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電影

惡補時間到!藍波簡史 (一):震驚 70 年代美國社會小說《第一滴血》,寫出直鑽骨髓的戰爭夢魘

電影神搜

發布於 2019年09月21日19:00 • 龍貓大王通信

作家大衛莫瑞爾 (David Morrell) 在 1972 年出版的小說《第一滴血》(First Blood),最後成就了一位新銀幕動作英雄的誕生:藍波 (Rambo)。

1982 年,根據小說《第一滴血》改編了電影《第一滴血》,隨後 1985 年推出續集《第一滴血 2》(Rambo: First Blood Part II)、1988 年再推出《第一滴血第三集》(Rambo III)、之後過了 10 年,2008 年久違的續集《第一滴血 4》(Rambo) 出爐,而就在 2019 年,《藍波:最後一滴血》(Rambo: Last Blood) 也許會為這個系列畫下句點。

從小說到電影,讓我們來為你在 10 月 9 日最後一滴血流淌之前臨時抱佛腳一下,介紹 47 年來的藍波歷史。

橫跨影壇將近半個世紀,經典動作電影《第一滴血》中的英雄主角:藍波(席維斯史特龍 飾)。
橫跨影壇將近半個世紀,經典動作電影《第一滴血》中的英雄主角:藍波(席維斯史特龍 飾)。

 

一切的源頭:1972 年小說《第一滴血》

小說家莫瑞爾從 17 歲就立志成為作家,文藝少年很快就成為了文藝青年,10 年後他成了文藝教授──他取得了美國文學碩士與博士的資歷,並且在 27 歲就成為了愛荷華大學文學系教授。

當時他有一位曾經參與越戰的學生,與學生的相處過程,激發了莫瑞爾撰寫一本以越戰退伍官兵為題材的小說,也就是 1972 年出版的《第一滴血》。

創作出「藍波」這位經典角色的小說家:大衛莫瑞爾。
創作出「藍波」這位經典角色的小說家:大衛莫瑞爾。

大衛莫瑞爾。

這本小說有大量的暴力描述,與殘酷血腥的淒慘結局。時代雜誌甚至為這本小說創了一個新詞「carnography」:將屠殺 (carnage) 與色情 (pornography) 合在一起。

別誤會,《第一滴血》沒有你想像的香豔橋段,時代雜誌諷刺這本塞好塞滿殺戮橋段的小說,如廉價 A 片一般極盡剝削之能事,只為了激發讀者的獸性反應。但是新聞週刊 (Newsweek) 卻給了《第一滴血》「一流」的評價,紐約時報也稱讚這是一本好小說。當史蒂芬金 (Stephen King) 在緬因大學教寫作時,他直接用《第一滴血》作為課本──能被大師欽點作為課本,這也許是對莫瑞爾最高的評價。

大衛莫瑞爾所創作的「藍波」小說:《第一滴血》原著小說封面。
大衛莫瑞爾所創作的「藍波」小說:《第一滴血》原著小說封面。

《第一滴血》小說。

 

背負辛酸過往的戰士

別忘了,當時還是 70 年代,直訴暴力的《第一滴血》當然引起兩極反應。故事敘述一名叫藍波的男子(書中只出現他的姓氏),在肯塔基小鎮出現。他留著一頭宛若嬉皮的長髮,渾身髒亂、兩眼無神,看起來非常疲累的樣子。

由席維斯史特龍飾演的藍波首次在大銀幕上登場:電影《第一滴血》劇照。
由席維斯史特龍飾演的藍波首次在大銀幕上登場:電影《第一滴血》劇照。

電影裡的藍波初登場。

小鎮警長提塞爾 (Teasle) 將藍波載上車,送到小鎮門口,要他不要再回來了。但是藍波一而再再而三地回來,在警方驅逐多次無效之後,毫不掩飾自己盛氣凌人姿態的大老粗警長提塞爾,指控藍波是遊民而逮捕了他,將他關入大牢 35 天。

1982 年電影《第一滴血》中由布萊思丹尼希飾演的警長提塞爾。
1982 年電影《第一滴血》中由布萊思丹尼希飾演的警長提塞爾。

電影裡的警長提塞爾。

在寒冷潮濕狹窄的牢房中,藍波回憶起他在越共集中營的日子。而當警方試圖剪除他的長髮、並剃掉鬍子時,銳利的剃刀讓他瞬間回憶戰時被虐待的印象。小說中的藍波瞬間擊倒身邊的警察,並用刀片殺害了其中一人。他逃出警察局,偷了路邊的機車逃往附近的山上。這引來了公權力的大力搜捕,困獸猶鬥的藍波殘忍地殺害了大量警察、居民與國民兵。

首部《第一滴血》電影中,粗獷打扮的藍波遭警方施虐,反擊的藍波襲警後便展開逃亡。
首部《第一滴血》電影中,粗獷打扮的藍波遭警方施虐,反擊的藍波襲警後便展開逃亡。

最終,提塞爾與特種部隊上校山姆特勞曼 (Sam Trautman) 追蹤到了藍波,亟欲為同仁復仇的提塞爾偷襲槍擊了藍波,但藍波的反擊也讓他深受重傷。垂死的藍波決定以土製炸藥光榮地自殺,可惜他已重傷氣力放盡。藍波與提塞爾,一位是越戰退伍士兵、一位是韓戰退伍士兵,就在寒冷的肯塔基山區雙雙殞命。

反映越戰之後的美國樣貌,1982 年電影《第一滴血》中的越戰隊伍軍人藍波,對上韓戰退伍背景的警長,結局令人不捨。
反映越戰之後的美國樣貌,1982 年電影《第一滴血》中的越戰隊伍軍人藍波,對上韓戰退伍背景的警長,結局令人不捨。

 

PTSD:奮勇殺敵的戰場英雄,能順利回歸和平日常嗎?

這個故事裡沒有英雄,公權力變成了發洩私慾的工具,警長宛如小鎮的土皇帝,自我感覺良好地以「法律」之名整治任何他看不習慣的傢伙,而藍波無法從戰爭陰影掙脫,那些痛苦不堪的回憶折磨著他,但這個國家已經不需要戰士了,連反對越戰的人民,也視這些歸國子弟為治安的未爆彈,他們應該與良善美國人民的生活區隔開來才對。

孰不知,藍波只不過想找個可以避寒的安穩之地而已,卻沒人願意收留這位獲得榮譽勳章 (Medal of Honor) 的戰士。

奮勇殺敵的大兵,回歸日常卻無法從壓力釋放,PTSD 創傷後遺症的影響在《第一滴血》藍波與警方的對峙上明顯表露。
奮勇殺敵的大兵,回歸日常卻無法從壓力釋放,PTSD 創傷後遺症的影響在《第一滴血》藍波與警方的對峙上明顯表露。

更重要的是,美國人民還不清楚藍波從小說一開始就受了重傷──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在那個年代,人們以為這些美國大兵只要脫離戰場,他們在戰爭中所受到的傷害就會一天天痊癒。肉體傷勢也許真是如此,但心靈創傷卻無法輕易抹滅。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陸續在越戰退伍官兵身上大量出現,導致了嚴重的家庭與社會問題,美國精神學科在 70 年代開始大量關注這些不幸的案例,乃至 1980 年,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被美國精神醫學學會認正式認定為一種精神疾病。

《第一滴血》藍波可能是你心中曾經的銀幕英雄,但他也是個受 PTSD 折麼的凡人。
《第一滴血》藍波可能是你心中曾經的銀幕英雄,但他也是個受 PTSD 折麼的凡人。

 

藍波「生父」也讚譽電影《第一滴血》有加的最大功臣:席維斯史特龍

如果你看過《第一滴血》的電影,你會發現電影基本上改編了大部分的小說劇情,最大的差別有兩個,一個是藍波在全書裡殺紅了眼,卻在電影裡沒有直接造成任何一人死亡──電影裡唯一的死者是自己意外摔死的。第二個差別在於結局,藍波倖存下來了,特勞曼接納了他。

這些改編乍看之下似乎削弱了小說生猛粗暴的野性,事實卻不然,《第一滴血》電影比小說更加精采──連作者莫瑞爾都欣賞這樣的改編,那麼,是誰促成了這樣的差異?

席維斯史特龍在電影中詮釋的藍波,讓《第一滴血》小說原作者也欣賞不已。
席維斯史特龍在電影中詮釋的藍波,讓《第一滴血》小說原作者也欣賞不已。

一切都是席維斯史特龍 (Sylvester Stallone) 的功勞,他讓這部沒人想拍、沒人想演、片商互踢皮球的慘淡電影計畫,成為了經典名作。諷刺的是,原本連史特龍自己也不想成為藍波……(未完待續)。

加入「電影神搜」LINE好友,最新電影情報不漏接!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