27加強師,在美軍登陸沖繩附近海域待命,隨時準備加入戰鬥。

參見──賽門‧溫契斯特(譚家瑜譯):《不平靜的太平洋:大航海時代的權力競技場,牽動人類命運的海洋史》(聯經出版社),p65。

(註三)參見──高智陽:《中華民國與核武的第一次接觸:比基尼核試》。

(註四)參見──

(Ⅰ)賽門‧溫契斯特(譚家瑜譯):《不平靜的太平洋:大航海時代的權力競技場,牽動人類命運的海洋史》(聯經出版社),p66。

(Ⅱ)另外高智陽在他所寫的《中華民國與核武的第一次接觸:比基尼核試》一文中,記錄當時參與測試船隻為79艘,分別是──戰艦5艘、航艦2艘、巡洋艦4艘、驅逐艦11艘、潛艇7艘、運輸艦18艘、小船2艘、登陸艇14艘、乾塢一座和其他艦艇。

(註五)參見──高智陽:《中華民國與核武的第一次接觸:比基尼核試》。

(註六)同上。

(註七)同上。

(註八)鳳凰周刊編:《機密檔~臺海兩岸未公開檔案》(中國發展出版社),p133~138。

(註九)參見──《維基百科》之【趙忠堯】(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B5%E5%BF%A0%E5%B0%A7)。

1950年8月29日,趙忠堯不顧臺灣方面的阻撓,決定和錢學森夫婦等一起返回中國大陸。1950年年底,趙忠堯帶著大批加速器資料和關鍵設備,突破重重困難回到中國大陸。1955年,趙忠堯用帶回的器材和零件,主持建成中國第一台質子靜電加速器,並進行了原子核反應的研究。1964年10月16日中國進行第一次核試,趙忠堯就是一大功臣。1992年9月10日,趙忠堯曾應當時的中央研究院院長吳大猷之邀來臺灣訪問。1998年5月28日趙忠堯於北京病逝,享年96歲。

參見──高智陽:《中華民國與核武的第一次接觸:比基尼核試》。

(註十)參見──賽門‧溫契斯特(譚家瑜譯):《不平靜的太平洋:大航海時代的權力競技場,牽動人類命運的海洋史》(聯經出版社),p66。

(註十一)參見──高智陽:《中華民國與核武的第一次接觸:比基尼核試》。

(註十二)我國現有的「國防大學」(National Defense College)是以在大陸時期創設的「陸軍大學」(Army War College)為基幹改制改組而來的。創設之初主要教育目的是提高各高級司令部之現職聯參人員之作業技術、並增進其協同作戰之能力。1959年(民國48年)9月1日國防部以(48)炳炬字第一○九九號令更名為「三軍聯合參謀大學」(Armed Forces Staff College)。1968年(民國57年)9月1日,再更名為「三軍聯合大學」(Armed Forces War College)。1969年(民國58年)12月1日國防部令「三軍聯合大學」改稱為「戰爭學院」(War College),各軍種指揮參謀大學改稱為軍種之指參學院,四院併為一校,稱「三軍大學」(Armed Forces University),四院之上增設一個校(本)部。到2000年(民國89年)5月8日,國防部又將「三軍大學」、「中正理工學院」、「國防醫學院」、「國防管理學院」合併為「國防大學」,但各校名稱保持不變。2004年(民國95年)9月1日,國防部配合「北部地區校院調併」案,再將「政戰學校」納編進來與現有理工學院、戰爭學院、陸軍學院、海軍學院、空軍學院,調併為「國防大學」。2006年(民國97年)9月1日,國防醫學院再從國防大學中獨立出來。

(註十三)參見──翁寶山:《輻射歷史懷往》(http://my.nthu.edu.tw/~thup/sample_DM/9212-won/won-ch1-1.htm)。(翁寶山教授歷任國立清華大學副教授、教授;保健物理組主任、核子工程學系代主任以及原子科學研究所所長等職。)(推薦閱讀:五陵少年笑入胡酒肆中:《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選摘(2)

*作者為中正理工學院專科班畢,自由作家。

《 ☞ 加入風傳媒line好友,每日提供給您最重要新聞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