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科技

為什麼你今年該關注這十家台灣科技類新創?

數位時代

更新於 2019年03月27日16:42 • 發布於 2019年03月26日06:30 • James Huang

如同先前《數位時代》在 20172018 年的創業大調查結果,當前台灣的創新創業環境已經走向深水區。

創業環境不再像是 2009~2014 年風起雲湧,因應寬頻網路、智慧行動裝置與社交平台的快速普及,一個 App, 一個商業模式,,把傳統線下服務轉往線上就可以開始一個新項目,如今流量越來越貴,技術越來越複雜,資訊滿天紛飛,無論線上或線下服務無不都在搶奪使用者的注意力。

也因此,創業門檻開始提高,除了商業模式、技術能力,還要有高度執行力、市場對接能力,才有機會在現今創業環境領先。

領先,卻不意味著絕對優勢。資訊大爆發的台灣,有許多與產業鏈高度相關的技術新創深藏不露,長期蹲點練功;也因此,他們在快要抓住市場機會、顛覆行業準則的當下卻不一定為多數人所知。

本次,《數位時代》與科技部合作,希望能夠從全球範圍內,搜尋與台灣有關的科技新創,在他們將準備發光發熱的當下,一起讓台灣創業生態系認識這些或將改變你我生活的明日之星。這些明日之星的創新,可能但不限於在創辦人或團隊背景所帶來的創業能量、顛覆當今市場的商業模式、產品或技術突破。

為了這次明日之星的選拔,首先,《數位時代》邀請了包含 AppWorks、AAMA台北搖籃計畫、比翼加速器、國家生技園區創服育成中心、中華開發創新加速器、Garage +、H.Spectrum、國立交通大學產業加速器中心、創業小聚、SparkLab Taipei、StarFab、台灣經濟研究院、台灣新創競技場、Taiwan Tech Arena 等單位協助,提名共 197家全球範圍內至少有一位創辦人具有中華民國籍或台灣裔(擁有台灣身分的直系血親)、成立 8 年內,其主要產品或服務具有科技或技術含量(包含但不限於數位科技、生物醫療、應用科學方法不限於數學、物理、化學或材料等面對市場待解決的應用問題)的新創團隊。

經編輯團隊研究、整理相關基本資料後,共有 122 家新創團隊符合前述資格,由《數位時代》所邀請領域專家就技術能量、國際市場發展潛力、產業影響力與團隊發展潛能等四面向進行線上評分,以序分法評選出領域專家共同認定最具潛力的20家新創企業,再經由專家諮詢會議討論,評選出「2019年台灣最創新的10家科技類新創」,在本日(3/26)由科技部長陳良基假 TTA 進行授獎典禮。

10家獲選新創企業名單總表

No. 公司名稱 (中文) 公司名稱(英文) 服務/產品名稱 1 雲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etherAI Co.,Ltd. 醫療影像AI開發平台 2 新旭生技股份有限公司 Aprinoia Therapeutics Inc. 開發第三代tau蛋白正子攝影示踪劑、α-突觸核蛋白正子攝影示踪劑和兩個獨特的治療方案 3 博遠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Bovia Co.,Ltd. 穿戴式行動視訊智能感測方案與雲端服務 4 鈦隼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Brain Navi Biotechnology Co.,Ltd. 腦部導航手術系統整合平台、其他手術影像導航系統與自動化控制、手術機器人開發 5 奧義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Cycarrier Technology Co.,Ltd. 自動化資安應變平台(AI-bot Response Platform) 資安保險量化模型、勢態感知情態牆。 6 耐能智慧股份有限公司 Kneron (Taiwan) Co., Ltd. 人工智慧晶片設計 7 美商宇心生醫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分公司 Qt Medical, Inc. Taiwan Branch (U.S.A.) 心血管疾病之醫療儀器、家用心電圖 8 台灣骨王生技股份有限公司 Taiwan Main Orthopaedic Biotechnology Co.,Ltd 智慧手術眼鏡系統 9 地天泰農業生技股份有限公司 Tetanti Agribiotech Inc. 以酵素取代微生物的快速處理技術 10 美商綠銅科技有限公司 Verdigris Technologies, Inc. 能源管理系統/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備註:依公司英文名稱進行排序

跨領域技術項目、非典型職涯成為創業顯學

十家新創選題都善用了台灣傳統在 ICT、醫療、生技等產業或人才培育上的耕耘,七成創辦人擁有博士學位,其中更有三家創辦人具有醫師身分;這些新創選擇的創業項目幾乎都需要至少兩個校系(例如電子電機+資訊工程、醫學+資訊工程/機器人學、化學+微生物學、病理學+化學+資訊工程等)的專業領域知識,才有辦法拼湊出該事業的技術或服務輪廓。

跨領域,幾乎成為這些新創的基本核心競爭力! 借重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以非傳統的方法或技巧切入解決問題,成為這些新創劃定市場、選定發展策略的關鍵。也因此,這些創辦人都顛覆了台灣普遍「好好讀書找個工作好賺錢」的傳統期待,有了非典型職涯。

劉峻成放棄世界級晶片大廠的穩定薪水與工作,只為了堅持 AI 算法與晶片將會遍佈應用場景而創立了耐能;讀完醫學系、也完成醫院實習的葉肇元,在博士班期間自學影像分析與機器學習,最後在雲象集其大成;第三次創業的邱銘彰看準開始投入資安投資,專業人員急需自動化、可視覺化工具輔助如電競遊戲般處理海量的資安事件,而與夥伴再次投入奧義智慧。

認識到小分子能偵測造成阿茲海默症病兆因子 Tau 病變蛋白的張明奎,在藥廠與醫學中心工作學習商業合作開發與團隊組成後,最終挑戰跨國組織起新旭生技;早可知天命的楊秋忠院士集畢生對土壤與微生物作用的知識庫,退而不休地創立地天泰農業生技,大興土木建立產線,希望用酵素可以解決廢棄物處理的問題。

發現長QT症候群會危害嬰兒生命的小兒科醫師張瑞康,成立宇心生醫開發家用級12導心電圖貼片讓醫療級的心電測量有機會走入尋常百姓家。資工博士王民良誤打誤撞加入了秀傳微創中心,開啟了用擴增實境等技術改變醫生工作習慣的旅程。

市場囡仔陳階曉醫師,執醫不忘市場嗅覺與手法,把握每個發展機會,再創鈦隼用更精準的導航系統誓言攻克困難的腦部手術;游人諭從工研院起劍磨十年,通透影音串流技術結合軟硬整合終端裝置與雲服務,在智慧安防市場打開一片藍海;參加過數個成功創業團隊的 Mark Chung 夢想以技術解決能源管理問題,從軟體跨到硬體,從美國做回亞太市場,繞一圈回到父母的家鄉台灣。

擁有非典型的職涯發展的他們,許多正在進行中的跨領域創業項目可見其生涯中的教育環境、專業機構與科研投資的交織作用;能在今日成立新創並開始出貨,他們須具備對市場需求的洞見與堅持,不同經驗累積所譜出的信任人際圈,更需多元團隊的組成與溝通能力,讓他們都具備面對新創每日碰到的問題,可能該怎麼做、找誰幫忙做的真本事。

每日精選科技圈重要消息,歡迎加入《數位時代》LINE@!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