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林百里為何能落實20年AI夢?答案就在這三個英文字母中

遠見雜誌

更新於 2019年07月17日08:42 • 發布於 2019年07月17日08:12 • 白育綸

「從波士頓的MIT(指麻省理工學院),到AI在台灣的MIT(Made in Taiwan)我們走了20年。」快70歲的廣達集團董事長林百里,談起公司的AI轉型之路,仍舊炯炯有神。

林百里今日(7月16日)上午參加時代基金會(Epoch Foundation)與麻省理工學院(MIT)合作的全球產研計劃台灣年會,以「與AI共舞:再思,再教育,再發明(Dancing with AI: Re-think, Re-train, Re-invent)」為題,分享過去20年來,廣達如何向MIT取經。

緣分起於1999年,MIT Laboratory for Computer Science(LCS, 電腦實驗室)主任、希臘裔教授德托羅斯(Michael L. Dertouzos)來台。他當時說,運算技術像氧氣一樣,在任何時間地點,都是人類生存所必須。當時創業剛滿10年的林百里,在台下聽到這席話,深受鼓舞。

回想創業之初,林百里堅持,從DAY 1 開始,行動(mobile)的概念已植入廣達的DNA裡,當時,雖然行動運算技術還不成熟、設備也太大,英特爾、微軟這些大型客戶,沒人買帳,但廣達在個人電腦(PC)、筆記型電腦領域已獲得不錯的迴響。

千禧年時,廣達成立研究機構,有了MIT的技術合作,要發展雲端、把電腦虛擬化,不再是虛幻的目標。林百里開始思考,廣達如何從一間以技術為核心的公司,重新發明(Re-invent),成為更注重使用者,以人為核心的企業。

進入MIT,學習發展AI的關鍵技術

為尋找答案,他不斷穿梭於美國與台灣之間。兩年後,林百里初訪MIT校園,旋即加入MIT遍及全球的產學計畫至今,向MIT學關鍵技術,作為發展AI的基礎。

在時代基金會的邀請下,2003年,林百里也在國際青年創業領袖計畫(YEF)上分享自己的經驗,與當時的英業達副董事長,也是他台大機械系的同學溫世仁對談,在低迷的社會氛圍中,向年輕人信心喊話,鼓勵學子創業。

2004年,受到電腦科學家艾倫.凱(Alan Kay):「預測未來最好的方式就是去發明它」的啟發,決心發展AI,林百里坦言:「當時已感覺到無所不在的AI技術,但仍舊不清楚AI能做到什麼樣的商業應用,一切還在摸索中」,但已足以讓他留下深刻印象。

後來幾年,行動運算革命的浪潮席捲全球,廣達啟動T-Party計劃,效仿美國茶葉黨事件的精神,誓言告別PC,陸續推出的CASIL-Qunta、OLPC(One-laptop Per Child)計劃都有不錯的迴響,研究團隊甚至做出MIT第一台自動駕駛汽車的伺服器。

從此,MIT與廣達的合作交流年年舉行,種下AI由台灣廠商在台製造(MIT)的種子,廣達全力投入AI轉型。

從MIT到MIT,廣達自信成一間十足的AI公司

林百里慶幸與MIT合作,從起初的產品導向PC開始發展雲端,到AI工具的服務提供者,廣達已是十足的AI公司。

林百里說:「現在看來,AI轉型對企業而言是生存問題!」過去曾是生產設備導向的廣達,更深刻感受。如今他已成為MIT計畫中的企業終生會員,誓言合作還會持續下去。

簡報到一半,林百里突然停下來,冒出一句:「我以前的照片,頭髮好像比較多!」,引來全場哄堂大笑。

20年過去了,除外表的變化,林百里20年前問:再造公司、翻轉社會的可能是什麼,如今在他常掛在嘴邊的AI找到答案。

林百里感嘆,自己是工程背景出身,做AI需要更懂人性,是不同的訓練,也來自於不同的思維價值,感謝MIT支持,讓AI在台灣製造(MIT)開枝落葉。

加入遠見雜誌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