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新冠肺炎衝擊雞豬飼料進口 台灣離糧食危機有多近?

天下雜誌

發布於 2020年04月16日06:25 • 呂國禎

南台灣的豔陽下碧波萬頃迎風搖曳,一期稻作已結穗滿滿,照節氣會從最溫暖的屏東一路由南向北收割,再從屏東展開二期稻作,不斷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輪替——這個耕作習慣可能要被打亂了。

屏東的農民已經接獲通知,買肥料跟領口罩一樣走實名與配給制,誰也不能多領多拿,以確保全台農民都有足夠的肥料使用;二期稻作則正在觀察,是否如期插秧仍有變數。起因是,距離台灣1萬8千公里外,有6艘裝滿玉米的散裝船因阿根廷港口城市廷布斯封城而出不了港,後續的船班都被往後延遲了。

6艘玉米散裝船,在阿根廷出不了港

阿根廷是台灣飼料用玉米的主要進口國之一,產期剛好跟北美錯開,上半年,台灣飼料會由南美供應,下半年輪回北美。台灣飼料公會總幹事鄒信南證實了這個消息,他說,最新消息是4月中之後可望恢復運作,這6艘飼料玉米船將會陸續出港駛往台灣。

台灣小麥多靠進口,若該國封港可能衝擊200萬麵包、早餐店從業人員,以及愛吃麵食的你我。(天下資料)

廷布斯宣布封港只是冰山一角,俄羅斯、哈薩克、越南等產糧大國也陸續宣布禁止或管制糧食出口,緊鄰阿根廷的巴西則是南美洲新冠肺炎確診人數最多的國家,也是糧食出口大國,雖無港口被封,但疫情擴大下的港口運作狀況也成了全球關注焦點。

全球性的糧食出口管制動作或防疫封港,讓農委會主委陳吉仲緊急盤點全台灣的糧食供應,本來武漢封城時,陳吉仲就派專人收集、研究中國農產品生產與進出口狀況,14億人被關在家裡,農業生產有沒有問題、會不會搶糧,都是觀察重點。當南美到俄羅斯等國家宣布管制或暫時無法出口,在不排除北美下半年會受到疫情影響的情況下,確保糧食安全,從密切觀察,已變成得採取行動

糧食安全大作戰,地瓜可能重回飯桌

超前部署,因為台灣連蔬菜種子都要進口。

陳吉仲在辦公室拿起統計表告訴我們,「現階段台灣已儲備了75萬噸的肥料、40萬公斤的蔬菜種子、40萬公斤的雜糧種子,足以撐到年底。稻米有90萬噸公糧在庫,接著會陸續收割120萬噸,足以讓台灣人吃21個月,黃小玉(黃豆即大豆、飼料玉米、小麥)在倉庫的、海上的、已下訂的共有3.5個月。」

光看報表還不夠,農委會還派人親自到了現場,打開倉庫一一核實數量、品質,不能有謊報與短缺,「這不能開玩笑,這是攸關國家安全的事情,」陳吉仲說。

農委會提出各種情境的因應對策,在市場正常運作下,台灣如何確保存量、供應量;遇到糧食危機,市場機制失靈時,又該如何應對。

「我們模擬的方案之一,就是去種地瓜,第一是地瓜快速生產、第二是全台灣各地都可以種又好種,緊急時可以派上用場,」陳吉仲舉例。

管制手段其實已經悄悄在你我身邊發生。

新冠肺炎給了我們一個好時機,重新思考膳食結構,以及是否要把食物放在別人家裡。(黃明堂攝)

兩個月前,農委會還在呼籲大家多吃蔬菜避免滯銷,也減產豬肉、石斑、午仔魚,現在卻是180度大轉彎。

陳吉仲說,「外界一定不知道,本來台灣因為延後開學、中國封城,導致短期葉菜類的生產太多,石斑、午仔魚過剩,連養豬量也減產3%。現在,我們派人去檢查,擔心蔬菜種子夠不夠,缺的就趕快進口,確保不會控制在別人手上。」

他強調,「即便豬價不好、水產品價格不好,也希望漁民們不要減產,盡快恢復正常產量,避免真的發生危機趕不上來。」

盤點與超前部署的結果,陳吉仲強調,台灣稻米存量足夠、蔬菜、肥料到年底都沒有問題。

稻米到年底沒問題,重要飼料「黃小玉」僅3.5個月

最讓陳吉仲緊張的是俗稱黃小玉的黃豆、小麥與玉米。

他指出,台灣現在每個人每一年吃米45公斤,吃麵粉大概快50公斤,吃麵比吃飯還多;再加上,台灣畜牧業的飼料都要靠黃豆、玉米,「如果沒有黃小玉,我保證畜牧業倒一半,多少的麵包店、早餐店全倒?這不單單是農業部門的事情,相關服務業人口受影響約有200萬人。」

只是,黃小玉進口量之大,台灣根本就無法自給自足。

 

福壽實業是台灣唯一一家採購本土玉米作為飼料的公司,福壽實業董事長洪堯昆說,台灣一年自產的飼料玉米約5萬噸上下,根本無法跟一年進口400到500萬噸相比。即便台灣所有農地不管是能耕作或休耕的,總數80萬公頃全拿來種飼料玉米,一公頃產量約4噸總共也才能種出320萬噸,遠遠抵不上進口量。台灣一年還得進口黃豆250萬噸、125萬噸的小麥

台灣為什麼要進口這麼多的黃豆、玉米?鄒信南解釋,這些糧食會化身成為我們日常中的各種食品。除了做成食用油,台灣人一年要吃3億隻雞、屠宰900萬頭的豬;平均一天吃1顆雞蛋;以及被稱為台灣鯛的吳郭魚與產牛奶的乳牛,通通都要吃黃小玉飼料。

如果真的發生全球供應失靈,台灣只有一條路,「就是畜牧業全面減產,豬肉、雞肉、雞蛋、牛奶、養殖魚通通會減產,」鄒信南認為。

該屯糧嗎?畜牧業減產,不等於糧荒

那台灣會發生飢荒嗎?答案是,不會。

陳吉仲說, 不要做激烈運動,人類維生正常要2000到2500卡路里。關鍵是需要這樣的熱量,要吃什麼樣的食品才有辦法去繼續維持生命。所以講糧食安全,不能狹隘看農產品,必須要看膳食結構。

幸運的是,台灣稻米其實足夠我們吃21個月。

「真的有一天全世界糧食供應都中斷了,台灣自給率從30%多提升到60%以上,保有這些農地是可以做到的,讓我們有辦法維持最基本的能量,」陳吉仲說,這就是農委會一直不斷反對無限制把農地開發成為工業區、蓋工廠,因為維持基本農地是國家生存安全所以必須的,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台灣想要糧食安全就必須付出代價。

有了這些農地,最壞狀況是二期稻作先不種稻子,改種地瓜、飼料玉米。早期台灣農村因為白米不足,地瓜好種、生長又快,曬成番薯籤又容易保存,白米搭配番薯籤煮飯、粥成了台灣農村的主食,新冠肺炎可能讓番薯籤飯重新登上台灣人的餐桌成為主食。

吃那麼多肉,是必須的嗎?

當糧食安全的議題搬上檯面,台灣人也將面臨另一個抉擇:我們還要不要吃那麼多肉?

台灣人肉加魚吃得比美國人還多。(天下資料)

台大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長盧虎生認為,糧食安全繫於台灣人膳食結構的改變。台灣大老遠地從南美洲、北美洲運來大量的黃小玉,運輸過程耗費一大堆能源與排碳,接著養豬、雞鴨又製造了大量碳排放與廢棄物,且4公斤飼料才換來1公斤豬肉、2公斤飼料換1公斤雞肉,吃愈多肉就必須進口愈多飼料。

最後結果就是,「我們把米缸放在別人家裡,碰上極端氣候不斷影響農作物生長,台灣糧食安全是會愈來愈危險的,」他指出

「台灣人吃肉是世界排前幾名的,平均每年約吃77公斤,日本人才吃47公斤,肉加魚也吃得比美國人還多,我們其實吃太多肉了,」鄒信南說。

「有一部份人還誤信吃米不健康、容易胖的錯誤觀念,改吃麵粉、麵包,讓自產稻米過剩,事實上吃米很健康,台灣可以不用進口這麼多的小麥,」洪堯昆也說

每年進口約800萬噸的黃小玉,新冠肺炎造成了美洲糧食出口受阻,盤點數字當然是大危機,讓政府準備種地瓜、飼料玉米,民眾急忙囤積食物,甚至有買大冰箱來囤食物的荒謬行為。

實際上,最應該檢視的是台灣人飲食習慣,無肉不歡、吃到飽、過度浪費的剩食,其實加大了自己的糧食危機,如果能改善膳食結構,黃小玉的需求、進口量就大幅減少,應對全球性糧食危機也就能更有彈性了。

【延伸閱讀】

牽涉全台科技大廠、不法所得逾6億 揭祕近年最嚴重污泥棄置案

曾摔斷腳筋3年無工作、慘賠750萬 王道靠4種投資找回人生主控權

●更多內容,請見天下雜誌695期《2020打掉重練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