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科技

星戰計畫再臨,到底太空部隊在做什麼?

科技新報

更新於 2019年02月28日22:39 • 發布於 2019年02月28日12:00

美國總統川普近期簽署了 SPD-4 太空政策指令,著令成立太空部隊,將成為美國第六軍種。

提到太空部隊,很多人會聯想到星際大戰,但目前太空軍的任務目標可能跟科幻故事所描述的還有相當大的差距。雖然有謠言表示,川普是得知有 UFO 機密才策劃太空軍,但目前這些部隊其實並沒有抵禦外星入侵的力量,那麼現代太空部隊到底都是在做些什麼?

事實上,中國及俄羅斯早就成立了太空軍。中國天軍成立於 2015 年,結合解放軍陸軍領導、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等機構,在天軍司令部的指揮下有航天發射部隊、航天測量追蹤管理部隊,標誌著中國新軍事改革。而蘇聯反飛彈和太空防禦部隊更早於 1967 年即已成立,歷經蘇聯解體,以及與空軍的合併等變革,目前稱之為俄羅斯航空太空軍。

甚至連法國也有聯合太空司令部,所以做為現代強權,美國其實也早在 1982 年就已成立太空司令部,但一直以來,太空部隊都僅是聯合部隊的層次,如今新聞的重點其實在於太空軍首次成為獨立軍種。不過它的組織架構將與海軍陸戰隊類似,雖然是獨立軍種,但仍是在空軍轄下。

太空環境改變

撇開外星人入侵,太空部隊的成立當然還是為了防範國與國之間的衝突。所謂的太空在軍事戰略上的意義即為最高的制高點,著名的星戰計畫即是圍繞此進行,其強調在外太空部署高能定向武器攻擊敵方的洲際戰略飛彈和太空飛行器,以避免美國及其盟國遭受核子打擊。但如今美國副總統 Mike Pence 更進一步指出,太空越來越擁擠,戰略環境已有了變化,將成為一個征戰空間,而美國必須統治太空。

Today, @POTUS signed Space Policy Directive 4 – bringing our nation 1 step closer to establishing the US Space Force. @POTUS Trump’s highest priority is the safety & security of the American people. Space is a warfighting domain just like the air, land, & sea. America must lead. pic.twitter.com/1aTNzzu1Mf

— Vice President Mike Pence (@VP) 2019年2月19日

UCS 調查,人造衛星數量自 2014 以來有大幅成長,目前確定維持功能運作的衛星估計有 1,957 顆,其中美國大約擁有 869 顆衛星排名第一,而中國以 284 顆排名第二,第三是俄羅斯的 152 顆。以用途分,有 488 顆是商業衛星,167 顆用於軍事,有些則是跨領域使用,還有更多用途不明,情況非常複雜難以釐清。事實上,還在軌道上的衛星應該有近 5 千顆左右。

▲ 地球軌道上的衛星已達到相當驚人的數量。(Source:Google Earth)

美國國家空間委員會表示,如今的太空已經充滿著數百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從 GPS 衛星到金融交易都要經過太空,然而中俄的飛彈力量越發強大,美國需要更多的因應。而類似的提議,其實也早有人提出,希望能成立獨立太空部隊,但受到不少人的反對,包括前美國國防部長 Jim Mattis,這其中牽扯到了軍隊預算及編制的紛爭。

更積極的太空武力

不過未來美國的太空部隊將會更加積極, Mike Pence  也直言,此太空軍將允許美國反擊其他國家,如中國和俄羅斯等,且歷史證明,和平只能來自力量,在外太空領域,美國太空軍就將成為這種力量。可以預期,美國未來在太空領域將更顯積極,而提到更加具有進攻性的太空力量,除了應該還未誕生的太空戰艦外,通常指的是軌道武器(Orbital Weapon)。

▲ 美國國防部電磁軌道砲衛星概念圖。(Source: DOD Defense Visual Information Center[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不過先不管技術上是否真能建造出來,天基武器系統(Space-based Weapon System)在如今的反衛星技術(Anti-satellite Weapon)下仍顯得脆弱,雖有過許多著名的構想,如「上帝之杖」(Rods From God)計畫, 希望能從太空投射核武,但被廣泛應用的可能性不大。如死星(Death Star)一般的太空要塞更是如此,曾經有民眾詢問白宮是否有打算建造死星,而白宮也真的做出正式回應表示,這種武器既脆弱又昂貴,大而無當。

所以目前的軌道武器實際是指,在地球衛星軌道上,從預定點制動和攻擊目標的導彈武器。其可從兩個相反方向去攻擊同一個目標,更容易突破對方反導系統預警雷達防禦,並成功進入目標區進行攻擊。蘇聯在冷戰時期曾研發出一種部分軌道轟炸系統(Fractional Orbital Bombardment System,FOBS),由於採用的是衛星軌道不同於一般洲際彈道飛彈採用的拋物線彈道,因此可以避免反彈道飛彈系統的偵察和打擊,又被稱為環球飛彈。

但在第二輪的戰略武器限制談判(SALT II)中此類武器已被禁止使用,並且於 1983 年全數退役。不過其設計理念仍然影響現代的洲際飛彈,例如現今廣受討論的高超音速武器(HGV),就擁有類似的效果。而此前美國總統川普之所以宣布推退出中程飛彈條約,據推測也就是為了因應中國的威脅。

▲ 由於不受中程飛彈條約影響,中國的東風飛彈成為涵蓋各類型的飛彈系列,其中也曾包括 FOBS 概念。(Source:Voice of America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 中國央視公布的國產高超音速武器概念圖,美國推測完成品可能搭載在東風 17 中程彈道飛彈上。(Source:果壳军事 [CC BY-SA 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除此之外,目前更受矚目的應該是軌道轟炸機的概念,亦即能飛行在近衛星軌道上的太空轟炸機,或稱為次軌道轟炸機,且做為一個機動性平台可攜帶常規武器、雷射武器甚至是核彈頭等,而致力於此的國家,除了美國外當然也是中國最為積極。

美國波音曾在 2006 年試飛一架能上太空的飛機,代號 X-37,當時稱作跨大氣層飛行器,不過美國軍方否認這是軍事用戰機。而中國也在差不多時期研發代號神龍的空天飛機,其性能到底如何不得而知,據傳中國軍方的要求是希望能夠攜帶核武一舉殲滅來犯的航母艦群。

▲ 2017 年,美國 X-37B OTV4 跨大氣層飛行器在甘迺迪太空中心降落。(Source:U.S. Air Force courtesy photo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 2017 年,美國 X-37B OTV4 跨大氣層飛行器在甘迺迪太空中心降落。(Source:U.S. Air Force courtesy photo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國防情報局今年的最新報告也指出,中俄不僅有擊落美國衛星的導彈能力,更積極發展雷射武器,中國在 2020 年前就會有能力部署陸基雷射武器以有效對抗低軌道太空監測衛星。而俄國更在去年已交付雷射武器給太空部隊,可能也是為了反衛星任務。

▲ 太空中的各種威脅。(Source:US-Verteidigungsministerium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太空軍需要獨立?

總體而言,太空軍主要的戰略目標仍然是圍繞在防衛太空站及攔截來襲武器等,類似於空軍的作用。而雷射武器技術的逐漸成熟將可能對太空戰中攻擊與防禦技術的地位有所影響,不過應該仍然還是攻擊優於防禦。在沒有更新的防禦技術,例如相轉移裝甲,甚至是更科幻的能量護盾出現前,要更好的保衛太空站或衛星相對困難,戰爭的結果很可能是誰都無法完整保存己方的太空資產。

所以軍方應該會更偏好把更多的資源留給其他方案,例如在沒有太空設備的支援下該如何繼續遂行作戰。但這樣仍然無法解釋,為何美國要使其成為獨立軍種。因為此種任務往往需要其他軍種的協作,所以美國空軍也不太認同此一想法,認為太空司令部的作用遠比成立太空獨立部隊來的重要。目前中國官媒則認為,這只是美國進行軍備競賽的藉口,也有意見表示,這是為了爭取軍事預算的把戲。

雖然現在的太空戰爭離星際大戰還有段距離,但的確是越來越科幻了,或許已能稱做是近未來。太空軍也有可能如科幻文學般邁向如海軍的地位,保衛空間的使用自由,擴展兵力投射能力,甚至遂行外交任務等,這就真的需要一支獨立部隊來進行。就如同對南北極的開發一般,月球也同樣是極具價值的戰略要地,未來若宇宙礦藏開發等活動更為興盛,將可能加速太空軍的發展。

▲ 當人類進出太空成本越來越低時,月球的戰略價值將會逐漸浮現。(Source:Shutterstock)

(首圖來源:David James Paquin (attributed)The original uploader was Solipsist at English Wikipedia.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