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從迪士尼真人版動畫《小美人魚》與《花木蘭》看歷史、政治與童年

換日線

發布於 2019年07月15日09:58 • 安妮/本初子午線觀察記

迪士尼近年來陸續推出過去暢銷經典的真人版動畫,從 2015 年的《仙履奇緣》,到 2017 年的《美女與野獸》,再到即將上映的真「獅」版《獅子王》,每一部都掀起不少話題。

而最近吵得最兇的,分別是 《小美人魚》以及《花木蘭》。

用「吵」這個動詞,實在一點也不為過,因為影迷們真的為了這兩部動畫的選角與改編劇情吵了起來,電影更招致不少批評。

黑人可以演《小美人魚》嗎?

先說《小美人魚》好了。

《小美人魚》選角公佈時,給了我強烈的既視感:3 年前當《哈利波特:被詛咒的孩子》選角一位黑人女性飾演妙麗時,也掀起了一陣喧然大波,許多人覺得妙麗就該是白人,而作者羅琳則巧妙地告訴大家:「我從來沒有說妙麗是白人」。

所以,當迪士尼公布將飾演《小美人魚》裡那歌聲甜美、一頭柔亮紅髮的愛麗兒的,是黑人歌手荷莉貝利(Halle Bailey)時,網路上不出所料地掀起了一陣譁然。

荷莉貝利(Halle Bailey)。圖/Halle Bailey@Instagram

其實讀者們不用親自去看,大概也知道大家對於選角的不滿在哪。卡通版本描述的愛麗兒是紅髮的白人,怎麼可以為了「政治正確」讓黑人來演呢?反對方認為這跟種族歧視無關,而是不忠於原作,缺少對經典的尊重。

支持方的人也不少,多數認為荷莉動人的嗓音跟活潑善良的個性,是詮釋愛麗兒的不二人選,這跟種族無關,跟卡通人物的「精神」有關。這大概也是為什麼,3 年前出現「黑妙麗」時,許多支持者表示,「誰都可以是妙麗」。

但這邊安妮想討論的不是「黑人能不能演愛麗兒」,因為對我來說很簡單──可以。一部奇幻主題的卡通主角,不管你是哪個種族的人,都可以演。

《小美人魚》比較少人注意到的一點,是愛麗兒那一頭火紅的頭髮,及其對於紅髮女性的象徵意義。

圖/Halle Bailey@Instagram

愛麗兒的紅髮背後,象徵了什麼?

為什麼愛麗兒是紅髮呢?

熟知「迪士尼公主史」的人大概都知道,多數白人公主不是棕髮就是金髮,除了愛麗兒跟《勇敢傳說》裡的梅莉達(Merida)。梅莉達的紅髮有其歷史考究──蘇格蘭、愛爾蘭以及高緯度的斯堪地納維亞,確實存在著比較多紅髮,雖然有專家指出紅髮的基因其實來自於中亞。但無論如何,紅髮的人多數皮膚白皙,雀斑遍佈皮膚,這是因為體內第十六號基因體有兩個隱性基因,導致他們黑素皮質素上的蛋白質發生變異,使得他們的皮膚比較不能抵禦紫外線,因此也就容易產生雀斑。

紅髮佔世界人口數約 1-2 %,稀少的人數讓他們一度備受歧視:過去人們常常把紅髮跟野蠻、邪惡、怪異、巫術連結在一起,而在普遍不相信巫術存在的現代,對紅髮的惡意則到了另一個新境界。

Ginger 以及 Gingerheads 這兩個在我們亞洲人眼裡可能看不出惡意的字眼,都是英國人拿來嘲笑或貶低紅髮人的字眼。2013 年在南約克郡一所學校裡,就發生過集體霸凌紅髮學生的事件,罷凌的學生顯然受到某集卡通《南方四賤客》影響,發起 " kick a ginger kid day "(欺負紅髮孩子日),引起不少討論。

一名作家在《衛報》上寫道,她身為一位紅髮女子,從小就受到不少霸凌,而這些霸凌很多時候還跟性扯上關係。許多人認為紅髮女比較放浪,作者有一次在火車上遇到 3 位喝醉的男子,他們嘲笑她是「紅髮醜女」,甚至大叫想強暴她。這樣不快的經驗,相信不只這位紅髮作者經歷過。

因此,當《小美人魚》卡通上映時,愛麗兒振奮了許多年輕的紅髮女孩們,甚至變成她們心中的理想人物(當然不是想變成人魚,而是成為一位善良活潑耿直且自信的紅髮女孩)。 當這些紅髮女孩被問到「妳的陰毛也是紅色的嗎?」時,愛麗兒成為許多紅髮女孩們的心靈支柱。迪士尼的一個決定,造福了不少紅髮女孩。

那麼,讓一位黑人來演愛麗兒,是否剝奪了這些紅髮女孩看到紅髮被以正面形象播出的機會?事實上,Sophie Wilkinson,一位紅髮作者,在《衛報》指出,紅髮在成長過程中雖然會面對許多嘲笑,但他們不乏正面詮釋;而黑人所面對的是另一種層級的種族歧視:

小至薪資不等,大到犯罪、仇恨、三 K 黨等等,他們面對的是整體社會的結構性歧視──而這種歧視,幾乎遍佈全球。Wilkinson 説,由黑人詮釋愛麗兒當然不會讓黑人在社會上所受的歧視消失,但這可以是給成千上萬黑人少女的一劑強心針。就像由黑人來演妙麗ㄧ樣:這樣一個深受大家愛戴的正面角色也可以是黑人。

圖/Ariel 臉書專頁

《花木蘭》:中國與非中國觀眾,各自在崩潰什麼?

《小美人魚》「不夠忠於原著」的批評,也能在《花木蘭》身上看到。不同於紅髮歧視、種族歧視、過度政治正確等等令人心驚的指控,《花木蘭》面對的批評,出現了地域性及文化的差別。

從選角開始,《花木蘭》就風波不斷。一度傳出花木蘭要由小珍妮佛羅倫斯(Jennifer Lawrence)演出,這下中國網民可火大了,紛紛指責迪士尼的不是,怎麼可以讓一個歷史上的中國人(是不是歷史事實,其實有待商榷),由金髮碧眼的白人來演呢?果然是美帝霸權,欺負我們中國人!

雖然後來證實這個新聞是假消息,不過由此可見,中國人對「白化」有多反感。但若是讓安妮在此以歷史的角度碎念兩句,花木蘭的確可以由白人來演。若就歷史考證,推定花木蘭真有其人,南北朝的中國也是多種族並存,若說花木蘭擁有高加索人血統,確實是可能的。

在確定是由華人女星劉亦菲演出後,批評的聲浪總算小了一點。但在上週預告一出,許多動畫的粉絲們義憤填膺,因為原版裡的靈魂人物──木須龍,不見了!連和花木蘭有曖昧情的李翔也被刪掉了。有趣的是,這股崩潰潮多發生在非中國影迷身上,許多人在推特上抱怨:

" Dishonour on you, dishonour on your cow! "

(中文版裡為木須龍跟女扮男裝的木蘭第一次見面時,對著她說「你讓你的家族沒面子,你讓你的牛(其實是馬)沒面子!」)

至於中國的網民們注意到的不是木須龍,而是不符合史實的謬誤:

比如說,電影預告中透露花木蘭住在土樓裡。

土樓,對,就是那個福建土樓。

本該是北方人的花木蘭,一下變成了南方人。

1998 年上映的《花木蘭》動畫也是飽受批評。全片的歷史考究不夠精細,諸多錯誤,例如:當時最主要的外患不應是匈奴,而是柔然。許多中國人不滿整部動畫是西方對「東方」的想像,也植入了許多迪士尼公式,完全不顧是否符合史實,因此對動畫《花木蘭》不買單。這次真人版出來,中國網民也多就「是否符合事實」上檢視,而不是像非中國影迷們所在乎的「是否忠於原作」。

對於「真人版就是該忠於原作」的粉絲來說,動畫及電影本身代表的是「童年的快樂回憶」,在這個殿堂裡,美好的原作就該被絲毫不差的改成真人版,以讓大家看到自己純真年代的英雄或模範們,以真實的模樣再次發揮影響。

BBC 就有一篇報導,探討為何迪士尼近年來大量製作真人版動畫,並認為「懷舊感」(Nostalgia)就像現代人們在現實社會壓力及沮喪中的綠洲,童年經典能讓我們暫時脫離現實。最好的證據或許是迪士尼樂園的遊客不只是小孩,更多成人;買票進電影院觀賞真人版動畫的,許多也是想要回味童年快樂的成人。

而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影迷們強調,不希望愛麗兒由黑人擔綱不是種族歧視,而是這個決定缺乏對原作的尊重。愛麗兒就是必須紅髮的白人。

若從這個角度來看,花木蘭也只能是由中國人來演。

童年的美好回憶不可侵犯,任何選角或改編上的差池,對迪士尼動畫迷來說,那叫「毀了我的童年」。

反之,1998 年的《花木蘭》動畫在中國得到的迴響並不大,而在任何電影上映都必須經管制審核的中國,從小就是忠實迪士尼動畫迷的人也不多;因此,對於真人版的改編,中國網民多重視是否貼近真實的《木蘭詩歌》,那隻會說話的蜥蜴(啊不對,是龍),誰管他呢。

圖/截自 迪士尼影業@Youtube

小結:爭議之外,更重要的事

迪士尼這次的策略很明顯:《花木蘭》真人版是實質的「改編」,拿掉這部作品虛幻及迪士尼式歡樂的部分,讓電影呈現近於歷史的花木蘭,但要傳達的核心訊息不變──花木蘭作為一位擁有勇氣、正義以及孝心的女孩,她的故事足以啟發許多孩子──你不需成為別人眼中的期待,你可以勇敢成為真正的自己。

另一方面,本身就是杜撰的《小美人魚》沒有史實不符的問題,卻在選角時就開闢了另一戰場,一個關於種族歧視的混戰。在《小美人魚》選角爭議的背後,我們需要關心的是,為什麼每次由黑人女星出演白人角色,都會面對如此大的反彈聲浪?而這次的反彈,更是讓許多紅髮人說出自己從小備受霸凌的慘痛經驗。這個社會能做些什麼,來改變長期以來大家對紅髮的偏見以及嘲笑嗎? 

這些問題都不是靠一篇文章可以討論清楚,但卻需要大家共同關心的。

我在這篇文章裡唯一可以確定的是:

《花木蘭》的重點是花木蘭的勇敢及孝心讓她代父從軍,不是李翔以及那隻會說話的蜥蜴。
《小美人魚》講述的是一個心地善良的人魚如何追求她所愛,而她本就可以是任何種族的人。

迪士尼在這兩部上的選角或改編都引起不少爭議,其動機可能是出自商業考量跟製造話題,畢竟以《花木蘭》來說,很明顯地,他們想要討好中國觀眾,一雪 1998 年動畫版在中國失利之恥。而且身為世界知名品牌的影視龍頭之一,每一步大概都是經過縝密的策劃,以賺錢為最終目的。

但以一位閱聽人的角度來看,原始動畫跟真人版想傳達的訊息是一樣的:這是有關善良勇敢的主角如何戰勝邪惡的故事。對成人來說,這種主題或許讓人嗤之以鼻,但對小孩來說,這些主角比父母厲害,也會成為他們心中的偶像,讓他們心中充滿快樂及希望。

對於曾經是迪士尼動畫迷、現已長成被現實摧殘的大人來說,或許選角有違原作,但故事的主軸始終如一,核心價值也不變。再看一遍真人版,或許會得到不同的感覺──不論是久違的孩子般的興奮,還是「原來我曾經如此天真」的惆悵。

執行編輯:張詠晴
核稿編輯:林欣蘋

【延伸閱讀】

●性愛不專一,不是男性的「專利」?《性、謊言、柏金包》挑戰「一夫一妻」與「女性情慾」的刻板印象
●從討論迪士尼公主的膚色,看出英國小孩「獨立思考」的能力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LINE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