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我們再也回不去了!麻省理工:社交距離將成生活新常態

遠見雜誌

更新於 2020年04月08日09:40 • 發布於 2020年03月30日04:10 • 鄧麗萍

因應新冠病毒大流行,全球政府實施封城、禁足、停課,社會將進入「週期性停擺—重啓」循環,「社交距離」不僅是權宜之計,更是一種持續的改變。歐美已實施社交距離措施,台灣也正在研議相關規範。

一場病毒大流行,不僅讓全球翻天覆地,也將徹底改變人類的生活。

「我們再也回不去了!」美國《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於3月17日提出報告表示,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不僅是發生在幾個星期內的事情,它可能將永遠停駐在我們的生活裡。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未了,確診率和死亡率持續攀升,各國政府祭出封城、鎖國、居家隔離、停工停課等防疫措施,形成全球有逾10億人「禁足」在家;「沒事待在家」「沒事少出門」已成為不傷己、不誤人的新生活指引。

「維持適當的社交距離」,也將成為台灣防疫的下一步。

陳時中:將研擬「社交距離」規範和罰則

3月29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將思考和研擬有關適當社交距離的規範和罰則,「但具體做法,還需要更多的討論。」

由於無症狀感染的風險存在,陳時中建議民眾,要靠洗手、個人衛生、適當的社交距離等方式,才能避免病毒持續擴散。副指揮官陳宗彥也建議,或許可以推行「一個手臂距離」運動,倡導民眾維持適當的社交距離。

而嚴刑峻法著稱的新加坡,日前已修訂傳染疾病法,27日起限制人和人距離不能「少於一公尺」。任何人在公共場所只要刻意坐在與他人距離一公尺內的位子、故意坐在標示為不能坐的位子,或排隊時故意站在與他人距離一公尺內的位置,都會被視為違法行為。違規者最高可處以新幣1萬元(約新台幣21萬元)罰款或被關六個月,或兩者兼施。

新加坡政府嚴格執行社交距離的規定,在各處座位都標示出不能坐的位子。取自@Liz_in_Shanghai twitter
新加坡政府嚴格執行社交距離的規定,在各處座位都標示出不能坐的位子。取自@Liz_in_Shanghai twitter

新加坡政府嚴格執行社交距離的規定,在各處座位都標示出不能坐的位子。取自@Liz_in_Shanghai twitter

「為了對抗疫情,我們必須從根本做出改變,包括如何工作、運動、社交、購物、管理健康、教育子女、照顧家人等,」《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報告指出,「我們每個人都希望事情趕快恢復正常,但大多數人可能未意識到,或是將很快發現,事情不會回復正常,即使過了幾個星期、幾個月。有些改變將永遠不會回復。」

疫苗要等18個月,維持社交距離是緩兵之計

面對漫無終日的瘟疫,世界公衛專家的共識是「曲線抗疫」戰略,其核心在於,減緩病毒傳播速度,以平緩病例「增長曲線」(flatten the curve),直到達成群體免疫,或疫苗出現。

而透過適當的社交距離,來緩解病毒的蔓延,就是「緩兵之計」,避免確診病例快速暴增,造成醫療體系崩潰。

到底社交疏離要持續多久?美國總統川普於3月16日實施了一項名為「15天減緩傳播」的政策,包括保持社交距離、儘可能在家工作,以及避免10人以上的聚會等,以減緩病毒散播的速度。川普原本抱怨社交距離衝擊美國經濟,不顧各方公衛專家反對,逕自放話要在4月12日以前重啟美國經濟,但隨著疫情升溫,川普仍在3月29日宣布延長這項社交距離政策至4月30日。中國更是採取封城六週,直到新增病例下降。

保持社交距離能減緩病毒傳播速度。取自@franklinleonard twitter
保持社交距離能減緩病毒傳播速度。取自@franklinleonard twitter

保持社交距離能減緩病毒傳播速度。取自@franklinleonard twitter

「但,它不會就此結束。」《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指出,很多人盼著疫情趕快過去,儘早回歸正常生活,「但只要仍有人感染新冠病毒,若沒有嚴格控管,傳染就會持續下去。」

全球政府正面臨兩難,一邊長期隔離和鎖國對於經濟造成負面影響,另一邊是佛系防疫可能衝擊醫療系統,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認為,在疫苗未能問世之前,週期性的採取隔離措施可能會成為折衷的抗疫方法。

麻省理工學院提出這項看法,主要奠基於一份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新冠病毒報告

病毒無法徹底消滅,抗疫採「週期性停擺──重啓」模式

「新冠病毒不會被徹底消滅,」帝國理工學院的報告顯示,在疫情蔓延後,人們的生活會進入一個循環:週期性地停擺、週期性地重啓。換言之,人們須做好病毒二次爆發、甚至N次爆發的準備,直到疫苗出現。而保守估計,還需要至少18個月的時間,才能等到有效的疫苗。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新冠病毒應對小組指出,在沒有疫苗和特效藥的情況下,各國只能先採取「非藥物干預措施(NPIs)」,來減緩病毒的傳播。

所謂「非藥物干預措施」,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抑制(Suppression),降低人際接觸、阻斷傳染;二是緩解(Mitigation),指不完全阻斷傳播,最終達到產生「群體免疫力」的效果,也就是英國政府曾引起議論的「佛系防疫」。

帝國理工研究人員模擬各種隔離情境之後發現,如果不對所有人採取社交禁令,而只是隔離確診重症者和老人、關閉學校等,仍將導致感染人數激增,且最終感染的人數會達到英美醫療系統所能承受的八倍之多。即使有更多工廠投入生產病床、呼吸器及其他醫療設備,但最大的難題是,需要更多的醫護人員來照顧暴增的病人。

封城下的舊金山。取自@sirgious twitter
封城下的舊金山。取自@sirgious twitter

封城下的舊金山。取自@sirgious twitter

但即便實施長達五個月的「禁足」,帝國理工學院新冠病毒應對小組發現,只要相關政策放寬,疫情還會捲土重來。「疫情再次爆發的時間很可能是2020年冬天,這對醫療機構來說,就是最糟糕的季節。」

「無論採取什麼措施,都無法完全消滅病毒,疫情在短期內並不會得到有效的控制,」帝國理工學院新冠病毒應對小組認為,最有效的方式可能是一種「嚴格──放鬆」循環政策,也就是,當重症加護病房的人數激增時,政府會採取嚴格的限制措施,但是,新增病患人數下降後,這些措施會逐步放鬆。

舉例來說,當加護病房的新增病例超過一個門檻,比如每週新增100人,政府就會停課和禁止大規模的社交活動。一旦每週新增病例降至50人以下,這些限制就會被取消,但輕症者或其家庭成員仍將在家隔離。

「這意味著,人們的生活會週期性地受到疫情的影響。」麻省理工的報告結論是,在這種「週期性停擺──重啓」的模式下,停止聚會和停課的週期大約會是「兩個月的禁止、一個月的放緩」。

所有人降低社交活動75%,衝擊經濟和家庭關係

「社交距離」的定義,是指「所有人與家庭之外的人、學校或工作場所的聯絡,須降低至少75%」,這不代表你和朋友外出聚會從四次減為一次,而是每個人竭盡所能地減少社交活動總量至原本的75%。

「這不是一個短暫的破壞,它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的開端。」《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指出,短期內,維持社交距離將對高度倚賴人們大批且一同前往的生意,包括餐廳、咖啡館、酒吧、夜店、健身房、飯店、劇場、戲院、購物中心、博物館、體育活動、公共交通、學校等,都帶來了巨大的破壞。

更別說,社交距離帶來的心理壓力,包括父母面對在家學習的孩子須按捺情緒,大人照顧年邁長輩時須小心避免他們遭病毒感染等,同時也要面對收入不穩定的困境。

儘管現在已出現不少應變模式,例如健身房開始賣起家用健身器材、線上培訓課程,新服務的興起帶動「宅經濟」,但對於更多的企業而言,經濟上的損失和影響是巨大的,而目前的宅居模式也無法長久持續下去。

宅居生活帶動「宅經濟」興起。pexels
宅居生活帶動「宅經濟」興起。pexels

宅居生活帶動「宅經濟」興起。pexels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認為,面對病毒大流行的新世界,人們只能寄望於建立更好的醫療保健系統,以及疫情應變單位,能夠在疫情開始蔓延之前就能迅速查明和控制。同時,能夠具有快速生產醫療設備和防疫物資的能力。「雖然已經來不及阻止新冠病毒,但它能夠幫助人們面對未來的疫情。」

「在疫情影響下,我們的生活都起了很大變化,」《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描繪了未來新世界的面貌,例如搭飛機,乘客須透過手機登入一種追查足跡的服務,以便讓航空公司掌握乘客是否接觸到感染者或病毒熱點。在大型商場、政府部門和公共交通樞紐的門口,將設有體溫感測器,甚至公司會要求員工穿戴能夠追蹤體溫的儀器。而過去到夜店,只需要看出生證明,現在可能還要出示免疫證明,一種透過手機展示的電子憑證,證明你接受了疫苗注射,或是已康復而有抗體。為了防疫,人們必須適應和接受這些監視方法,即便這些侵入性的監控是以犧牲人身自由為代價。

真正防疫代價,由最窮和最弱勢者承擔

而真正的防疫代價,其實是由最貧窮和最弱勢者所承擔。他們通常缺乏醫療保險、生活在高風險的病毒傳染地區,通常也是最快被關閉的場所;零工如司機、水電工、自由接案的瑜伽老師等,可能很快就飯碗不保;移工、移民和難民也將更難找到社會立足之地。

「世界改變過很多次,它將再度改變,而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適應新的生活、工作和人際互動方式,」《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指出,在面對所有改變時,有的人會失去比較多,而且是原本就已經處於弱勢的人,因此,政府必須致力於解決社會不平等所造成的防疫破口。

加入遠見雜誌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