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運動

河內舉辦越南廢止科舉百年回顧 蔡廷蘭金門漂流到越南留下珍貴記錄

勁報

更新於 2019年08月18日02:05 • 發布於 2019年08月18日01:47

【勁報記者于郁金/綜合報導】越南社科院舉辦儒學科舉回顧國際會議,金門大學陳益源院長應邀出席,推介金門瓊林後裔「開澎進士」蔡廷蘭成名之作《海南雜著》。

今年適逢越南廢止科舉100週年,越南社會科學翰林院特別於8月15日在河內盛大舉辦了一場「越南儒學科舉百年回顧」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越南與來自美、英、德、日、中國大陸、臺灣等地學者參與,發表近60篇論文;國立金門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陳益源院長亦受邀參加,報告主題為「臺灣蔡庭蘭(1801-1859)筆下的越南科舉制度與儒教育」。

中國科舉制度創始於隋朝大業元年(605),確立於唐代,直迄光緒31年(1905)止,前後延續了1300餘年;而越南自李仁宗太寧元年(1075)開始也採行科舉取士,直到阮朝成泰17年(1919)才予以廢止,是世界上最晚廢除科舉制度的國家。

陳益源院長表示,祖籍金門瓊林,出生於澎湖馬公蔡廷蘭(1801-1859),他曾於清朝道光15年(阮朝明命16年,1835)從金門料羅灣搭船,在臺灣海峽上遭遇颱風,被漂流到越南中南部廣義省思義府菜芹汛,幾經波折,最後由陸路走回中國,並寫下一部《海南雜著》,忠實記錄了他在19世紀30年代於越南的所見所聞,成為東亞地區一部非常珍貴的漂流錄。

陳益源院長根據《海南雜著》一書,考察從金門漂到越南的蔡廷蘭筆下與越南科舉制度有關的各種描述,同時介紹他在返國途中,與一些越南士大夫接觸的經驗,以及他關於兒童教育、致祭文廟等越南儒學的現場觀察。

陳益源舉例說明,例如他在道光15年(1835)年1月20日,在廣義省曾應塾師陳興道以詩招飲,看見當地「兒童所誦四子書、經史、古文、詩賦,與中國同,皆寫本;又人置一磚,塗泥水,以竹筆作字,悉粗劣(筆墨最少,寫字無法帖);持紙掌上作草書,甚捷。」

陳益源院長再舉例說明:又例如道光16年(1836)24日,他在諒山省看到「巡撫官致祭文廟,官署及諸生皆袍笏衣冠行禮;廟中祭器不備,無樂舞,惟吹笛、彈胡琴、鳴鐘鼓不絕;自廟庭以外,東西分四行,用健卒執干環立,門外燒火龍二條;祭畢,遣官致燔肉」;《海南雜著》裡有不少這類寫實的記載,都是出自一位外國落難秀才在越南境內的親身見聞,特別值得越南科舉制度與儒學教育研究者加以重視。

據悉,陳益源院長之所以受邀出席發表上述演說,是因為他十幾年前就曾組織「蔡廷蘭越南行跡考察」活動,率團親赴越南進行田野調查,並陸續在臺北丶河內出版過《蔡廷蘭及其海南雜著》的中丶越文本,而且發現了蔡廷蘭消失近百年《香祖詩集》,又先後主辦過「科舉制度在臺灣」、「科舉制度在金門」與「閩台科舉文化」等多項學術研討會,相關研究成果有目共睹,是蔡廷蘭與科舉研究的知名專家。

趁著這次應邀到河內演講的機會,陳益源院長不僅向與會學者推介蔡廷蘭關於越南儒學科舉的珍貴記錄,他還說《海南雜著》第一版的封面曾預告:「詩在下卷,俟續編」,可惜後來並未編輯出版,詩也亡佚了。

因此,陳益源院長特別籲請在場越南學者,協助找尋蔡廷蘭當年沿途與數十位越南士大夫唱和之作,希望這位「風塵萬里客,天地一詩人」,讓蔡廷蘭能有更多作品重現於世,以豐富越丶中文化交流和臺灣、金門文學的內涵。

陳益源院長表示,此行他還有一個意外的收穫,那就是認識了同時出席這次越南儒學科舉會議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白凱琳(Kathlene Baldanza)教授,並且得知她目前正在進行《海南雜著》英文本的翻譯工作,這是蔡廷蘭這部名著繼俄文、法文、日文、越文、韓文之後的最新外譯工程,尤其令關心金門科舉、臺灣文學的朋友們高度期待。

蔡廷蘭為道光25年乙巳恩科二甲第61名進士,著作《海南雜著》、《香祖詩草》。根據維基百科就「蔡廷蘭」資料指出,蔡廷蘭(1801年9月21日-1859年4月17日),原名崇文,字仲章、後改名廷蘭、更字香祖,號郁圓,學者稱秋園先生,臺灣府澎湖廳林投澳雙頭掛社(今馬公市興仁里)人,清朝政治人物,為澎湖唯一的進士。..開澎始祖蔡鳴震來澎時間約於明崇禎17年(1644年),根據高啟進編著《開澎進士蔡廷蘭》:17-19記載,蔡廷蘭為金門瓊林第22世子孫,遷澎第6代,族譜行「仲」字輩。

維基百科也記載有關「蔡廷蘭」生平:

1、家族乃金門瓊林蔡氏,明末遷至澎湖,為蔡培華第4子,13歲補弟子員,屢試第一,深得蔣鏞欣賞;道光13年(1832年)澎湖大饑,作《請急賑歌》上呈興泉道周凱;受知於周凱,因避其名諱,改名廷蘭(周凱字仲禮);台郡當道名流莫不知有此士。道光14年(1834年)主講引心書院。

2、道光16年(1835年)鄉試畢返鄉遭颱風,飄泊至越南廣義省菜芹汛出海口;阮朝官員因他有廩生的身份,加恩增給錢五十緡,並不用依規定等來年待船歸國,當年冬就准陸路北行回國;在會安與南義巡撫潘清簡一日筵敘2次;除夕夜至王城順化,欲晉謁明命帝,但東閣大學士關仁甫稱他會被慰留待船而作罷;回途中參觀二徵夫人廟;步行4月,歷萬餘里在道光17年(1836年)返福建,所見所聞撰成《海南雜著》。

3、道光25年(1845年)中進士,人稱「開澎進士」;道光17年(1837年),周凱任臺灣道,聘蔡廷蘭主講崇文書院,兼引心、文石兩書院;歷官峽江知縣、南昌水利同知、豐城知縣等;因抗太平軍有功,升贛州同知、賞載藍翎;咸豐9年(1859年)陰曆3月15日卒於官,移靈回鄉。

4、澎湖縣的人物傳說,僅蔡廷蘭及張百萬2人即佔六成多,這些傳說詳述了兩人傳奇的一生,也表達出當地人對蔡、張二人功成名就的渴望。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