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為什麼工作一段時間之後,心裡總是覺得「再也提不起勁了」?

Heho健康

更新於 2018年10月21日06:13 • 發布於 2018年10月21日01:00 • 盧映慈

當我們重複做一件事時,腎上腺素等激素帶來的「生存刺激」也會慢慢消退,會漸漸進入日復一日的習慣模式。而當這個情況發生在工作上時,也會讓人產生厭倦感,但為什麼有些人就可以怡然自得的持續工作呢?其實是因為心理的3個需求「生存、關係、成長」獲得了滿足。

工作的需求不只是生存

馬斯洛的需求心理學是學校必教的項目,他認為人類的需求像金字塔一樣有分等級,生存需求是最需要被滿足的,最高階才是自我實現。這樣的概念底下,如果一個人的生存需求無法被滿足,就會一直忙於滿足自己的生存需求,沒有辦法跳到自我實現的需求。

但美國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學者Clayton Paul Alderfer認為,人類需求並不是「金字塔」,他提出了簡化版的3個需求「生存(Existence)、關係(Relatedness)、成長(Growth)」,統稱為「ERG需要理論」;這3個需求是互相平行的關係,而每個人對於這3個需求的排名都不同。

雖然說工作是為了生活,但也有人會把成長擺在生存的前面,所以寧願拿比較低的薪水,也要待在一家具有個人成長性、實現性的公司;有人認為生存是最重要的,所以比起追求自我價值,他更想要越高越好的薪水,而且會想要在風險低又高薪的工作之間,找到自己的平衡。

例如工地的薪水可能較高,但考量到安全問題,他可能會選擇薪水雖然較低、卻安全許多的行政工作,但如果行政工作的薪水不符合他的期待(無論在外人眼光中看起來是高新還是低薪),他也可能會去選擇進行投資、做業務拿獎金這類較高薪,但安全性較高的工作。

但需求並非只需要一個

不過ERG的需求雖然是平行,卻不是只需要滿足一個,只是這3個需求在每個人心中占比不同、排名不同而已,追求自我成長的人,並不代表他不需要生存、不需要關係,所以如果他進了一家看起來很有成長性,但薪水很低的公司,雖然剛開始可能會充滿熱情,當薪水真的低於他個人的生存底線,還是會感到沮喪。

而自己的第一選項的需求沒有被滿足時,人也會安慰自己說「至少有第二選項」,但因為有需求沒有被滿足,心理上不會像3個需求都獲得滿足的人一樣樂於工作。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好像不錯,卻會產生 Frustration-regression principle(挫折退化),導致第二選項的需求加深、加重,而且沒有得到會更沮喪。

Alderfer認為,3個需求同時擁有,才可以產生獎勵、激勵的作用,一個追求自我成長的人,如果可以不用擔心生存、又能跟其他人有良好的關係,自我成長的幅度會更高;但如果他在這家公司雖然可以學到很多,卻處在低薪、被同事排擠的情況,自我成長的程度也會下降,可能會變得比較消極。

這個理論是提醒,我們每個人的需求非常多元,當工作做到一個瓶頸的時候,可能要想想自己是不是有什麼地方沒有被滿足,又是什麼地方出了問題;而老闆在帶領員工的時候,也不能只提供一種滿足,必須了解這3個面向,才能讓員工發揮出最大的效益。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延伸閱讀

心情不好嗎?研究顯示:或許這會讓你工作表現更出色!

久坐一族 在開放式辦公室工作更健康

文/盧映慈 圖/許嘉真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