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致癌、毒素、寄生蟲…這5種魚少吃!

三立新聞網

更新於 2019年09月17日08:59 • 發布於 2019年09月17日08:31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魚肉營養豐富、口感好、易於消化,富含多種維生素、酶類、礦物質、不飽和脂肪酸及優質蛋白等營養成分。連美國FDA都把魚類列入「蛋白質最容易被吸收的優質食品」大力推廣,是健康專家紛紛推崇的健康白肉。大家知道嗎?魚肉雖好,卻不能不慎選,根據《癌圖騰》,以下這幾種魚肉還是少吃為妙!

▲中式鹹魚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鹹魚

各種醃製的魚類是不少人的最愛,例如在中國,「鹹魚茄子煲」、「鹹魚菜餅」是很多地區廣受歡迎的菜餚,圈粉眾多。值得注意的是,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早已將中式鹹魚列為「一級致癌物」。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的《膳食、營養與慢性病防治》報告中也提到,經常食用中式鹹魚,會增加罹患鼻咽癌的風險,建議平時儘量少吃。

▲大型肉食魚類比起小型魚類更易在體內累積污染物質。(圖/Pixabay)

◆大型肉食魚

我們都聽過「大魚吃小魚、小魚吃小蝦、小蝦吃泥巴」的說法。一般來說,位居食物鏈愈高位階的動物,體內積累的有害物質可能愈多。大型肉食魚類處於水中食物鏈的高等級,更容易在體內累積污染物質。因此,不建議民眾食用劍魚、旗魚、鯊魚、馬頭魚等。

◆生魚

魚類身上有寄生蟲是常見的事,尤其淡水魚的寄生蟲通常比海洋魚類更多。生吃魚肉的疑慮以肝吸蟲的危害最大,肝吸蟲活囊蚴寄生於100多種淡水魚類中。民眾嗜吃生魚、生滾魚粥或半生食淡水魚,是導致肝吸蟲病在許多地區盛行的主要原因。肝吸蟲病主要危害的是肝臟,病變主要發生在肝臟的次級膽管,併發症以膽道感染、膽管炎和膽石症最常見。成蟲偶爾寄生在胰腺管內,引起胰管炎和胰腺炎,也可能引起膽管上皮細胞增生而致癌變。

▲吃生魚片,專家建議選擇嚴格把關生鮮的業者,如連鎖壽司店、高級自助餐等有中央廚房的餐廳。(圖/Pixabay)

即便是海水魚,也不見得能安心生食,根據《真食誠現》的報導,長期關注生魚片衛生問題的國立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張正明副教授提醒,也許大家以為到海港、海產店現殺吃到的生魚片一定「尚青」,但一份2003年針對生魚片衛生自主管理制度的論文指出,源頭的生魚片中有超過7成微生物超標,原因包括作業環境不佳、魚隻落地宰殺、魚體未充分清洗、刀具未消毒殺菌、沒有冰箱儲存等。透過實地訪查產地和消費地魚市場,張正明副教授見過不少魚直接放被在地上拍賣,並在生魚片區抽驗到大腸桿菌、腸炎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病原菌。

再者,為了尊重日式餐飲文化以觸覺感受魚體紋理與溫度,處理生魚片的廚師往往沒被強制要求戴手套,加上每位師傅的清潔習慣不同,手部未必完全清洗乾淨,此時殘留的微生物就可能間接污染生魚片。在台灣吃生魚片,張正明副教授建議選擇嚴格把關生鮮的業者,例如專業壽司店、高級自助餐等有中央廚房的餐廳。

◆野生魚

野生魚在現代人的飲食中廣受追捧,但其實「野生」不等於「原生態」或「有機」。很多人認為野生魚更加營養,事實可能並非如此,野生更意味著缺乏監管、無法掌控。特別是在工業發達的今日,野生地區的水質良窳一直是個大問題,魚類生長的水域品質無法得到有效的監管和保證。現今水質污染日益嚴重,很多存在重金屬超標和化學汙染的問題,這些毒素若經過污染的魚類進入我們的身體,重金屬會殘留在人體內,難以排出,長期堆積將誘發疾病。

▲「野生魚比養殖魚營養美味」是常見的迷思。(圖/Pixabay)

◆體型過大的魚

在相同類別的魚中,魚類體型愈大,代表魚齡愈大。魚齡大的魚在水中生活的時間更長,受到的污染時間也相對比較長。雖然不是說我們吃了大魚就一定會生病,只是說比一般的魚類有更大的疑慮而已。為了避免危險,最好的辦法就是少吃。(陳弋報導)

立即加入三立新聞網Line官方帳號,給你最新焦點話題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