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為什麼你討厭吃它?味覺練習克服恐懼!

早安健康

更新於 2018年08月17日10:28 • 發布於 2018年08月18日01:00 • 石井克枝、賈克‧貝呂塞、坂井信之、田尻泉

【早安健康/石井克枝、賈克‧貝呂塞、坂井信之、田尻泉(味覺教育權威專家)】 排斥沒吃過的食物:新食物恐懼現象

在前述實驗中,WW組嬰兒討厭紅蘿蔔味玉米片,就是所謂的「新食物恐懼現象」。人類是必須攝取各種肉類、蔬菜、穀物等多種營養成分食物的雜食動物。話雖如此,如果完全不做選擇、什麼都吃,萬一吃到不適合的食物就會不舒服,因此大都數的人都會避開自己沒經驗過的食物,這原本就是人體自我防禦的一種本能。不過,新食物恐懼的嚴重程度因人而異,較不嚴重的人仍會去嘗試新食物,但嚴重的人所攝取的食物就非常有限。

味覺厭惡學習
味覺厭惡學習

我想,因為孩子老是不吃沒吃過的食物,而感到困擾的人很多,不過這其實是人類的一種本能。雖然在嬰兒時期,還不太會有新食物恐懼的問題,可是等到小孩會到處跑的時候,問題就會快速浮現出來,尤其是2到6歲兒童特別明顯。所以妊娠和哺乳時,必須讓嬰兒有各種食物的飲食經驗,讓他們習慣各種食物的味道,這點十分重要。

那麼要怎麼做,才能消除新食物恐懼?青春期的女生看到朋友在吃東西,就會湧現想要要嘗試看看的想法。另外,就像前面提到過的,分辨食物時,氣味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對氣味敏感的小朋友,新食物恐懼的程度也比較嚴重,所以如果有兒童不敢吃的食物時,可以試著減少食物的氣味,或是多加善用兒童熟悉的氣味。

此外,美乃滋有抑制苦味和風味的效果,只要適當加以使用,應該也有不錯的效果。但不管是哪一種方法,至少都要吃5到8次,才能有效克服對某種食物的恐懼。若是等到長大成人後,就會因為可以自由選擇食物,而越來越難克服我們對新食物的恐懼,因此這個問題必須及早解決才行。

順帶一提,7歲女童的新食物恐懼嚴重程度,和媽媽的新食物恐懼嚴重程度,以及女童本身的不安傾向有關,反而和女童小時候是否吃母乳無關。對新食物感到恐懼,大概是天生遺傳吧!因此,就算想克服對新食物的恐懼,失敗的可能性也很高。

不敢吃的食物,越強迫哄騙越討厭!下一頁專家告訴你原因

不敢吃,越強迫哄騙越討厭:味覺厭惡學習

請大家想想自己討厭的食物,然後也同時想想自己為什麼會討厭這些食物、又為什麼不敢吃。

我不太敢吃日式蜜番薯。當然,現在真要叫我吃,我還是會吃。可是,在大學畢業之前,我幾乎都不吃。記得在我幼稚園還是小班的時候,有一次我和媽媽去買東西,媽媽買了日式蜜番薯,我很高興,回家後立刻就把好吃的蜜番薯給吃光了。可是,當天晚上我卻突然發燒嘔吐,結果在床上躺了好幾天。現在回想起來,那時可能是嚴重感冒或流感吧!所以在那之後有好長一段時間,我光是看到日式蜜番薯就想吐,更別提要吃了。

味覺厭惡學習
味覺厭惡學習

此外,我也不喜歡葡萄乾。小學午餐時,因為我不敢吃葡萄乾吐司中的葡萄乾,就把麵包吃光,留下所有的葡葡乾,結果被老師要求全部吃光,結果我就看著葡萄乾一直哭,這應該就是我至今仍舊不喜歡葡萄乾的原因。大家有沒有像我一樣的經驗呢?

這裡舉出的例子,都可以用「味覺厭惡學習」(Conditioned TastsAversion,簡稱CTA)現象來說明。食物厭惡學習在人類和多數動物身上都會發生。只要吃過一次覺得不舒服,就會為了避免身體受害而遠離這種食物,這是一種本能的防禦反應。至於這種反應的機制,背後應該和「古典制約學習」(按:屬關聯性學習,指的是當兩件事物經常同時出現時,大腦對其中一件事物的記憶會附帶另外一件事物)有關。

請大家想像一下日式梅干,而且是表皮皺皺的、帶有鮮豔紅色的大顆紫蘇梅干……口水應該快流出來了吧!這也是古典制約學習的一種。以下我們用日式梅干的例子,來說明這種學習模式。

第一次看到日式梅干的人,口水的分泌並不會特別增加,說不定還有人認為它和蜜棗乾一樣。可是,一旦將日式梅干放入口中,其強烈的鹹味和酸味,就讓人不由得皺起臉,也會反射性的大量分泌唾液。不論是什麼樣的人,都會有這種反應,所以稱之為「無條件反射」。有過這種經驗的人,下次再看到日式梅干,或跟大家一樣光是想像,就會不自主的皺起臉,或是分泌大量的唾液。

換言之,第二次看到日式梅干時,亦即由日式梅干外觀(印象)→分泌唾液,此時的唾液分泌稱為「條件反射」。在心理學中,將固定引起反應的東西稱為「刺激」,所以日式梅干的外觀(印象)就是一種「條件刺激」。

我們可以反覆透過上述機制,獲得古典制約學習。但這樣的學習,必須同時經驗(兩件事物經常同時出現)到日式梅干外觀(條件刺激),和因鹹味、酸味而產生的唾液分泌(無條件反應)。

味覺厭惡學習的機制也是一樣。人類在體驗食物味道(條件刺激)後,如果產生嘔吐等讓人不舒服的感覺(無條件反射),就像日式蜜番薯和流感的嘔吐,在大腦中兩種事件就會被連結在一起,光是想到日式蜜番薯,就會產生不舒服的感覺。

這種例子很多,像是帶了最喜歡的點心去遠足,卻在巴士裡暈車。後來,只要看到這點心,就會不舒服,甚至再也不想吃。此外,也有報告指出,癌症化學療法和藥物療法,甚至是癌症本身帶來的噁心感,和食物的味道有關,因而造成癌症患者食慾不振(吃什麼都會不舒服)。

下一頁看味覺厭惡學習的秘密!

味覺厭惡學習有三大特徵。第一特徵是,自攝取食物起到身體不舒服為止,即使間隔長達12個小時,依然會產生連結。就算嘔吐的原因不是食物,但還是會自動回溯12個小時內吃過的食物,並且與之產生連結。不過,現在叫你回想過去12個小時內吃過的所有食物,其實是非常困難的,特別是醃漬食品或小菜等不易留下印象的食物,或是料理的食材等,大概也很少人可以清楚記住。更沒有人會想到,自己之所以看到牛蒡沙拉,就會嘔吐、吃不下,是因為「幾天前」自己吃了日式炒牛蒡絲後不舒服造成的結果。

味覺厭惡學習
味覺厭惡學習

第二特徵是,只要經歷過一次味覺厭惡學習,導致嘔吐、腹瀉等不適感覺,身體便會記住這種食物的味覺特徵。即使是記不住英語單字,擔心自己記性很差的人也不例外。只要有一次不好的經驗,就會產生味覺厭惡,甚至讓你難以忘懷。就像我的經驗一樣,持續30年以上都揮之不去的例子也不少。這是因為,即使我們對某種食物形成味覺厭惡,從此不敢再吃這種食物,也還有許多其他的食物可以吃。說穿了,就算不吃討厭的食物,也不會死。

然而,說來丟臉,在我21歲的時候,曾經因為喝太多燒酒,結果喝到引發急性酒精中毒,被送去醫院。即使是現在,只要一聞到燒酒味,我還是渾身不舒服。由這個例子可以知道,即使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也會產生味覺厭惡。味覺厭惡學習就是這麼強烈的感受。我們甚至可以說,在食品選擇多元化的現代社會中,味覺厭惡不可能完全消除。

第三特徵就是,身體的不舒服,只會連結到食物的風味,並不會因此討厭一起吃的人或吃的地點等。此外,討厭某種食物的原因,只限定是身體上的不舒服,而不包括過敏或手腳麻痺等重症。這裡所謂的身體不舒服,不只是嘔吐,還包含了被逼迫、一直聽到討厭的話、別人在自己面前吐等,讓自己心情不舒服的經驗。

兒童討厭食物的原因,大都和食物厭惡學習有關,再加上前面提過的新食物恐懼,幾乎就可以說明所有食物厭惡的原因。科學家們認為這些味覺厭惡,源自於大腦邊緣系統的杏仁核,而非大腦皮質,因此並非透過管教就能改變;或者長大後就會知道,現在順其自然就好。

本文摘自《餐桌上的味覺練習》/石井克枝、賈克‧貝呂塞、坂井信之、田尻泉(味覺教育權威專家)/大是文化
>>立即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週週抽​【健康好禮一份​!】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