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法國社會保障體系完善,成吸引移民定居關鍵

換日線

發布於 2019年08月20日08:31 • 甘獻基/帶著問號來法國

前篇:法國人口圖像的變遷(一):從「接受移民的國家」漸漸變成「由移民組成的國家」

第二代移民佔人口比例逐年增加

在前文已經說明,因為接納移民的關係,法國人口圖像近百年來有明顯的轉變。

法國 近 20 年新生兒統計,總數都維持在 76.7 萬(1998 年)到 83.2 萬(2010 年)之間。尤其是 2008 年(82.8 萬新生兒),全球金融海嘯後的 2、3 年,沒有明顯的下滑,甚至 2010 年還出現近 20 年的最高點 83.2 萬。

但我們進一步把新生兒依父母國籍區分,可看出父母「都是」法國籍的新生兒總數明顯逐年減少。1998 年時 85% 新生兒的父母「都是」法國籍,但到了 2017 年,這個比例已經下降到 75%。反之,1998 年有 6.6% 的新生兒父母「都不是」法國籍,但到了 2017 年時,這個比例提升到 9.8%。換言之,2017 年時,15% 的新生兒父母其中一人是「外籍配偶」,10% 的新生兒父母都是「外籍人士」。

資料來源:法國經濟研究及統計局(Institut national de la statistique et des études économiques)。製表/甘獻基

因為移民會歸化取得國籍,以新生兒出生時父母的「國籍」來區分,無法完全表現出是否是移民的後代。法國官方統計時同時呈現另一個區分標準:以父母的出生地為區分。製表如下:

資料來源:法國經濟研究及統計局(Institut national de la statistique et des études économiques)。製表/甘獻基

從圖中分布可明顯看出,即便新生兒總數幾乎持平,但是「父母都出生在法國」的新生兒總數從 1998 年的 76.8% 下降到 2017 年的 68.5%,而「父母一方生於法國、另一方生於外國」(父母之一是第一代移民)的新生兒從 1998 年佔總數的 13.7% 略增到 2017 年的 15.4%,不顯著。差別最大的是「父母皆生於外國」(也就是父母都是第一代移民所生的第二代移民)的新生兒從 1998 年的 7.2 萬持續增加到 2017 年的 12.3 萬,佔全部的比例從 9.3% 增加到 16%,

小結來說,如果把父母都是外國人的新生兒扣除,法國的新生兒總數其實是逐年略降。簡而言之,我們可以換個說法來描述,法國的高生育率其實是靠接收移民在撐著的。

不同文化交融,法語是共通語言

法國的移民分布大致有地理因素可循。西班牙裔的移民多分佈在靠近西班牙的西南方;義大利裔的主要分佈在靠近義大利的東南方;北非三國(摩洛哥、突尼斯、阿爾及利亞)的移民則在南部大城馬賽附近;德國裔、土耳其裔的來自東北角。坐飛機來的亞裔移民則大多居住在巴黎及其近郊。如果以城市鄉下區分,大部分的移民居住在城市,巴黎匯集了全國近 2/5 的移民人口

從城市的所在位置及匯聚的移民可以看出當地的文化特色。如深受德國日耳曼文化影響的聖誕市集要去德法交界的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在華人聚集的巴黎十三區,到處可見中文字的招牌,商店裡可以買到全中文的報紙,餐廳備有中文菜單,老闆能用法語跟你解說每一道中國菜的料理方式;中國超市裡面能買到大部分中式料理需要的食材(還有維力炸醬麵);農曆新年時可以買到年糕、紅包袋,還有封街的舞獅遊行。

不同背景文化交融,法語成了彼此交流的共同語言。

教育是族群融合的第一線

在法國,小孩 3 歲那年就可以上免費的公立幼稚園。不用抽籤免排隊,只要提出小孩的身分證明文件(如護照)、居住在當地的證明(如房租租約)、施打疫苗證明即可去市政府辦理入學。按學區排入學校,如果學區的學校額滿,就排到隔壁一間的學校,總之,市政府一定得收。注意,不以小孩的父母合法居留為前提。

從幼稚園到大學的各級教育幾乎都是公立學校,不收學費或是學費很低(2018 年以前外籍學生繳的大學學費與法國本地學生相同,每年折合台幣約 1 萬元,預計自今年開始調漲,非法國或歐盟國籍學生預計調漲 10 倍,但也只是相當於臺灣私立大學一年的學費)。幼稚園、小學學校統一提供午餐(今年開始試辦在弱勢區域的學校提供免費早餐),餐費依照家庭收入計算,核算結果介於 1 歐元(約 36 元臺幣)到 7 歐元(約 250 元臺幣)之間,各地情況略有不同。

從今(2019)年 9 月開始,公立幼稚園變成強制義務教育的一環。理由是,要讓小孩從小就學法語。這對移民家庭的小孩特別有意義,因為免費或低廉的公立教育在促進移民融入社會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

移民的小孩上學後,很快就學會用法語與老師同學溝通對話。不同文化背景家庭的小孩在學校互動久了之後,除了外貌之外,彼此的區隔持續減少,進而促進之後的文化交流。

筆者租屋處附近有間超市,常去久了就和店員女士多聊幾句。有天,她看我是亞洲臉孔,就問我從那裡來,接著她說,她的先生是菲律賓人,是她的小學同學。他們大學畢業後結婚,共生了三個小孩。另一次去中式餐廳買午餐,後面進來一個法國白人,用生澀的中文說:「我要買一個包子」,老闆娘看到說,「這是我女兒的同學,在學中文」。我還認識另個第一代的華裔移民,他們家的洋媳婦喜歡拿筷子吃中國菜,尤其喜歡麻婆豆腐。

整體來說,第一代的移民法語水準、收入水準都比較差,很多第一代移民從事基礎勞力工作,餐廳廚師是典型。但到了第二代移民,教育水準、語言能力及所得收入平均都比父母輩好。因為小孩從小都能接受免費公立教育,可以一直唸到不能唸或不想唸為止。

法國大學以上教育雖有名額限制,但只要考試通過就能幾近免費入學。學生身分可以申請各種交通、住宿補助,外籍生──只要合法居留──都可以適用。大學生在外租房,每個月都能申請到 100 到 200 歐(約臺幣 5 到 7 千)不等的房租補助。在外租屋三個月從法國政府領到的補助就幾乎等於繳給學校的學費。

教育對移民的第二、第三代的重要性尤其明顯。比如說,筆者最近去看的牙醫是越南裔的後代,在醫師預約的網站上就註明她可以用越南語溝通。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其他能說德語、西班牙語、英語、華語的醫師。

納入社會保障體系,留住移民

對移民來說,如果可以選的話,為什麼他要去這個國家?一旦決定離鄉背井,下一個落腳地要選擇哪裡?中非、北非等通行法語但政治動盪的地區,因為安全顧慮,當地居民選擇移民到相對安全的法國,這很容易理解。但對來自非法語世界國度的人呢?

對法國來說,要如何吸納世界各地的人才來定居法國、在法國工作繳稅?

其中一個(個人觀察)成功的要素可能是:法國將不管什麼人──只要合法居留──都納入社會保障體系之內。

圖/Shutterstock

在法國,只要合法居留──不管那一種居留──就可以加入全民健保,領取各種社福補助。看病住院不分國籍,只要拿著健保卡去,收一樣的公定價。一般人常說法國各種社福育兒津貼「生越多領越多」,這是真的。而且不分本籍外籍,只要拿出合法居留的文件,該給的一毛不少。

所有住在法國的人──只要不是非法居留──都不怕生小孩。這樣講可能有點跳太快,但是法國整套生育小孩、照顧小孩的體系相對完善,而且整套社會制度已經培養出重視小孩的社會風氣。

舉例來說,朋友在巴黎懷孕生小孩。懷孕前各種產檢,法國健保幾乎全額給付。生產時去公立醫院,打無痛分娩、住單人病房、出院時帶走一大包尿布,醫院批價:免錢;產後回家,助產士帶著裝備到家追蹤產婦、小嬰兒健康情形,量身高、血壓,順便衛教育嬰知識。臨走前,健保卡刷卡機登記一下:免錢。

那健保的錢從哪來?法國社會福利制度強調社會連帶的互助概念(solidarité),只要有工作的人就要繳各種保費,平均每賺 4 塊薪水要付 1 塊的勞健保費。

給臺灣的參考座標

法國因為接納移民,讓人口圖像更加多元化。減緩了人口老化的問題,也吸納了更多人才為法國爭光。比如說,至今唯一同時領取不同項目諾貝爾獎的女性就是波蘭裔的「法國籍」科學家居禮夫人。

最近臺灣為了鼓勵生育,提供「父母一方未就業家庭育兒津貼」補助在家裡帶小孩的家長(通常是母親)。假設一對法國夫婦帶著 1 歲的小孩來到臺灣,爸爸在學校教法語,媽媽一人在家裡照顧小孩,請問能否申請呢?同樣的情境在法國可以,但在臺灣可能不行,因為爸媽還沒拿到永久居留或是小孩不具有中華民國國籍。

臺灣作為一個企圖更國際化的國家,我們也已經累積了近 20 年的接納新移民的經驗,是否我們也願意打開心胸,在法治上、在政策上,接納更多的新住民成為「我們」的一份子呢?

執行編輯:邱佑寧
核稿編輯:何承祐

【延伸閱讀】

●今天正式開放500名額──想到法國打工度假,你不得不面對的真相
●一句法文都不會的台灣新創團隊:看看法國政府如何挖角國際優秀人才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LINE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