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腸道隱形殺手 發炎性腸道疾病15年增26倍

NOW健康

更新於 2019年01月17日16:30 • 發布於 2019年01月18日00:00 • 健康傳媒 林芊聿/台南報導

在腸道疾病中,除了大腸癌令人聞之色變外,「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簡稱IBD)也同樣令人頭痛,從年輕開始就會如影隨形的跟著病人一輩子。發作時除了惱人的腹痛、血便外,更會讓人狂跑廁所,時時與馬桶為伍,若無及早診斷控制,除了生活大受影響外,長期累積下來的腸道傷害更會造成不可逆的併發症。

發炎性腸道疾病顧名思義,主要就是身體在腸道有不正常的發炎反應,造成慢性腹痛、血便、裡急後重和其他腸胃道外的症狀等。其致病原因目前並不是非常清楚,據推測和自體免疫系統、基因、飲食、環境及腸道菌叢均有相關。因為是一種慢性疾病,不好根治,病人一生中症狀常常會反覆發作和緩解。

29歲的許先生,從好幾年前就開始會有反覆的腹痛、腹瀉、血便,嚴重時1天要跑超過10次廁所,大便中也會帶血,一直覺得自己只是腸胃不好吃壞肚子加上痔瘡作怪,症狀一陣子後就會自己緩解,也就不以為意,但這幾個月來發作頻率越來越高,嚴重到不想出門、無法工作,生活品質大受影響。

經過奇美醫學中心胃腸肝膽科暨全人醫療科醫師王宿鴻綜合評估後,確認得了發炎性腸道疾病的其中一種分類:潰瘍性大腸炎。王醫師接續安排住院接受靜脈注射的免疫抑制治療,腸道發炎反應順利被控制在不活化階段,出院後都按時回診,生活已完全回到軌道上,目前追蹤半年也暫無疾病復發現象。

在治療上,醫師會針對病人的嚴重度給予不同程度的治療,輕微的給予抗發炎藥物和飲食控制,但嚴重的甚至需要到給予免疫抑制劑如類固醇、生物製劑等。因為這種疾病通常是與病人終生為伍,所以治療的目標就是降低發炎反應、改善生活品質、避免併發症的產生,盡量讓疾病控制在不活化的緩解階段。

王宿鴻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在西方國家是常見的疾病,但由於飲食西化和衛生環境改善,目前台灣發生率也快速上升,依據健保局資料統計,從1998年到2013年短短15年之間,病人數足足增加了26倍。這種疾病好發於生活忙碌而常忽略自身健康狀況的青壯年人口,且初期症狀不容易與常見的急性腸胃炎、功能性腸道機能障礙、腸躁症做鑑別診斷。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