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汽車

智美雙全的前瞻日系跑旅,2019 Infiniti QX50 2.0 VC-TURBO 試駕

CarStuff人車事

發布於 2018年11月14日02:00 • Jason Hu

Written by: Jason Hu

在豪華休旅車領域當中,Infiniti 一直是不甘與對手「同流」的日系豪華品牌,從最早的 QX4 開始,一直到聲名大噪的FX車系,不是越野、就是全然的操控取向。當然這樣做有好有壞,好處是在市場上具備相當程度的個性,成為不想開「制服車」消費者的選擇,但競爭對手越來越多的狀況下,強烈的個性反而難以擴大潛在買家。

QX50 就是個很鮮明的例子,2008年問世之後採用著名的 FM 前中置引擎、後驅平台打造,憑藉如此運動血統,在同級中擁有出色的操控性能。遺憾的是如此配置無法吸引到更大眾的買家,到後來完全被邊緣化。所以這次第二代車型足足十年全面「改款」之後整個大轉型,將縱置後驅平台改成了橫置前驅平台、將大排氣量自然進氣V6 引擎換成了小排氣量「可變壓縮比」渦輪引擎,這麼做到底對一向堅持「運動操控」的 Infinti 來說是利還是弊呢?

運動風格搓合優雅樣貌 

IMG_9803_1.jpg
IMG_9803_1.jpg

2016 年 Infiniti 發表了一款 QX Sport Inspiration 概念車,相隔一年多 QX50 量產之後幾乎完整照搬,從肌肉感十足、雙層曲線刻畫而成的蚌殼式引擎蓋開始,到炯炯有神的 LED 主動式大燈組、劍眉日行燈以及雙弓型波浪內網水箱罩等,其實車頭並沒有刻意的「標新立異」,但能展現自己的個性。

IMG_9837拷貝.jpg
IMG_9837拷貝.jpg

當然 QX50 還有不少標新立異的設計特點,從無間隙 A 柱、湧浪式車身鈑件曲線、標誌的新月型 D 柱設計等,當然原先長車頭、短車尾的比例也被改掉,雖然身形更緊湊,卻也帶出更好的車身比例。車尾則與車頭相呼應,頂部具備一體式樣尾翼,而全紅的曳光尾燈為全LED光源,下護板位置是金屬銀灰色,搭配雙邊雙出排氣尾管設計,而保險桿反光片的位置也刻意在中間部位,提升辨識度。

IMG_9855.jpg
IMG_9855.jpg
IMG_9857.jpg
IMG_9857.jpg
IMG_9868.jpg
IMG_9868.jpg
IMG_9900.jpg
IMG_9900.jpg

在褪去強烈的「Skyline」熱情元素之後,新一代 QX50 以更優雅飄逸的曲線,刻畫出未來 Infiniti 該有的「動感優雅」面貌,可以想見日後的 QX60、QX70 也都會比照辦理。

IMG_0039_1.jpg
IMG_0039_1.jpg
IMG_9819_1.jpg
IMG_9819_1.jpg

更進一步的「奢華」內裝

IMG_0004.jpg
IMG_0004.jpg

如果你有看過上一代 QX50 內裝,應該對於那個左右對稱、大面積皮革包裹、滿滿的旋鈕按鍵堆砌而成的傳統座艙有印象。十年過去,這種老土的造型早該走入歷史,這次 QX50 將飄逸線條導入,轉型成駕駛者導向的中控台設計,配色不僅採用雙色處理,更運用 Alcantara/真皮革大面積包裹搭配楓木飾版,中控台下半部左右靠近腿部的地方也用了真皮包覆,整體用料更勝於 1A2B 等同級對手。

IMG_9922.jpg
IMG_9922.jpg
IMG_9975.jpg
IMG_9975.jpg
IMG_9958.jpg
IMG_9958.jpg
IMG_9981.jpg
IMG_9981.jpg

對於筆者而言,還是最欣賞從中控台右側一路延續到中央扶手的設計,Infiniti 刻意用 Alcantara 材質包裹,使得駕駛人在控制車內系統的時候都能感受到極佳的觸感。而且許多車廠都會忽略掉的車頂棚材質,Infiniti 也毫不吝嗇地使用 Alcantara,展現出奢華的內涵。

IMG_9948.jpg
IMG_9948.jpg

InTouch 雙螢幕主控台已經成為新世代 Infiniti 的象徵,當然也出現在 QX50 身上。上層8吋負責原廠地圖導航圖資顯示與 AVM 環景顯影顯示,下層7吋負責多媒體、車輛設定與空調等功能設置。基礎功能考量到 HMI 人體工學,還是保留部分按鍵如左右冷氣控制、加熱/通風座椅與音響系統控制於螢幕兩側及下方,沒有全部「無按鍵化」也是相當令人讚賞的。

AVM.jpg
AVM.jpg
Intouch.jpg
Intouch.jpg

配備方面,Infiniti 一向沒有讓人失望,頂級旗艦版本將 BOSE PERFORMANCE 16具揚聲器、三區獨立恆溫空調、ANC 主動式車艙降噪控制、電子駐車附 Auto Hold、Push Start 引擎啟動、Start-Stop 怠速熄火、AVM 環景顯示附MOD 物體偵測與感應式尾門全部納入其中。

IMG_9955.jpg
IMG_9955.jpg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遠端遙控發動引擎空調,雖然這個功能不算什麼高科技、而且已經有不少車廠導入,但這項功能對於位處亞熱帶地區的台灣來說相當實用,卻沒幾家願意將它列入標配,Infinti 保留下來真的很佛心。

IMG_0035.jpg
IMG_0035.jpg

車內空間不再妥協

IMG_9987.jpg
IMG_9987.jpg

上一代 QX50 (時稱 EX35)後座一直為人詬病,身為一台中型 SUV 居然小到不行,因此小改款的時候原廠刻意將針對中國市場加長軸距至 2880mm 的規格導入全球市場,這種改款動作堪稱罕見,並且挽回了部分客群。

IMG_9993.jpg
IMG_9993.jpg

當然這種做法只是治標不治本,畢竟只有加長軸距,但其他空間運用上並沒有同步改進,因此第二代車型直接砍掉重練,換上新前驅底盤之後雖然長寬高為 4693mm x 1903mm x 1678mm、軸距 2800mm, 看似長度短了 57mm、軸距短了80mm,但寬度與高度都增加 103mm 與 63mm,反映在車室空間上變得更開闊。

IMG_0027.jpg
IMG_0027.jpg
可前後滑移的座椅,能夠提升後行李箱空間。
IMG_9999.jpg
IMG_9999.jpg

以後排空間來說,不僅座椅前後位置可以調節超過120mm,甚至連靠背角度也可以調整,這些都是以前 QX50 沒辦法達到的。身高168cm 的男性坐進去之後,頭部空間具有大約一拳、腿部空間則大概有二拳,面對同級對手時不再吃虧。

IMG_9916.jpg
IMG_9916.jpg

三區恆溫空調的標配,也讓後座乘客可以單獨調節空調出風溫度和風量。另外旁邊還有USB接口和12V電源接口,對於手機重度使用者來說相當便利。

IMG_9911.jpg
IMG_9911.jpg

最後新平台的好處也讓後行李箱空間進一步加大,不僅底版相當平整,與門檻平齊之下更容易放置行李。當然標準的 40/60 也沒有缺席,標準空間下為895公升、全放倒則提升至1699公升(包含隱藏式儲物槽)。

IMG_9907.jpg
IMG_9907.jpg

ProActive ADAS 系統全面標配

IMG_9611.jpg
IMG_9611.jpg

由於第一代 QX50 上市太久了,ADAS 主動駕駛輔助系統等當然也不會有,僅有最基礎的主被動安全配備。新款車型一次「補好補滿」,ProACTIVE 包含 DCA車距控制輔助、ICC全速域智慧定速、PFEB自動急停輔助附行人輔助、PFCW車輛追撞警示、BSI盲點側撞預防、BCI倒車後撞預防與 AVM 環景攝影系統全都列為標準配備。

IMG_9597.jpg
IMG_9597.jpg

但是在試駕時發現到,ILDP車道偏移預防、ALC主動車道控制等原先出現在 Q50 身上的功能,在 QX50 上卻沒有。根據詢問 Infiniti 原廠表示,因為販售量的原因台灣地區被分在中東、俄羅斯等區域,目前並沒有提供 DAS 電子線傳輔助轉向的規格,而上述二組配備是必須與 DAS 一起,所以暫時無緣享用。 

IMG_9647.jpg
IMG_9647.jpg

雖然沒有上述功能,不過實際預作 DCA、ICC 等後會發現,其作動相當的線性,車速緩慢降下來並不會給人突兀的感覺。而且開啟 PFCW 之後,系統會不斷偵測前車與前前車的距離,因此車子如果靠太近會降速避免追撞,這樣就能維持一定車距,也能克制部分駕駛人會有「逼車」的壞習慣。

世界初可變壓縮比VC TURBO 的魅力

IMG_9878.jpg
IMG_9878.jpg

動力系統,應該是這次 QX50最引人注目的焦點了。過去 Infiniti 都是採用大排氣量自然進氣引擎為主,雖然在北美市場可說「如魚得水」,但放在其他市場就相當不利了。隨著 Downsizing 風潮漸起,「技術的日產」卻苦無小排氣量且性能優異的渦輪動力,因此於 2010年與 Daimler 結盟之後只能先「寄人籬下」使用 M274 2.0 渦輪增壓引擎。 

IMG_9571.jpg
IMG_9571.jpg

當然對於 Nissan 來說這只是個「煙霧彈」,因為耗資 200多億、20年光陰的新動力正在「鴨子划水」中。直到2016年10月巴黎車展, Nissan 向世人展示了 2.0 VC Turbo 可變壓縮比引擎,這項傲人的成就也宣示「技術的日產」終於不用再使用來自於 Daimler 的引擎。

IMG_9574.jpg
IMG_9574.jpg

關於這項引擎的技術可以寫上整整一大篇,但簡而言之 VC Turbo 是藉由為引擎增加一套偏心輪控制盤與曲軸連桿的「多連桿」機構,改變氣缸活塞作動時的上下止點位置。如此一來壓縮比能夠從 14:1到8:1之間自由變化、衝程也會從88.9mm 變換到 90.1mm、排氣量則會差7cc。數據規格方面,這具引擎可以爆發出 268hp/5600rpm、380Nm/4400rpm,搭配至附模擬8速功能的XTRONIC CVT系統,比起過去的 Daimler 引擎來得優異,變速箱提供了順暢的動力傳遞。

IMG_9924.jpg
IMG_9924.jpg
IMG_9576.jpg
IMG_9576.jpg

可變壓縮比的好處就是依照不同行駛狀況進行最佳壓縮比調節,比方說需要強大動力輸出的時候,壓縮比會調整至 8:1 避免渦輪作動高溫高壓導致爆震;而當一般巡航時則以 14:1 高壓縮比來維持最佳效能。此外 Dual VVT 進排氣門可變正時技術來也能針對阿金森循環與奧托循環之間進行切換,其他像是鏡面氣缸壁、電控渦輪系統與歧管噴射/缸內直噴雙供油方式等也都是新世代引擎所具備的技術。

IMG_9572.jpg
IMG_9572.jpg

於一般模式/ECO 模式下行駛時,輕踩油門下低轉扭力便會直接傳遞出來,滿足一般使用狀況;至於中高轉速時動力延伸性極佳,但如果要急加速的時候,動力卻沒有傳統渦輪引擎具備「直接」貼背感,因此想熱血的駕駛人就切換到 Sport,此時熟悉的動力反應便會立即湧現。

IMG_0088-2.jpg
IMG_0088-2.jpg

當然無論哪種模式,壓縮比發生改變時的動作根本不會察覺到。另外開過VQ系列引擎的讀者們應該會對低沉渾厚聲浪印象深刻,筆者本身也很喜歡。而這次試駕時筆者也發現 VC Turbo 聲浪有刻意調成類似的聲浪,算是對過去成功的 VQ 引擎一種致敬吧!

IMG_0183.jpg
IMG_0183.jpg

前驅平台不比FM 後驅平台差

IMG_0301.jpg
IMG_0301.jpg

雖然 QX50 放棄了 FM 後驅平台設定,但這個全新開發的橫置前驅、前麥花臣後多連桿平台真的會差很多嗎?

QX50 其實保有過去避震行程短、路感直接的操控特性,在一般道路上碎震稍微明顯一點,但卻不會給人不舒服的感覺,彈跳感絕大部分可以被吸收;而零抬升的空氣力學設計更讓高速行駛時車體相當穩定;場景轉移到山路上,過彎時指向性極佳,且懸吊支撐性能穩穩地將車子帶過每個彎道,不過速度太快還是會呈現推頭的狀況,畢竟配重上還是沒有 FM 平台來得好,整體來說 Infiniti 強化前驅靈活性的同時也保持良好駕乘舒適性。

IMG_0339.jpg
IMG_0339.jpg
IMG_0391.jpg
IMG_0391.jpg

Infiniti 曾經在高級 SUV 市場取得先機,但對手進步得比他們更快,一味主打高性能操控的「性能美學」定位反而被邊緣化。所幸 QX30 推出之後「重返主流」定位讓 Infiniti 起死回生,而 QX50 更是重新搶進豪華中型 SUV市場的一盤好棋。

IMG_9757_1.jpg
IMG_9757_1.jpg

QX50 具備超凡美學的外觀,同時超越同級車的日系豪華鋪成內裝更是讓人不斷發出驚嘆聲,領先世界車壇的 VC-Turbo可變壓縮比渦輪引擎與 ADAS 系統更標誌著「技術的日產」還是寶刀未老。QX50 或許不能給你人人稱羨的「品牌光環」,但隱藏在車標下的內涵才是其「價值」所在。

IMG_9781_1.jpg
IMG_9781_1.jpg
IMG_9709_1.jpg
IMG_9709_1.jpg
IMG_9726_1.jpg
IMG_9726_1.jpg
IMG_9793_1.jpg
IMG_9793_1.jpg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