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竹筍清熱解毒又能降膽固醇 2撇步教你去除苦澀味

康健雜誌

發布於 2018年11月15日07:33 • 楊心怡

冬天絕對不能錯過的美味食材就是冬筍,可幫助消化、不易發胖、降低心血管疾病,介紹四道食譜讓你食指大動。

竹筍向來被烹飪名家稱呼「百搭菜」,不管台菜、江浙菜,一定少不了竹筍這一味,既能擔當主角,也能做配料。

而在竹筍家族中,身價最高的就屬冬筍,它是在孟宗筍還未冒出土之前就採收,纖維較其他竹筍品種來得少,口感很好,素有「金衣白玉,蔬中一絕」的美譽。清代李鬥在《揚州畫舫錄》中將冬筍列為小八珍之一,足見其身價非凡。

台灣竹筍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品種盛產,而每年農曆立冬到1月底(約莫國曆11月中到2月底),就是冬筍的盛產期。

一高:高纖維 腸胃道好幫手

冬筍的珍貴不只因為冬天少見竹筍,也在於它的營養價值高。現代人接觸到太多精緻食物,導致腸胃蠕動力降低,腸胃壁抵抗力薄弱,這時可多吃冬筍,它含大量粗纖維,可幫助強健胃腸。

而且粗纖維還有鬆軟糞便的功能,有習慣性便秘的患者可多吃冬筍,促進腸胃蠕動、清理體內廢物,也可減少大腸癌的風險。

除此之外,纖維質還能改善身體對葡萄糖的容忍量,及對胰島素的敏感度,可幫助維持正常血糖濃度,降低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

三低:低脂肪、低澱粉、低熱量 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許多人認為竹筍除了纖維質之外沒有其他營養,其實竹筍含有不少蛋白質、醣類、鐵、鈣、維生素,其中又以冬筍的蛋白質含量最高。而且冬筍的低脂肪、低澱粉、低熱量,可幫助降低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的濃度,因而減低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風險。

不過中醫建議,慢性病患者不宜吃過多冬筍,易引發原有疾病發生,但少量食用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肥胖的確有所助益。

清熱解毒、透發痘疹

在中醫古籍中,冬筍性寒味甘,有消渴、利水道、益氣、袪熱、消痰、爽胃等功效。而且冬筍屬「發物」,當小孩子出麻疹、水痘初起,就可將筍與鯽魚一起煮來吃,以助發透。

冬筍雖然營養價值高,但還是有些食用上的禁忌。

它的粗纖維對胃腸不全然有好處,腸胃不佳、消化力弱的人不宜吃多,可能會有積滯、悶脹感。

中醫也提醒,筍類具有由內往外透發的功效,容易加重皮膚敏感、瘡科爛肉如蜂窩組織炎等症狀,要注意吃的時機、量及頻率。

另外,冬筍含有一定難溶性草酸,易與體內鈣離子結合形成草酸鈣,會影響身體內鈣離子的吸收平衡,不宜與豆腐同食,否則容易形成結石;患有腎炎和腎、尿道、膽結石患者也不宜多吃。

竹筍怎麼煮不會又苦又澀?

做法1:

竹筍帶殼以冷水煮至沸騰,加入一把白米(或洗米水)及兩支乾辣椒,白米會吸收竹筍的苦澀味,澱粉的清甜也會被竹筍吸收,而乾辣椒則會讓竹筍的鮮味更明顯。煮熟後撈出連殼放置至冷卻,並以保鮮膜包好放入冰箱內冷藏,這樣甜分及水分才不易流失。

做法2:

竹筍去殼洗淨,可切片或整支,清水高過竹筍(不可放盬、油、高湯或骨頭同煮),大火煮開後,杓掉冒出來的泡泡,再加蓋、改小火、慢煮一、二小時(以上)即可。久煮後筍香四溢、湯轉甘甜,呈現淺淺的茶色。湯及筍待涼可整鍋置冰箱冷藏,亦可調味上桌、或再製其他料理。

延伸閱讀:

吃這4種瓜,降血糖、消體脂

健走能活化大腦、防心血管疾病 11/18康健樂活節,一起來WALKING吧~免費報名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