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爸媽罹患失智症?盡早確診以尋求協助 做好準備

愛長照

更新於 2018年09月18日08:00 • 發布於 2018年09月18日08:00 • 丁彥伶
爸媽罹患失智症?盡早確診以尋求協助 做好準備
爸媽罹患失智症?盡早確診以尋求協助 做好準備

陳爸總是一件事反覆問好幾遍;常常在找東西,說東西不見了,懷疑被誰偷了,而家人以為只是老人老番癲忘東忘西,直到有天陳爸到附近買東西,居然在兩個街口外迷路了半天,才被警察送回來。

(圖片來源:Kat Northern Lights Man-flickr-c.c.) 
家人終於發現不對勁,尋求記憶門診診療,醫師判斷陳爸罹患失智症,而且可能已經中度失智,醫師建議家裡最好有人可以陪在陳爸身邊,否則迷路、失蹤事件恐怕還會再上演,全家人覺得猶如晴天霹靂,不知該怎麼照顧失智症狀將愈來愈嚴重的老爸。
 
✽ 先確定失智分期
「老爸(老媽)居然罹患失智症!」相信這種事情發生在任何家庭,家人都會覺得猶如五雷轟頂,尤其是身為家庭照護者來說,往往很難接受也不知所措。
 
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老年精神科醫師劉慕恩表示,有失智症患者的家庭,往後的生活確實是會比較辛苦,但是總是要面對現實,趕快尋求協助、做好準備,才能讓全家人在照顧上更得心應手。
 
如果家屬確診罹患失智症,劉慕恩提醒家屬,首先要了解家人的病程是處於哪個階段,失智症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症狀,所以也需要不同的處理方式。
 
不過,家屬要面對並接受一項事實:失智症是一種退化性疾病,不管家人照顧得再好,患者都會慢慢退化,症狀更惡化,了解愈清楚愈較不易感到害怕。
 
有些家屬對於失智症的病程不了解,家庭資源在很短的時間就用盡了,才因此覺得愈來愈困難、照顧者身心痛苦,甚至還演變為虐待病患的狀況。

(圖片來源:photo AC)
✽ 了解各分期所需的重點照護
劉慕恩說,輕度失智症患者除了認知功能退化以外,常常有精神症狀,而中重度的患者愈到後來愈容易有行動上的障礙,所以照顧的重點不同。
 
輕中度患者的行動自如,但是容易有時空上的混亂,所以容易有迷路的問題,在此階段的病患照顧上,很重要的是一定要使用藥物,避免退化太快造成家人照顧上的困難。
 
除了延緩失智退化的藥物以外,患者往往有躁動、焦慮,或是幻視覺的問題,甚至出現攻擊行為,所以要使用一些控制情及抗精神病的藥物以改善這些症狀,讓精神症狀緩解一些,才能使照顧上比較方便。
 
✽ 對話輕柔、不要和病人爭辯  避免被動式攻擊
劉慕恩提醒,在失智症照顧上很重要的一項技巧,就是「不要和病人辯解」,臨床上常發現失智症患者有一些「被動式」的攻擊,主要就是他們的需求沒有被滿足,家屬一定要了解,病人的狀況不會再變好了,如果他們忘記了、把事情顛三倒四了,那他們就是這樣了,不要以為他們是故意聽不懂、裝糊塗,所以不要想要跟他們辯解,要他們搞清楚真相,所以和他們的對話就是盡量輕柔,不要反對他們、不要辯解,轉移他們的注意力,就可以避免他們變得暴躁,化解暴力及攻擊行為的發生。

(圖片來源:pixabay)
✽ 使用防走失手環、申請法律保障
同時,在診斷出家屬有失智症時,最好同時申請防走失手環,這些手環上不只可以寫上病患名字和聯絡人電話、地址,也有定位功能,在家屬發現病患走失時可以接收到回傳定位的訊息,方便找回病患。
 
另外,也有家屬會趕快去辦理一些法律上的保障,因為臨床上發現很多患者可能會去亂買東西、亂開支票,或是到商店拿了東西沒付錢就跑,都可能因此被誤以為是騙子、小偷,劉慕恩說,他們也經常要到警覺或法院為這些患者做精神鑑定,所以若能先註記病患沒有行為能力,未來就可以少一些法律上的問題。
 
由於患者的病程會一步一步愈來愈嚴重,迷路、走失的次數愈來愈多,如果家裡有能力,可以申請看護或家屬有人盯著;如果沒有人可以全天照顧,由於患者可申請殘障補助,也可以尋求日間照護,晚上再把患者帶回來,如果病患更嚴重了,家屬無能力照護,或許也可以考慮尋求真正專業的機構的照顧。

(圖片來源:Brett Sayer-flickr-c.c.)
✽ 尋求照護協助
若是考慮居家照顧,健保也有提供居家照護的醫護每個月協助到宅訪視、檢查等服務,而在醫院診斷出失智症的時候,通常也會推薦病患的家屬尋求在地失智症協會的協助,志工們都很樂意提供家屬一些照護技巧,而各地失智症協會常會辦理照護訓練,幫助家屬更有能力面對症狀愈來愈加劇的考驗。
 
臨床失智症學會會長白明奇表示,失智症的問題很複雜,根據患者在食、衣、住、行等生活上的輕重程度不同,照護技巧也因人而異,他認為,失智症患者的照護是國家級的問題,不過不僅國家有責任幫忙病患家屬,家屬自己也必須想辦法了解,照護病人不只是政府的問題,家裡的人也要學會照護技巧。
 
✽ 打造友善失智症病患的社區
白明奇認為,隨著國人人口老化,失智症病患會愈來愈多,所需費用可能要耗到長期照顧的一半以上,對家庭及社會帶來的衝擊和壓力會大到大家無法想像,而且最後長期照護的經費最後也可能用罄,不可能把所有的病患都送到機構,最後患者多半還是要回歸到社區,還是要和家人共處。
 
所以不管是中央或是地方,都要設一個機制、一個機構,教導社區如何與病人和平相處,打造一個對失智症病患友善的社會。
 
現在,台灣各地的失智症協會常提供一些病患照護技巧的課程,由於病人的功能愈來愈退化,不只是失智,可能還兼暴力、妄想、幻覺等各種症狀,需要的照顧技巧都比較專業,國家應要有機制地提供教育訓練場所,讓民眾可以去學習,而且事實上失智症種類非常多,不只阿茲海默症,可能需要不同的照顧方法。
 
白明奇認為,政府應該要提供社區更多的場所,讓病人還有病患家屬可以一起學習,幫助病患維持較好的狀況,也可以讓家屬學習如何和病患相處,這才會是雙贏。
 

(圖片來源:pexels)

延伸閱讀:失智症不只有阿茲海默症!五種常見失智症的類型、症狀介紹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