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想幫孩子塑造一個聰明的大腦,避免說這種句子

親子天下

更新於 2019年06月24日07:47 • 發布於 2019年05月30日09:20 • 丹娜.蘇斯金
想幫孩子塑造一個聰明的大腦,避免說這種句子
想幫孩子塑造一個聰明的大腦,避免說這種句子

父母給予孩子指令或簡短命令,這樣做幾乎沒辦法塑造他的大腦。因為孩子甚至不需要使用言語來回應,例如:「坐下。」「安靜。」「戴上帽子。」「把書給我。」「不要那樣。」

這乍聽之下真是違反直覺。家長確切告訴孩子要做什麼,理應有效才對。而且發出指令的當下,情況似乎確實如此。家長以五星上將的態度對孩子說:「停!」然後小孩確實停下來了。家長接著說:「戴上帽子。」然後小孩確實把帽子戴好了。然而,孩子只是停止或執行當下的動作,而沒有養成持續的習慣。

對孩子說話的方式有很多種,但不是所有方式都能塑造大腦,指令就是最好的負面例子。指令式語言,通常是以粗暴的語氣說話,用詞比較嚴厲,而且幾乎不需要回應。雖然也許能讓孩子學到字彙,但絕對無法塑造他的大腦。

我們的日常生活通常很忙碌,如果再加上小小孩來攪局,對於正在處理手上任務的家長來說,這情況相當考驗耐心。通常在這些感到挫折的時刻,指令很自然會脫口而出。

家長在早上要帶孩子出門時,說一句:「去穿鞋。」這是不需要費心思考的指令,而如果家長夠幸運,孩子會乖乖把鞋子穿好。

而「三千萬字計畫」的替代方案是這樣說:「去大衛叔叔家的時間到了。你最好穿上鞋子,因為如果沒穿,你的腳會被雨淋溼,而且會感覺很冷。所以快去穿上鞋子吧!」

「原因思考」的講話方式能幫助孩子理解,做某件事是有基本理由的,而不只是要聽從的指令。「原因思考」也能使孩子學習判斷事情的起因、行為的後果,並且知道為何要在某個時間,用某種方式完成某件事情。同時,它也有助於學習批判性思考,這種思考是邁向更高層次學習的基礎。

父母在面對孩子的不當行為時,也可能會惱怒的發出指令。

比方說,如果孩子拿起父母的手機,用黏答答的手指滑動觸控式螢幕。這時家長的回應可能是說:「放下我的手機,馬上!」

或者可以這樣說:「請把我的手機放回餐桌。如果你把手機掉到地上,它會壞掉。這樣如果席妮阿姨打電話來,我們就沒辦法跟她講話了。」

跟孩子說:「吃早餐。」也許會讓他乖乖吃飯;但告訴孩子為什麼要吃早餐,會為他建立畢生受用的知識,知道人需要食物來維持生理健康。

跟孩子說:「不要在樓梯上玩。」也許能讓他乖乖下來;但跟孩子解釋為什麼,會為他建立畢生受用的知識,知道要評估活動有沒有潛在危險。

這些畢生受用的知識,並不會在一夕之間產生。不過家長若能始終如一,在日常生活中持續「原因思考」的講話方式,這些都成為孩子思考過程的一部分,總有一天不用家長多說,孩子就會主動自己穿上鞋子。

當然,家長在某些時刻發出指令,不僅合理,而且必要。孩子追著球跑進車水馬龍的街道,隨時有車子迎面而來。這時可不適合處變不驚的循循善誘說:「小寶貝,請不要跑到十字路口。路上飛馳的車子可能會撞到你,那會很痛唷!」

這時家長說:「馬上停下來!有車子來了!」絕對是恰當的指令。當然,這樣說並不會塑造孩子的大腦,但在緊急情況下,這樣做實在情有可原。從積極面來看,由於父母經常使用「原因思考」的方式,對孩子正在發展的批判性思考能力是有好處的,最終會塑造出一個善於分析的明智大腦,它會靠自己判斷說:「不要!」而歸根究柢,那正是我們所努力的目標。

*本文摘自《父母的語言:3000萬字,給孩子更優質的學習型大腦》,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加入親子天下LINE好友,睡前看好文

延伸閱讀:

小心別錯過!想要孩子「變得」聰明,關鍵是三歲前

別再用錯你的腦!關於高效學習6個祕密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