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用保險守住辛苦錢》達人:每月5千就能一次買足醫療險和儲蓄險

Smart智富月刊

更新於 2019年06月25日15:51 • 發布於 2019年06月25日14:51 • 王大包 更新時間:2019-02-01


台灣的民眾相當喜歡存錢。根據萬事達卡公司統計,台灣約有8成的民眾每月會把薪資的27%放至儲蓄工具,高居亞太地區第一。

儲蓄是一種好習慣,不過要先把順序弄對,才不會讓辛苦存下來的錢瞬間化為烏有。

先購買醫療保障,再考慮購買儲蓄
目前市面上比較常見的儲蓄險有6年、10年、20年等等,比較大眾的儲蓄金額大約從每個月3,000元到每個月1萬元不等。

如果以30歲男性為例,購買基本的醫療保障商品,每年保費從1萬5,000元到4萬元不等,部分商品會隨年紀調升。

我有些朋友,他們總是先選擇儲蓄險商品,對於一般醫療保障卻一點概念也沒有,甚至連最基本的罐頭保單都提不起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儲蓄險的錢是拿得回來的,醫療險則不一定。而這些對於醫療保險不感興趣的朋友,都覺得等發生的時候再說吧,或是有些根本不覺得自己這輩子會生什麼大病。

這是一個主觀意識,所以要繼續討論下去之前,我們要先有一個共識,我們這輩子都有「機會」會生幾次的病而住院!

我們不一定會生病,只是都有「機會」。保險也是理賠未來誰都不能預料的風險啊!所以如果我們都覺得自己未來有機會生病的話,就繼續討論下去吧!

以一個25歲剛出社會的新鮮人來說,平均一個月可以從薪水裡撥出3,000~1萬元來做儲蓄的準備,我們就取每個5,000元就好。假設這個新鮮人購買了一份20年期的儲蓄險,那麼滿期之後,連本帶利約可拿回140萬元左右。

如果這個新鮮人是先選擇購買中等醫療險的話,平均一年的保費約為3萬塊左右。20年總繳保費約會到65萬(含保費調漲)。

假設20年後,新鮮人變成老鳥了,身體也一直沒病沒痛的,那麼這時候他可以把儲蓄險裡的140萬領回來,而醫療的部分有一些已經滿期終身保障了,不過有一些定期的險種先前繳納的保費就等於沒有了,沒有的部分大約23萬。

所以如果未來都沒發生事情的話,儲蓄險可以幫他多領到20萬左右的利息,而醫療險則有約23萬是沒有效益的。

另一個可能是剛好在第20年的時候,這個人因為工作壓力、生活作息不正常、有毒食物等等因素,罹患國人罹患率最高的大腸癌。確診後醫生告知,需進行兩手術切除部分腸道,需收取10萬手術費、切除後需吃標靶藥物(每個月15萬)治療至少需吃8個月再觀察狀況。治療期間總計需住院45天每天須補差額1,500元(總計6萬7,500元)、放化療(10萬)、看情況需靜養2年(工作收入損失72萬)。

合計,假設在一年內治療好(一般需2~3年),需花費218萬上下。

那麼如果是購買儲蓄險的人,就必須把存到的140萬領回繳到醫院,還必須去籌到剩下的78萬才夠。

如果是購買醫療險的人總共約可理賠到350萬左右,支付完醫療費用後還剩下132萬可以安心的休養2到3年,且保單持續有效。

所以只儲蓄的話發生事情,不只會讓存了20年的錢瞬間化為烏有,還必須想辦法借到不足的78萬差額,而購買醫療險的人則可以安心的療養且還多了132萬去做想做的事。

就理性討論,我們比較不會因為20年存不到140萬或是繳了60幾萬的保費而怎麼樣。反而以後的突然哪一天,發生事情,急需一筆200萬的費用,這筆錢比較可能造成我們一個很大的負擔,甚至拖累到親朋好友。

試想,辛苦存的20年的錢,瞬間歸零甚至變成負債的感覺!

收入不高也可以先購買最基本的醫療保障
很多人覺得收入不高,所以不該再多花錢購買保險。

一個年收入20萬的人生病,跟一個年收入200萬的人生病,他們要花的醫療費用是一樣。不會因為誰的收入比較低就比較便宜。再者,有錢人假設生病了而沒有保險,可能可以用自己的資產或是收入來支付,但是我們都沒有這樣的能力時,就只能靠保險。

所以我們說,保險是轉嫁我們無法負擔的風險,對於這樣無法自行負擔的風險,我們一般收入或是低收入的人就更需要了,因為我們能承擔的風險程度相對較低。因此,為了不讓事故發生後造成更大的負擔或是拖累家人,我們才更需要保險。

所以筆者建議即使認為自己收入不高,也必須先購買基本的醫療保障以保障自己及家人。

一般來說,筆者建議可以投保下列內容:1張產險公司的意外險+2張醫療實支實付險+定期壽險+一次性給付的癌症險或是重大傷病險+定期殘廢扶助金。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可依據個人狀況調整內容。

這樣的罐頭內容已經可以解決很大部分的意外或是醫療問題了。如果以30歲男性來看,年繳保費大約會落在1萬6,000元上下(女性會便宜一些),等於每個月花1,000多元而已。我相信一個1,000多元不會造成太大的負擔,卻可以在發生風險時,給予非常大的幫助。

所以真的建議,如果現在還沒有基本的醫療保障的話,可以稍微了解一下喔~

適當的分配收入,讓保障、儲蓄同時進行
我身邊有很多朋友每個月進來的收入都會先花費,當月底有剩的話才會存下來(收入-支出=儲蓄)。

其實比較好的分配方式應該是(花費=收入-儲蓄)。

強迫自己每個月儲蓄一個固定的金額到一個一定不會去動到的戶頭或是儲蓄險裡,再把每個月該繳的電話費、電費等等必要性支出後,剩餘的錢才是這個月可以花的。用這種模式才有辦法存到錢。

因為人是被動的,沒有這樣強迫自己,很可能每到月底想存錢的時候才發現都花光了,下個月又重蹈覆轍,如此下去一定不會有錢。

另外,筆者也建議把儲蓄及醫療處理好後可以花一點錢去投資,像是股票、選擇權、期貨、基金等等風險性商品。因為已經有一筆錢固定存入到固定的地方了,且也有購買簡單的醫療險保障。學投資可以增加我們對於風險控管的概念,跟邏輯能力。而且因為保障的部分已經補足了,所以投資的錢即使賠光了也不會影響基本的生活狀況,賺的錢也可以增加自己可以花用的額度。

所以我建議〔花費(非必要生活支出)=收入-儲蓄-保險-投資-必要生活費用〕。

花費指的是一般基本生活品質以上的費用都算是花費,像是看電影、逛街、買遊戲點數等等,稍嫌奢侈的支出。

結論》
本篇的主旨,是希望大家有正確的保險觀念。應該有「醫療保障」後再購買「儲蓄保險」的概念,千萬不要先儲蓄才保障。

當然不是說,不要儲蓄,儲蓄也很重要,不過順序要對。是真的沒有過多的預算,只能選擇醫療或儲蓄的話,建議先考慮醫療這樣,但是假設經濟能力夠的話可以同時進行當然就不會有順序上的問題囉!

以30歲男性來說,其實一個月投入5,000元就能同時購買醫療跟儲蓄險了。2,000元購買醫療險、3,000元購買儲蓄險!不僅能獲得基本的醫療保障,也可以同時存一筆目標基金。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阿包部落

●小檔案_王大包

原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後來轉職金融業。就保險來說,賣的人多但懂的人少,希望可以透過所學,用比較簡單的文字讓大眾能更容易了解保險是什麼。

延伸閱讀
靠儲蓄險「養錢」年領24萬,45歲單親媽媽提早樂活半退休!
小資存股計畫》每月1,000元也能存股,這家券商「零股計畫」手續費只要1元!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