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自我監測血糖變化 降低罹病風險 

健康醫療網

發布於 2019年09月21日04:00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唯有透過自我監測血糖與日常生活飲食及活動記錄,才能幫助自己與醫師了解血糖變化,有效執行個人化的血糖管理。
唯有透過自我監測血糖與日常生活飲食及活動記錄,才能幫助自己與醫師了解血糖變化,有效執行個人化的血糖管理。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一名55歲男性,健檢時發現血糖高,空腹血糖209 mg/dl、糖化血色素(HbA1c)高達9.5%(標準值為80至130mg/dl及<7%),但因過去身體健康,並不願意服藥,改以進行飲食控制以及適量運動,並搭配自驗血糖的方式,詳加紀錄自己飲食、平日血糖的變化,3個月後糖化血色素順利下降到7.5%。成大醫院內分泌謝科醫師洪晧彰表示,糖尿病患從診斷確診開始,就得積極控制血糖,才能降低罹病風險。

自我監測血糖 隨時調整日常飲食

根據健保統計,2005至2014年台灣糖尿病患死因中,前六名依序為,癌症、糖尿病控制不良、心臟病、腦血管疾病、肺炎以及腎臟病;洪晧彰指出,其中心臟病,若能透過積極控制血糖,可望能減少17%的心肌梗塞與15%的冠狀動脈疾病等血管疾病的併發症,甚至是死亡率。

糖尿病患除了應與醫療團隊好好配合,最重要就是透過自我監測血糖,掌握日常血糖的變化;洪晧彰醫師表示,透過平時紀錄自我監測血糖,不僅能使患者或照顧者了解日常生活作息與飲食對於血糖高低影響,藉此調整日常的活動與飲食,且能提供給醫師作為評估藥物療效的參考,以利於更有效控制血糖。

掌握監測原則 達到控制血糖目的

洪晧彰提醒,自我監測血糖應把握最近2週數據、1周內同一時段至少2兩次、不同的監測時段,以及配對紀錄等四大原則,才能真正有效達到控制血糖目的;第2型糖尿病,平時不會有任何症狀,屬於慢性的代謝性疾病,若長期血糖控制不佳,就可能會引起慢性併發症,因此,唯有透過自我監測血糖與日常生活飲食及活動記錄,才能幫助自己與醫師了解血糖變化,有效執行個人化的血糖管理。

【延伸閱讀】

兼顧生活品質和安全 晚期肺腺癌也可出國旅行享受生活

病人太忙!亞大醫院首創門診植管 腹膜透析洗腎不用等

2019世界避孕日 正確避孕選擇造就美好未來

加入【健康醫療網】Line@好友,天天關注您健康!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