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沒有B肝、C肝,不代表沒問題!肝病權威許金川:這5項正常,才能說肝是好的

良醫健康網

更新於 2019年09月02日07:11 • 發布於 2019年09月17日01:05 • 許金川 教授
沒有B肝、C肝,不代表沒問題!肝病權威許金川:這5項正常,才能說肝是好的
B、C肝是肝癌元凶 自然界比細菌還微小的微生物稱為病毒,流感病毒、腸病毒、SARS病毒⋯⋯都是病毒,侵害肝臟的是肝炎性病毒,它所引起的肝炎稱為病毒性肝炎,是台灣、甚至全世界肝病的殺手。 病毒性肝炎依照傳染途徑分為兩種,一種是經由口腔食物傳染,如A型肝炎、E型肝炎,也就是病毒從口腔進入,在腸胃道裡…

B、C肝是肝癌元凶

自然界比細菌還微小的微生物稱為病毒,流感病毒、腸病毒、SARS病毒⋯⋯都是病毒,侵害肝臟的是肝炎性病毒,它所引起的肝炎稱為病毒性肝炎,是台灣、甚至全世界肝病的殺手。

病毒性肝炎依照傳染途徑分為兩種,一種是經由口腔食物傳染,如A型肝炎、E型肝炎,也就是病毒從口腔進入,在腸胃道裡繁殖,從糞便排出,所以如果衛生習慣不好,很容易傳染給身邊的人。

另一種是經由血液、體液傳染,如B型肝炎、C型肝炎、D型肝炎,病毒是在血液、肝臟繁殖,在胃腸裡幾乎是沒有的,所以一起吃飯並不會傳染。會引起肝硬化、肝癌的是B肝、C肝,台灣每年因肝病過世的,大約有70%是B肝引起的,有20%是C肝引起。

B型肝炎大部分是一代傳一代,帶有B型肝炎病毒的母親在生產過程中,B肝病毒經由胎盤或產道傳染給胎兒。過去還未有B型肝炎疫苗的時代,很多人因此垂直感染成為帶原者,到了2、30歲可能變成慢性肝炎,3、40歲可能變成肝硬化,4、50歲可能變成肝癌。

B型肝炎病毒是一個球狀的結構,表面有一層蛋白質,稱為表面抗原,感染到這個病毒之後,人體的免疫力產生抗體,叫做表面抗體,血液中有B型肝炎病毒的表面抗原存在,稱為B型肝炎帶原者。

台灣B型肝炎的帶原率大概是全世界的第一位,成年人約有15%〜20%,大約每5到6人就有一人是B型肝炎帶原者,所以國內約有200多萬的B型肝炎帶原者。B型肝炎帶原者發生肝癌的比率,大約是非帶原者的100倍。 

民國73年7月起,台灣是全世界第一個對新生兒實施注射B型肝炎疫苗的國家,針對B型肝炎帶原母親所生的嬰兒進行預防接種,民國75年7月起全面推動新生兒接種B型肝炎疫苗,在此之後出生的小朋友因打疫苗後,大部分都有B型肝炎抗體,可稱為「新台灣人」,帶原率只有百分之一點多。

打B型肝炎疫苗產生抗體,就不會因為B型肝炎引起肝硬化、肝癌,但在民國75年之前出生的台灣人,約有3/5的人是感染B肝之後自己產生抗體,也就是所謂的自然感染,這些人的血液裡雖然沒有病毒,但病毒仍潛藏在肝細胞的DNA內,仍有可能因為B型肝炎引起肝硬化、肝癌。

至於肝病的第二號殺手C型肝炎,也證實與肝硬化、肝癌有關,台灣約有2〜6%的人感染到C型肝炎,也就是約有40〜60萬的C型肝炎患者。

以往,B、C型肝炎沒有好的藥物,但近幾年來,B型肝炎的治療已有很大的進展,口服抗病毒藥物可以將B型肝炎病毒的活性降低,減少肝細胞的發炎,以避免由慢性肝炎進入肝硬化的階段,只是目前這些藥物很難將病毒完全消滅。

至於C型肝炎的治療,過去幾十年來以注射干擾素及口服雷巴威林,有50〜90%可以治療成功,只是有不少病患因為害怕干擾素的副作用,或因種種因素不適合以干擾素治療,而錯失治療時機。所幸,2014年全新的口服抗病毒藥物問世,改寫了C型肝炎治療的歷史,幾乎沒有什麼副作用,有九成五以上的機會可以根治C型肝炎,且自2019年起全面開放健保給付,實為C肝病人的福音。

想知道肝好不好,絕對不能憑感覺,一定要抽血檢驗,並做完整的檢查,抽血檢查除了驗肝功能以外,還要驗B肝、C肝及胎兒蛋白,並且要找肝膽腸胃專科醫師做腹部超音波,這五項都正常才能說肝是好的,有B肝、C肝的人,每半年一定要定期追蹤檢查。

此外,要特別注意的是,沒有B肝、C肝,不代表肝癌不會找上你。假如有B肝抗體,但此抗體不是打疫苗產生,而是自己產生的,幾乎以前都是B肝帶原者,只是後來自己產生抗體,把病毒消滅了。儘管肝臟已被病毒侵襲過,血液裡面沒有病毒,但肝臟裡面卻還有病毒,而且基本上肝臟都已經發生質變,可能有了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未來發生肝癌的風險仍然存在,因此,這些「舊台灣人」千萬記得至少每年做一次超音波檢查。

不識好人心— 有B肝,不能只靠運動

話說有一位朋友,40多歲,平常身強體健,有B肝,但不定期追蹤,只有偶爾公司體檢才會去抽個血,肝指數也都正常,因此一直自我感覺良好,常告訴朋友:「像我常常運動,即使有B肝,可是每年公司體檢抽血都正常,不像有些B肝朋友也不運動,搞到後來⋯⋯」

有一天,店裡打烊關鐵門,用力之下,突然右上腹部一陣劇痛,起初以為是肌肉拉傷,想不到腹痛難忍,倒在地上爬不起來,家人見狀趕快送到醫院急診,結果血紅素只剩8,超音波、電腦斷層一照,右邊長了一個6公分大的肝腫瘤,而且破掉了內出血,而引起休克。肝癌破裂出血,血液流到腹腔內了,刺激腹膜,所以會腹部疼痛不已。

另一位病友王先生,才50歲,身強體健,每天運動跑3千公尺,不但體格好,事業如日中天,家庭也很美滿。3個月前有一天開始右肩痠痛,不以為意,過了一星期,還是沒好,去藥房買了止痛藥,稍為緩解,不久疼痛加劇,找了按摩師推拿一番,筋骨稍微放鬆,但仍然不舒服。他又就近找了一家骨科,照了X光,沒什麼大變化,就放心了。

過了2個月,痠痛不止,去照了胸部X光,發現橫隔膜稍微上升,醫師建議去照腹部超音波,才發現右肝長了一顆15公分大的肝腫瘤,診斷是肝癌。但因腫瘤太大了,不能開刀,讓王先生及家人陷入一片恐慌,不解怎麼會這樣。

這些病友因為觀念錯誤,以為有B肝,運動強身就足夠了,更以為抽血驗肝指數正常,肝臟就平安無事。事實上,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所以長了肝癌,人通常不知不覺,會感覺痛時,要不是肝癌很大了,刺激肝表面的神經,就是肝癌破掉了,血液流到腹腔,才會引起疼痛。

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體格好、體力好,只是代表心血管好,不代表肝臟好,肝好不好一定要靠檢查。因此,40歲以上最好養成每一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有B、C肝的民眾,不能只靠運動或一年一次體檢的抽血來顧肝,一定要每半年做一次完整的肝臟檢查,包括抽血驗胎兒蛋白、肝指數AST(GOT)、ALT(GPT),最重要的是每半年要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

書籍簡介

好心救好肝:肝病權威許金川教授在談笑之中教你正確保肝知識
作者:許金川
出版社:如何
出版日期:2019/08/01

作者簡介
許金川 教授

現任
台大醫學院內科名譽教授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董事長
全民健康基金會董事長
好心肝基金會董事長

學經歷
台灣大學醫學院醫科畢業
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醫學博士
美國國立衛生學院·國立癌症中心客座研究員
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執行長
台大醫院內科部肝膽腸胃科主任

研究╱專長
內科學、肝臟學、超音波醫學

責任編輯:洪婉恬
核稿編輯:陳宛欣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