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後疫情世界 台灣的最好機會來了

商業周刊

更新於 2020年04月15日08:37 • 發布於 2020年04月15日01:00 • 管婺媛
後疫情世界 台灣的最好機會來了

這是國際看見台灣最亮的時刻,也是台灣前進世界最好的機會。我們該如何把握?

一場席捲全球的疫病,讓世人重新發現台灣。「Taiwan」,成為多國政要口中防疫典範、捐贈口罩的致謝對象,登上各種語文的媒體頭條,甚至因為泰國挺台網友與中國網友熱戰近三百萬則推文,在泰國搜尋榜名列前茅。

「在危機當下,防疫能力就是國力,」友達前總經理、二代大學校長陳來助指出,台灣已證明自己,尤其我們正面臨的,是全球化內涵重組的關鍵時刻。

他認為,全球化將進入新的2.0版,最明顯特徵就是去中國化、去中心化、去長鏈化,不再只要低價,還要安全。取而代之的是,個別國家角色會更凸顯,且各國需要具備如防疫作戰般,能快速整合出產業鏈的能力。這會讓兼具製造彈性與民主制度的台灣,有大展身手的機會。

從台灣能在極短時間內組成口罩國家隊,就展現產業的靈活度。

研華科技執行董事何春盛也觀察,從貿易戰到疫情,全球企業都面臨一個關鍵變化:離開中國,分散到各地。而台灣過去在中國設廠的經驗與製造能量,會成為許多市場大國舉臂歡迎的對象。

他認為這是台灣「最好的時機」,在產業上,有利於企業重新做全球布局;在個人面,台灣人要重新定位自己為世界公民,在全球環境變革時積極扮演角色。

此時,不只既有產業重新布局,也是催生台灣新產業的機會。「新創是帶動(舊)產業發展前進的動力,」台灣經濟研究院三所所長林欣吾說。

特別是,後疫情時代,也將帶來某種程度的內縮、排外心態。因此,誰更能重新敲開跨國經濟交流的大門、在陌生市場被接納?疫情中的台灣,表現出一個有管理能力的成熟社會面貌,將有國際「印象加分」效果。

後疫情的世界變化,還有如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教授沃特(Stephen M. Walt)的觀察,因東方國家的控制能力較好,歐美反應慢又無章法,讓西方路線的光環失色,將加速國際影響力從西方轉向東方。

因此,當世界看台灣的視角改變,我們也要改變觀看自己與世界的方式。

剛從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任內退休的簡立峰,在商周專訪時分享他看到的新機會:新一代創業家,要重新定義台灣不只是一個島,而是一個含括東亞、東南亞的「區塊」,有身處東亞中心的優勢。

400年前的大航海時代,是台灣第一次被世界看見。當時台灣與中國福建、日本九州成為三邊貿易的核心,海上盡是歐洲、日本、中國商船。

如同台泥董事長張安平去年一場演說,大航海讓「國界被打破了,思想被打開了」,促使歐洲進入啟蒙時代,人的成就不再受限於出身,無窮機會向擁有智慧、勇氣及運氣的「開拓者」展開。

從大國政治和陸地視角看台灣,我們始終位處邊陲;過去,台灣產業看待自己的生存法則,也經常是搭配、從屬、邊角的代工地位。

但,當我們把地圖扭轉90度看,台灣的地理位置,其實正處在海洋中心。當新經濟的產業模式,以人才為核心時,每個人,都能重新定位自己與世界的連結方式,成為「開拓者」。

疫情後,全球化結構將重組、經濟板塊重新連結,新的大航海時代,又將到來。這個歷史機遇,就看以海洋貿易立國的台灣,能否再次寫下經濟奇蹟。

▋本文擷取自雜誌《商業周刊》1692期封面故事,完整系列報導:

後疫情世界 台灣的最好機會來了
啟動第2次經濟奇蹟 簡立峰:永遠要想「台灣+1」
跟最不怕失敗的民族學習 他們返台打造荷式新創
科技兄弟童年記憶找商機 把AI賣給黑手頭家
不看好的市場勝率高 36歲連續創業家捨美國攻泰國
先相信,事情才會對!矽谷女孩贏得星、美注資
叛逆醫科生雜學15年 變台大、長庚AI醫師教練
培育海盜型創業家 台灣新創3缺亟待改善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