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音樂

用唱片來聽「安可曲」‧ レコードで聞く“アンコール”(2)

MUZIK古典樂刊

發布於 2019年11月12日02:28

前文回顧:用唱片來聽「安可曲」‧ レコードで聞く“アンコール”(1)

有意為之的使命安可。

再來講個有點奇怪的例子:1981 年10月小澤征爾與波士頓交響樂團的日本公演。1973 年上任音樂總監的小澤征爾,這是第二次與該團進行日本巡演,11 月2 日在東京文化會館的音樂會,開頭安排演出魏本的《5 首管弦樂小品》,此作演奏長度不到5 分鐘,但精采絕妙,是魏本的代表作。把此曲放在音樂會開場的小澤征爾,演奏完後離場,再度登台時跟觀眾說道:「這首曲子實在是太短了⋯⋯應該有人遲到吧,我們再演一次好了。」然後就重演了《5 首管弦樂小品》。對於1981 年的觀眾應該都不太可親的魏本作品,竟然演了「第二次」的自主安可,實在有意思。當時我才小學5 年級,在電視上看到了這一幕。之後FM 廣播也有播放此場,當時我有把舒伯特《未完成》跟白遼士《幻想》交響曲「Air Check」起來(作者註:就是把廣播錄起來之意),可惜少了這份兩次的魏本。稍微誇張地說,這是充滿音樂啟蒙性,少數由演奏家主動發起的「使命感安可曲」。

▲克納貝茲布許指揮柏林愛樂的金曲音樂會,充滿錄音間裡聽不到的奇蹟

安可的現場魅力

樂迷經常會說:「福特萬格勒的錄音室錄音與音樂會實況十分不同。」而且不限福特萬格勒,克納貝茲布許、貝姆等「老派」的指揮家,都有音樂會實況比錄音室來得好的傾向。其實卡拉揚也是如此,數個版本的德弗札克第8號交響曲唱片,與最近發行的1974年8月15日維也納愛樂版,還有1979年10月19日的柏林愛樂東京公演實況版,比較一下就知道了。 同樣地,錄音室版跟音樂會實況一比,聽完會驚訝叫出「欸?」的指揮家,意外地還有畢勤(Thomas Beecham)。在EMI的錄音間裡,畢勤的多數演奏都是很溫暖、溫和,平順地採取中庸之道。然而在BBC Legends的幾次實況裡,畢勤的風格強烈到讓人不禁詫異:「這是畢勤?」1956年指揮皇家愛樂的布拉姆斯第二號交響曲,甚至可以聽到畢勤對樂團大聲呼嘯,直到最後D大調的和聲響完瞬間,無法壓抑興奮的觀眾立刻報以掌聲及喝采。畢勤進行此演出時,已高齡77歲,緊接著演出的,便是有些人認為畢勤最棒的曲目:英國國歌《God Save the Queen》。

畢勤的魅力,還有妙語如珠的演講。從畢勤、史托科夫斯基、沙堅特等人起,逍遙音樂節(The Proms)會安排指揮對觀眾演講,現在主要是由英格蘭或是英語圈的指揮家繼承此傳統。「談話梗」特別豐富的畢勤,演講極為成功,在BBC Legends的系列裡,有張收錄了1959年11月8日整場音樂會曲目的唱片(BBCL-4012-2),在熱情不減的貝多芬第7號交響曲後,接著是畢勤邊與觀眾講解邊演出的安可曲:聖桑的《女祭司之舞》(Danse des Pretresses)、德布西的《行進與舞曲》(Cortage et air de danse)、古諾的《茱麗葉安睡》(Le Sommeil de Juliette),都是3分鐘左右的小品,不論何者都能聽到畢勤獨有的精妙樂團音響處理,十分純粹且不過時,是相當棒的演出。同樣系列的BBCL-4113-2盤裡,雖然該音樂會應該沒有安可,但能聽到夏布里耶、莫札特、戴流士、馬斯奈等人所作,適合放在安可曲的珠玉小品,每一首都有讓人十分愉悅、漸漸喜愛上的演奏。 享受音樂的方式相當多元,重視音響的發燒友,會相當在意如何讓1950年代初版LP發聲、展現出多麼鮮明的音色,鑽研如此興趣的人不在少數。但我自己喜歡享受「音樂演奏」,音響發出的「音色」,對我來說是另一次元的事。若不如此的話,那就無法享受克納貝茲布許指揮柏林愛樂的金曲音樂會(Pops Concert,1950年2月2日)奇蹟般的演出,無法說明他為何像是卓別林電影般「邊笑邊落淚」的存在,也無法聽剛剛介紹的畢勤眾多的BBC實況錄音了。這並不是對於老錄音有過多的憧憬,而身為演奏家的我,認為「偶然.即興.意外性」等讓音樂演奏有趣的根本因素,在錄音室錄音中被隔絕了。卡拉揚1970年代的錄音,在西德壓片的留聲機盤,音響固然很好……這有這的好處。但對我而言,有興趣的是卡拉揚「演奏了什麼?」「如何演奏?」。話題有點扯遠了,克納貝茲布許與柏林愛樂的金曲音樂會,推薦欣賞Tahra或Audite初版的CD,當中可以聽到理想的「安可曲音樂的樂趣」。

▲宇宿允人昇華通透的《田園》

安可曲,下臺鞠躬

再來談談我個人有交情指揮家的安可曲。 以獨特指揮方式在YouTube上引起話題的宇宿允人(1934~2011),他對於貝多芬與福特萬格勒的觀點,影響我至深。其音樂會除了蕭斯塔科維契等少數例外,幾乎都是演出德奧系的交響曲,宇宿老師指揮的貝多芬第五號、第七號與第九號《合唱》,以及布拉姆斯的第一號交響曲,每回都是壓倒性的成功演出。但意外的是,宇宿老師的安可曲,幾乎每次都是巴赫的《G弦之歌》或巴伯的《弦樂慢板》。在我沒有辦法親臨現場的2010年5月27日的音樂會(莫札特《魔笛》序曲與第三十九號交響曲、貝多芬《田園》交響曲)上,宇宿老師跟觀眾表白自己已癌末後指揮,當日演出之後有發行CD(MUCD-030),其中《田園》交響曲乃是一家之言的獨特演奏,即便不想特別在意指揮「得重病」一事,對一路以來聆聽宇宿先生演出的我來說,這份《田園》通透到接近覺悟的境界,一時不敢相信是宇宿老師的演奏。硬要說的話,是類似傑利畢達克般清澈通透音色的世界,而非日本獨特的水墨畫感受,光是演奏周遭的氣氛就十分不同,我從沒聽過這種「音樂之美」昇華結晶,將貝多芬之魂原樣保存的《田園》。感動一般會存在於「傳達熱情的演奏」裡,但這份《田園》不是如此。 在此演奏後,回應觀眾的掌聲,演出巴伯的《弦樂慢板》做為安可,但在數分鐘後,宇宿老師突然停止演奏,跟團員說了兩、三句話後,就轉向觀眾席,鞠躬、下台。在這三個月後的2010年9月3日,宇宿老師給出生涯最後一場音樂會,曲目是舒伯特《未完成》交響曲跟貝多芬第七號交響曲,安可曲是巴赫的《G弦之歌》(果然),與白遼士《拉科齊進行曲》。半年後,我企劃了名為「命運.革命」的音樂會,安排演出貝多芬跟蕭斯塔科維契的第五號交響曲,在音樂會的前五天老師去世了。這兩曲變成了總結自己如此熟悉人士(指揮家)生涯的安可曲,實在是無法輕鬆看待。

本文節選自《MUZIK 古典樂刊 No.146》

推薦閱讀:

用唱片來聽「安可曲」‧ レコードで聞く“アンコール”(1)

用唱片來聽「安可曲」‧ レコードで聞く“アンコール”(3)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