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為什麼我們不該問別人做什麼工作?

遠見雜誌

更新於 2018年07月28日15:37 • 發布於 2018年07月18日10:58 • 魯皓平

在人與人的相處關係上,我們總逃不了幾個特定的話題,從「中午吃什麼?」「最近過的怎麼樣?」到「工作還順利嗎?」,寒暄是熱絡的基礎,特別是和陌生人的談話中,「你是做什麼的?」大概也是難以免俗的開場白。

不過,為什麼我們不該詢問別人的工作?為什麼這會有冒犯、不尊重的嫌疑呢?

《BBC》報導,尤薩曼(Yasaman Hadjibashi)是一名在巴克萊非洲集團銀行(Barclays Africa Group)工作、就讀哈佛商學院的MBA,但她每回在被問到做什麼工作時,她總是只給一個模糊的答案,「我希望用這種方式將生活與工作分割,至少在知道我的學經歷跟背景前,真正了解我這個人。」

她說,職業不應該是論斷一個人的全部,「這是種測試,也能看出他人是否尊重我。」

在社會上,跟尤薩曼有著同樣擔憂的人並不在少數,因為不管是做什麼工作,都有可能會直接被貼上標籤,不論是世俗上定義的「低階」或「高階」職業,透過刻板印象投射的價值觀,往往會影響相處模式。

像是「當醫生的一定很有錢」「他家境貧困才會去加油站打工」等,屏除這些意象,你是否可以拋下成見面對他人呢?

知名職業專家就說,在各種不同的社交場合,如果我們能不以職業評斷他人,那種人勢必更成功,也絕對擁有包容的心。

同樣的,不以職業包袱武裝自我,不因為工作關係就狂妄或自卑,除了可以降低失業時的悲傷情緒,也能在工作之外建立更真誠、不勾搭在利益關係上的人際關係,就算你本來是有德高望重的權位,當離職後,別人還是會對你尊重。

新加坡心理學家霍希偉(音譯)就說,一般陌生人在詢問對方的職業時,通常只是為了拼湊他與對方的社會地位關係,如果發現職位比自己心中預想的「等級」還低,大概會不攀談或產生優越感;如果職位較高,可能會有崇拜或敬而遠之的心態。

就很像某些長輩在家中兒女談戀愛時,只會關心對方家世的情況。

但專家建議,聰明人不應該陷入職業包袱的圈套,特別是在社交環境中,你要懂得如何創造多層次的身份。

心理學教授蘇珊(Susan Whitbourne)表示,如果你是個以工作來定義自己或他人的人,一旦沒了工作,很容易就失去自我,甚至絕望;若你與朋友或家人能經常聊關於工作以外的問題,可以幫助搭起必要的屏障。

試著想想,假設平常你已經被工作搞的十分忙碌、疲憊,想到工作就令人煩躁時,卻有人聊天還是硬要跟你提到工作,是否會很不愉快呢?同理可知,如果要避免發生類似的狀況,你就該避免開門見山便提到工作。

專家建議,關鍵在於尋找工作之外的業餘興趣,像是參加運動、刺繡、釣魚、餐飲、插花等不同社團,當一群人有共同目標時,私下職業自然不會成為話題;你也能建立在該興趣上的獨特性與專業、充實展現自我,也許還能忘掉工作煩憂。

(圖片來源:johnnyleungstreetpeoplenorthcountrypublicradio

加入遠見雜誌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