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怎麼管理年輕部屬?52 歲被挖到 Airbnb 管理千禧世代,我的深刻體悟

經理人月刊

更新於 2018年10月23日08:14 • 發布於 2018年10月19日12:08 • 林庭安

打造多元化、具包容性的工作環境,一直是許多組織在做的事。2015 年資誠的報告指出,64% 的企業能夠祭出具體的多元化和包容性策略,但當中只有 8% 的企業將「年齡」視為多元化策略的面向之一。

換句話說,企業、領導者認知的多元性,大多是指性別或種族,對「年齡」沒有太多的著墨。

當同事與你的兒女同年,縮減代溝是首要之務

奇普.康利(Chip Conley)在 52 歲這年,受 Airbnb 執行長布萊恩.切斯基(Brian Chesky)的邀約,接下 Airbnb 國際餐旅與策略部主管一職,他的任務是幫助千禧世代創辦人,把公司發展成全球旅館業巨人。

他雖然看中公司的潛力,但同時也挺害怕的。因為自己不僅沒待過科技公司,年齡更幾乎是 Airbnb 全體員工平均值的兩倍,「我自主經營飯店 24 年,以後卻要向比我小 21 歲的聰明小夥子報告。哪天我從他手中接下生平第一份績效考核時,該做何感想?」

2013 年 4 月 22 日,康利正式就職,就在上工一周後,康利感到非常疑惑:「布萊恩是要我成為他的導師,但我怎麼覺得自己像個實習生?」他不僅跟不上年輕人的話題,也不懂工程師的專業術語。這種情況就像是你的兒女正在討論最新的社群媒體或當紅藝人,生活上你充耳不聞也無所謂,但發生在職場,你如果作繭自縛,抗拒學習,就會被困住。於是,康利選擇接受事實、自我進化。

公開實習、私下經驗分享,避免倚老賣老

《除了經驗,我們還剩下什麼?》一書,就是點出在千禧世代漸漸往上爬、人類壽命(無論是指工作年數或實際歲數)不斷延長的時代裡,較年長的工作者如何適應、開創事業第二春。

康利在書中點出一般職場對年齡的歧視與偏見,也歸納自己在 Airbnb 這幾年來領悟到的心得。他發現,只要建立正確的心態,現在這個世代正是可以教學相長的時刻。

「30 歲的人可以指點資深員工未來技術,60 歲的員工則能為才華洋溢的年輕主管提供情感、領導和人生的通則建議。」

1. 公開實習,私下指導

康利指出,他在 Airbnb 學到的第一堂課,就是要「策略性失憶」。他在上工的頭幾個月,把傾聽、觀察擺在任何事之前,盡可能不洩漏他的判斷或自以為是的意見,「Airbnb 不需要兩位執行長。」

他竭盡所能地在公開場合當個實習生,但私下扮演導師。他不會在會議中當著所有人的面輔導某個人,以免對方覺得自己被「爸爸」當眾打臉,他會在事後把對方拉到一旁問:「我可以分享一下剛剛的觀察嗎?」

康利表示,這種一對一的私密溝通,不同以往對著全公司演講的大型集會,就是他在新身分中建構自我的第一步

2. 初學者心態

許多企業的創立,都源自於一個無害的問題。 瑞德.哈斯汀(Reed Hastings)創辦 Netflix 的初衷,是因為租借的 DVD 逾期被罰了 40 美元,他自問:「要是可以線上租賃 DVD,就不會有人因為逾期未還被罰錢了吧?」

康利擁有近 30 年的產業知識與經驗,但對科技業的認知完全是零,所以他在 Airbnb 抱持著好奇的心態,不斷對事情提出孩童般的提問。他表示,雖然有時候會擔心自己提出蠢問題,但許多時候,就是因為這些基本的問題,才能點出組織的盲點。

比如說,康利提問:「為什麼是 Airbnb 的房東,而非我們的員工,會關心他們提供的留宿服務品質優劣?」這個疑問引發更多問題,像是「為什麼評分系統會這樣設計?」「為什麼我們的房東會評價房客?」所有的為什麼,都變成創新的原點。

史丹佛大學管理工程教授羅伯.蘇頓(Robert Sutton)曾說:

「創新激盪的場域,通常會結合知道太多和知道太少兩種人,充沛知識和新穎思維的緊張關係,會激發出根本性的突破。」

這正是 Airbnb 能不斷創新的原因。

3. 代際移轉

康利指出,

組織裡最常見的代際移轉(世代間的知識或技能交換),就是「數位商數」交換「情緒商數」。

舉例來說,年輕同事可以協助年長同事學會智慧型手機的內建功能,年長同事可以反過來教導他,為什麼同事會有難以理解的舉動與情緒。

《經濟學人》報導指出,年長員工的貢獻度比較可能顯現在團隊績效上,而不是傳統的個人績效指標(即每人每小時生產多少產品)。他們可以提供團隊「心理安全」及同理心,這正是年長工作者的貢獻度所在:提升周圍同儕的生產力

康利用自己的案例告訴大家,在人類年齡漸長的世代裡,你的下半輩子不是只有退休一路,更可能是當個「高年級實習生」,

「退休曾是從全職工作轉成非在職的過度期,而且選擇有限,但如今它更像是過程,決定『勇進』的人其實擁有更多機會。」

(本文取材自《除了經驗,我們還剩下什麼?》,商周出版)

延伸閱讀 \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