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潮流時尚

葉怡蘭談餐桌與廚房的「選物」:這些最值得投資

GQ

更新於 2019年12月16日15:44 • 發布於 2019年12月14日10:31

紅茶的杯、咖啡的杯

對我的早期文字有些印象的讀者可能還記得:曾經,我收集杯子、特別是西式的有耳附碟杯。當年,家中玄關與廚房中間,立著一座由地頂天餐具櫃,裡頭琳琅滿目陳列堆疊的,盡是一組又一組的杯。

那時的我,每天每天、早上午後,每次喝茶,不僅茶款不同,且定然伴隨輪替換用各式各樣的杯子,從視覺到滋味都執拗著,次次都得新奇新鮮

然而時移事往,那般不斷追新求變的心境終究成為過去;一年一年,隨年歲閱歷體悟增長,漸漸地,茶款一樣日日不重複,杯子,卻是漸漸固定了下來──當然還是不曾就此專情專一、獨鍾一二,而是越來越懂得什麼樣的茶或飲,以什麼樣的杯來盛放襯托,最能彰顯各自的香與味與韻……

於是發現,真正適用的、合用的其實遠比擁有的少得太多;尤其一如前文所述,對輕巧俐落的無碟無耳東方茶杯與敦厚沉實的馬克杯益發耽戀後,不免越覺西式附碟杯累贅礙事,遂更無懸念。就這麼徹悟了,幾年前,趁居家全面翻修契機,痛下決心篩選出確定依賴不可缺的杯款,之後,在自己的店裡辦了一回跳蚤市集,將其餘都捨了。

現在,再用不著滿堆整櫃,常日所用不但就這十來只、短短一排杯架便收納完畢!

快手煮就、濃釅飽滿的鍋煮奶茶,通常搭的是厚實些的杯,如沉甸甸的Calvin Klein灰褐陶杯,Royal Copenhagen藍色繽紛唐草系列早餐杯,以及日本4th-Market Prato經典系列淺灰色陶杯。

一般奶茶,則通常只在久久才有一回的假日閒情早午餐享用,常用的是手繪黑色筆觸細緻的德國Thuringia Lengsfeld Porzellan寬口杯與形體流線的義大利Ross Lovegrove的Lotus杯。

杯體略高、杯口不那麼開敞的款式,如德國Arzberg藍直紋杯、Royal Copenhagen古典藍花杯,則最常留給精品莊園咖啡;雖說不加糖不加奶,照理應如純飲紅茶一樣,用不上有耳附碟杯,但可能因手沖咖啡之際的專注與講究氛圍吧!還是習慣端凝隆重對待。

同理,偶爾,不願光是輕巧俐落快速喝茶,渴望稍稍微跳脫熟悉的日常感,悠悠專注慢啜細品茶色茶香茶氣茶味時,還是會暫時放下東方杯、重回西式杯懷抱……這當口,便是簡約雅緻的Time & Style的SHIROTAE白瓷杯,以及最得我心,模樣謙遜極簡、卻有無限韻味內涵在其中的柳宗理骨瓷茶杯的登場時間了。

過去現在,北歐之愛

或許是北國寒冷嚴酷環境條件所造就的務實與冷靜性格使然,北歐的設計,不管是建築、家具、器物,相較於其他西方國家來,分外流露著一股理性而堅定的內涵與氣韻。近百年來,許多以今日眼光看來極是實用妥貼、且還散發些許摩登時髦氣息的作品,略一細究,不少都是已然六七十歲齡以上的作品,委實令人感佩驚異。

遂而,自那時候起,北歐設計在我家漸漸佔有一席之地……大師設計家具較難高攀,至今只得平民百姓級之IKEA扶手椅一張而已,主要還是集中於餐具;且雖因東西方生活和飲食方式的差異,整體占比和依賴度較之日本和台灣器物來難免稍遜,但已屬相對龐大的一支。因個性不愛繁複華麗,對皇室古典餐瓷向來保持距離,然Royal Copenhagen卻是例外:純正北歐血統,使之比起西歐品牌來原就顯得低調簡雅。

進入現代後,更是急步緊追當代北歐風尚,不僅推出顏色造型極簡、細節卻頗多巧思的Ole系列;傳承兩百多年的唐草、藍花系列更陸續推陳出新,發展出更簡練俐落的紋案──今與古、西與東,在這藍草藍花紋樣裡交會聯繫,對青花控如我,哪裡抵擋得了這魅力。

隸屬同集團的Georg Jensen雖為銀飾與銀器品牌,但和Royal Copenhagen一樣,在生活家品部分極能與時俱進,尤以不銹鋼系列最為傑出;其中,最愛是生平故事宛若一頁傳奇的女性設計師Vivianna Torun的作品,尤其她的茶匙,一凹陷一隆起、角度微妙的握柄與匙尖,手持、挖起與入口觸感絕佳,每回使用都覺貼心。

Iittala,誕生于芬蘭的玻璃工坊,一步步壯大後,逐步併購膾炙人口在地品牌如Arabia、BodaNova、Hoganas Keramik、Rorstrand,陣容越見堅強;如Ego咖啡杯、Aarne 系列酒杯、Citterio 98的刀叉匙,同為典型北歐路數之簡中見韻致,都是陪伴我數十年至今的食飲夥伴。

其餘,同出丹麥,形體帥氣俐落的不銹鋼品牌Stelton,餐具品牌Rosendahl中最經典、僅僅是盤緣碗緣幾點微痕便生無窮韻致的Grand Cru系列,以及在咖啡沖煮上惠我良多的BODUM……同樣均是足能跨越時間的錘煉、空間的藩籬的雋永之作,一一盡成豐富我的日常餐桌的迷人北歐風景。

就要單手鍋

喜歡單手鍋的原因,首先在於方便爽利。一如其名,單手就能取放,不僅省時省力,可騰出另隻手進行其他操作;且能穩固握持、揮動,傾倒盛出也比雙耳鍋更方便流暢。對從來下廚最貪快速與效率,且還常一心多用多工之忙/懶/沒耐性煮婦如我,除了收納上略嫌多占空間外,簡直可算零缺點之理想廚伴。

再說到偏愛的鍋型,外觀簡約優雅好看為基本要件;形體方面,則鍋柄與鍋身之位置比例需合宜,執持時方能爽利輕便上手。應附鍋蓋,有利蓄熱保溫。鍋柄須得防燙。以木質或電木材質包覆、或借助中空處理減少傳熱都好;畢竟單手鍋最大優點正在於便利,若每次拿取都得先找隔熱手套,也未免太累贅麻煩。

鍋緣得有傾倒口,才能將單手鍋特長加乘加倍發揮;尤其若兩側都能開口,以隨爐臺位置、使用習慣、烹調菜色不同,左右自在傾倒,更是上上最佳。

說到此,不得不提咱家一眾單手鍋中,我的第一最愛最依賴──是的,當非柳宗理不銹鋼單手鍋莫屬!

可說從乍然邂逅之初便立即墜入情網:這鍋,不但以上所提要件悉數具備,最絕妙是,特殊弧形鍋緣,傾倒時流暢不漏;搭配同樣形狀的鍋蓋,正置緊緊密合,略一轉側則可排出蒸氣,還能隨轉側幅度大小調節透氣多寡。是足能載入史冊、也是啟發我設計之真諦真義究竟為何的傑作,每次使用都由衷折服。

也因這深切嘆服之心,讓我打破餐具鍋具向來一種只肯一只、從不成對成套的購買原則;多年下來,不知不覺一步步將16、18、22公分全部買齊,我膩稱為「不銹鋼三兄弟」,日日餐餐相伴、少誰都不行。偏心太過,常常一頓飯就光靠這三兄弟完全對付,其他鍋全遭冷落:16公分煮湯,三層鋼厚度的18與22公分負責燉滷與低溫輕炒;三口鍋同時開火,短短時間內,兩菜一湯飛速上桌,又是輕鬆一餐。

器之為用,土鍋

土鍋是砂鍋、陶鍋的日文稱法。由於家中常用多來自日本,且覺「土」字聽來似比砂、陶要更憨厚踏實有味道,遂習慣以此名稱之。

日本4th-market 的萬古燒鍋,雅緻中透著些許時髦感,最得我心。即使周遭煮婦朋友都說白色陶土極難清洗,殷殷勸誡還是深色為上;但原就是被外貌所誘的我哪聽得進去,果然幾年來深為鍋中殘留褐痕焦漬所苦,依舊執迷不悔。

唯一例外是法國REVOL的燉鍋,特殊技術燒製得緻密平滑,一點不怕上色,甚至還可直接放入洗碗機洗滌,設計也極簡練好看,非常理想;就此成為我的日常燉湯鍋,熬煮兩人小份量排骨湯、雞湯一律都由它擔綱。只可惜還來不及多備較大尺寸就全面改款,新樣貌一點不得我心,空留遺憾。

和雲井窯的信樂燒土鍋的結緣則是一大轉捩。其實慕雲井窯之名已經多年,傳聞是京都各大頂級料亭必備愛用之器。但因量少價高且稀罕難得,讓我猶猶豫豫好久,直到三年多前在京都幸運邂逅,方才奮勇將基本款的黑樂飯鍋抱了回來。

完全不一樣!這鍋,無比緊緻渾厚質地,一開始之升溫速度雖還仍略遜鑄鐵鍋少許,但卻比一般土鍋快得太多;熱透後則傳導蓄熱極沉著穩妥,與鑄鐵之熾烈大不同;加之獨樹一幟器型,炊煮出的米飯,一樣顆顆晶瑩飽滿挺立,咀嚼間卻迥異於鑄鐵鍋飯的一逕綿柔,柔裡透著曼妙的Q彈,越咀嚼越覺層次個性分明清晰。

驚豔沈醉之餘,飯鍋以外,當下失了心,一反過往向來對鍋具的保守儉吝,立即往其他雲井窯土鍋邁進;不到一年內接連購入鍋型平敞、宜於湯品與鍋物的8吋赤棕色貽釉與7吋黑色鴨釉鍋。

比起飯鍋來,少了斷熱悶蒸步驟,一次直火加熱到底,遂更真切察覺雲井窯在蓄熱上的卓越,不僅短短時間就能煮得潤透入味,即使離火上桌,鍋裡還能千軍萬馬滾沸燙熱好久,冬日享用鍋品時分最是感動涕零。而通體密密上釉,不焦黏不沾色,連開鍋養鍋手續都可省去,著實方便貼心。

本文節錄自寫樂文化出版社葉怡蘭老師《日日物事》

馬上成為GQ LINE好友,每週好物話題一次掌握!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