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人際

總覺得自己付出很多,希望能獲得對方回報?小心埋爭吵地雷

華人健康網

發布於 2019年07月05日00:00 • 圖文提供/采實文化
總覺得自己付出很多,希望能獲得對方回報?小心埋爭吵地雷
總覺得自己付出很多,希望能獲得對方回報?小心埋爭吵地雷

停止「希望被了解」的想法

面對他人時,「想要為對方做些什麼」的想法,與「希望被對方了解」的心情,其實是一體兩面的關係。

原本想要為對方「做些什麼」,是出自於好意、善意的心情而行動時,會根據自己本身想要為對方做什麼的行為而產生滿足感。在這個時候,並不是抱持著「正在給予」的優越意識,而是抱持著「因為我想,所以我這麼做」的心情。

由於自己「想這麼做」,這個行為的責任就在自己身上,所以不會產生要求對方回報的心情。此外,也由於是出自於自己「想這麼做」的慾望而採取行動,所以會感受到滿足感以及充實感。

雖然在實際的情況下,對自己來說,即使想為對方「做些什麼」並抱持行動的打算,也有可能會認為「都只有我這一邊在做,對方完全不做」。如果產生這樣的不滿,就會認為「必須放棄才行」,而所謂「想為對方做些什麼」的想法,說不定也只是根據慾望所模擬變化而成。

都是我在做是種損失嗎?

這種變換的根本,便是基於「應該要」、「必須這麼做不可」的思考。

「必須待人親切有禮才行。」

「在職場上,大家必須互相幫助才對。」

「因為受到雙親的養育,所以自己長大後也應該要照顧他們。」

當你以這種「應該」的想法,在給予對方好的時候,對得到的人來說是情非所願的。

儘管對已經習慣了以「應該」想法來行動的人們來說,大概也不會注意到自己正在勉強。即便如此,對於正在勉強這件事來說還是沒有任何改變。

只要繼續勉強下去,就會認為「光只有我在為對方做事,真是損失」,一旦開始計算得失,結果則毋庸置疑。

為此,會要求對方:「我已經為你做了這麼多,你至少也該做些什麼才對吧?」也是很自然的事。

想要為對方「做些什麼」的時候,只要抱持著單純抱持著「我想為對方做些什麼」的心情的話,自己本身就能從這個行為當中獲得滿足感。

只不過,假如在「想為對方做些什麼」的心情中,隱藏著想要對方回報的期待的想法,這時又該怎麼辦呢?

這時,會變得希望對方能夠「了解」自己的想法,假如對方沒有給予與自己的期待相對應的回應的話,就會產生不滿的心情。

正如同第 34 頁所述,其實「想要為對方做些什麼」的想法,與「希望被對方了解」的心情,是一體兩面的關係。

「想為他做」與「希望他能了解」間彼此的爭議

你在對人訴說「想要你了解」的時候,是抱持著怎麼樣的心情呢?

比方說:「明明希望你了解,為什麼就是不能了解我呢?要怎麼樣才能讓你了解呢?」

假如這樣的話在心中不斷地重複,你的心情又會變得如何呢?

由於這段話帶給人一種堵塞的感覺,是不是感覺彷彿被對方給逼急了呢?

而這樣的心情,就對方來看也會認為:

「因為我也有做,所以你才應該這麼做。」

「明明我都這麼努力了,為什麼不願意評估看看呢?」

「明明就是你的錯,為什麼連這一點都不明白啊?」

然後不斷地持續上述的說法,即使原本是抱持著「希望你能了解」的心情,也會因此湧現出想要責備對方的心情。

就好比親子之間,針對「母親準備好的料理,孩子卻沒有吃」這件事來說,便很容易引發上述爭執的情況。像這樣爭執的時候,彼此會陷入情緒化的狀態,其實這都是為了想讓自己的主張被了解,所以認為「希望你能了解我的想法」。

在第三者的眼中,這樣的場面或許顯示出像是要展開熾熱戰鬥般的景象。但對當事者而言,其實就只是想要表達「希望你理解我的想法」的訴求罷了。

當然就雙方而言,彼此只是互相抱怨著「想要對方了解」,所以終究還是無法理解對方的想法。

為了擺脫像這樣沒有價值,「想要對方了解」的討價還價要求,就必須靠「互相理解」。

從「希望他能了解」到「互相理解」

所謂「互相理解」,是指感受對方的心,而同理心是不可少的。

比方說:「明明我必須兼顧工作和家事,為什麼你卻不幫忙做家事,要怎麼樣你才會了解呢?」然後對方為此抱持著不愉快的心情。

像這種時候,若是你能以同理對方的心情出發,經過深呼吸冷靜下來後就會發現:「原來這只是我自己希望對方能夠發現我的要求而已,因為我如此沉默地忍耐著,對方沒有發現到也是正常的啊。」

因此,心情就會轉變為:「那麼,就老實地告訴對方自己的心情看看吧。」即便你是處於被說的那一方,只要抱持同理心,也會對對方湧現出「這真的是很難呢,我可以理解你的想法為什麼會這樣」的心情。

只要能說出具有同理心的話,對方也會產生一種「被了解」的感覺。

請停止「希望對方了解」,只要能轉換成「想要互相理解」的話,就能從令你覺得煩雜的人際關係中解放出來。

停止「希望被了解」思考無法做到的人

總認為「不被理解」「不願意幫忙」而感覺煩躁。

能做到的人能以同理心互相理解。

本文出自采實文化《讓相處變簡單的32個心理練習》一書

加入華人健康網LINE@好友,健康資訊不漏接!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