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擺脫貧困惡性循環:鍛鍊大腦讓你翻轉人生

換日線

發布於 2018年08月17日05:03 • 何則文/香蕉夢想家

這幾年來許多研究發現,貧窮跟疾病、肥胖都有「正相關」。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05 年全球成人過度肥胖者就有 16 億人,預計 2015 年將達到 23 億人、2030 年更將達到 33 億,而 80% 的肥胖者生活在南美、北非、印度、中國這些開發中國家,相比其中相對發達的城市地區,這些國家的農村跟貧困地區有更多肥胖問題。同時,在發達國家的肥胖者也多有經濟收入不好的情況。

鏡頭轉回台灣,內政部公布的數據也顯示,國人平均壽命除了與該縣市的人均收入脫不了關係,又同時與肥胖問題有關。越貧困的地區壽命越短,更容易有肥胖問題;越富有的則越長,同時體態較為健康。

這可以從很多層面解釋,比如富裕的城市地區醫療資源豐富,而貧困地區比較沒有養生樂活的概念。比如在美國,肥胖人口大多是社會中下階層,他們靠著低收入無法負擔健康的新鮮食品,往往轉而購買低價的冷凍微波食品。

上面的資料我們可以看到,貧困帶來的不只是單純的「窮」,健康也很難顧到,這形成了惡性循環,身體情況一有問題,龐大的醫療費用又成為負擔,就好像進入萬劫不復的深淵一樣。這些數據讓許多人拿來佐證所謂的「階級世襲」,認為要翻轉人生很困難──然而,這些類比大多只是看到現狀,找到與數據之間關係,卻沒能真正解釋其中運作的邏輯跟機制。

到底為什麼窮人難以翻身?

出身印度農村,最後成為哈佛大學教授的行為經濟學家賽德希爾.穆萊納森(Sendhil Mullainathan),就試圖提出解釋。

他提出了兩個概念,「稀缺」(Scarcity)以及「帶寬」(Bandwidth):稀缺的概念很簡單,就是「擁有的比需要的少」,換句話說可以說錢不夠用、時間不夠用等等。而帶寬則是指涉「心智的容量」,分別包含認知能力跟行為控制能力,可以簡單地說是我們的心智能力。

穆萊納森發現許多動物跟人類的實驗中,飢餓狀態下反而會使人更警覺,感官能力某種程度上提升,因為這是生物求生機制,當感到飢餓或者時間緊迫的壓力下,為了生存或者完成任務,壓力會迫使我們更緊張更敏感。

儘管如此,但是如果長期資源「稀缺」,大腦在能量不足的情況下就會全力支持「找食物」的這個行為,使得其他的感知能力下降、長期規劃的能力喪失。這就是穆萊納森教授提出的論點,稀缺的狀況會使得心智力量的帶寬減少,也就是貧窮帶來的壓力會讓人判斷力下降,簡單的說就是變笨。

長期的稀缺心態下,人們會變得衝動,無法處理正確訊息,進而出現不理性的行為──這是被認為導致貧窮輪迴的原因。換句白話的,今天一個薪水無法讓自己吃飽的人,他的思維就會只專注在下一餐,填飽肚子而已,被壓力追著跑會讓他喪失長期規劃的能力,因此窮人更容易判斷失誤,被債務追著跑而無法跳脫。

貧窮帶給大腦的壓力讓人變笨

今年 5 月 14 日,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的一項研究,恰好能佐證上述的經濟學理論。研究人員先是掃描了 304 個中年人(35到64歲)的大腦,然後將他們的出身背景、求學過程、就業履歷以及目前的社會地位進行對照。發現社經地位較高的人,大腦網絡中有更多的「灰質」。一般認為灰質多寡跟記憶力、情緒穩定呈現正相關。

研究人員交叉比對後發現,貧富的情況的確影響大腦發展。但是他們發現,成長過程中的貧富不一定直接影響中年人的大腦掃描成像,然而成年後的經歷反而直接影響大腦構造,進一步與貧窮與富裕的社會地位差別有所關連。成年以後如果仍身處於貧困環境,低社經地位會造成「適應負荷」(allostatic load)的水平的增加,也就是壓力激素的多寡,壓力激素會損耗身體跟大腦。

類似的研究其實已經有過許多篇,在 2013 年《科學》(Science)期刊就有一篇論文發現,「處於貧困狀態的人們需要為了基本生活而疲於奔命,拚命的削減生活成本,這同時會減弱人的認知功能。」這個研究發現,「貧困造成的認知成本降低,有如一晚沒睡。」

2017 年另一個研究則表示,相比於那些未曾經歷過貧窮的人,窮人在語言記憶、反應速度與執行能力的測試上表現更差。

不管是經濟學還是從大腦科學,都導出一樣的結論,那就是「貧困會使人認知能力受損,判斷能力降低因此無法擺脫貧困」。但我們同時也得到另一個結論,就是成長時期的貧困並不會造成對大腦直接影響(或許是因為尚未自己負擔經濟),也就是一個人真正成年立足於社會,那個貧困的環境才會正面襲來,影響大腦發展。

圖/shutterstock

我們可以怎麼做?增加帶寬,預防稀缺

知道了貧困的惡性循環的科學邏輯後,我們可以試圖找到擺脫貧困的解方。可以從「帶寬」的角度先下手。從上述的研究,我們知道,成長過程(尚未出社會的學生)的貧困與否其實不直接影響大腦發展。這可能是因為在那個狀態下,個體通常能得到更多家庭跟社會的幫助,而自身較不直接感受到貧困帶來壓力。

這樣,我們就要試圖在「帶寬」仍充裕的時候開始,學習能避免未來出社會導致「稀缺」狀態的能力。比如在大學時就學習財務相關課程,加強相關技能,讓自己未來在求職時更有競爭力,避免出社會就落入「稀缺」狀態,導致惡性循環。

簡單的說,就是在讀書時期,尚未直接面臨社會跟學貸壓力時,積極的思考未來的出路跟規劃(這部分可以參考筆者的另一篇文章:【寫給大學生的四封信】你的價值不只28K──拒絕畢業拿低薪,你可以做的七件事)。

另外從科學的研究發現,大腦灰質的多寡與社經地位層呈現正相關,大腦灰質較多,不只在情緒穩定上較好,記憶與學習能力也會較高。而增加大腦灰質的方法非常簡單,根據美國《神經影像學》期刊研究固定的運動能有效的增加大腦灰質,《心理學前線》也曾發表過研究,靜坐能有效的保護跟增加大腦灰質,所以可以試試抽出時間,做些運動或靜坐。

如果已經出社會,正在被帳單追著跑,也不要擔心,我們可以試著以「節約帶寬」的方式找到出路。你可以試著拿出一張白紙,條列每天的行動,思考可以節約使用的地方,找到可以利用的時間,而這段時間就是自己可以規劃更長期計畫的「思考時間」。貧困的原因通常是因為迫於必須不斷解決當下問題,失去中長期計畫能力,如果找回長期規劃的能力,不讓自己只關注近期而被現實追著跑,就能有機會擺脫貧窮。

要讓自身先冷靜下來,試著拓增「帶寬」的範圍,想辦法擺脫「稀缺」狀態,同時鍛鍊保護好大腦,是用科學法則找到擺脫貧困惡性循環的好方法。

執行編輯:張詠晴
核稿編輯:林欣蘋

【延伸閱讀】

「「成功一定要用金錢衡量嗎?」──西班牙衝浪哥教我的富裕學

「窮人」現身說法,破解你對貧窮的四大迷思:「那些中產階級的理財建議、刻板印象,對我毫無幫助」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LINE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