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張經緯觀點:川普經濟學註定失敗

風傳媒

更新於 2018年07月20日22:20 • 發布於 2018年07月20日22:20 • 張經緯
閉鎖、保護只是鴕鳥心態,解決不了問題還製造問題。無論政治、經濟、文化,都應尋求擴大有效使用率,提升創新能力,增加生產,提高需求,促進社會繁榮進步。(資料照,AP)
閉鎖、保護只是鴕鳥心態,解決不了問題還製造問題。無論政治、經濟、文化,都應尋求擴大有效使用率,提升創新能力,增加生產,提高需求,促進社會繁榮進步。(資料照,AP)

川普爲了振興美國經濟,維持美國在世界上領先的地位,採用了關稅壁壘和保障智慧財產權的措施,關稅壁壘會降低國際分工並減少實質生產,過度保障智慧財產權會降低創新意願。

從經濟發展史來看,擴大經濟規模從生產面,產品創新出從需求面,把經濟推到更高點。川普的經濟措施,正好與經濟發展之道背道而馳。不需聼川普多説,就可以推斷他的經濟策略註定會失敗。

經濟規模擴張

從前農業社會受到天然乾旱及人力、獸力資源影響,規模及擴張幅度有限。18世紀後半期開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表面上是蒸汽機的發明促成動力革命,實際是機器生產,擴大了生產規模及效能。

傳統生產,產量受時間、土地、人力資源的限制,增產幅度有限。機器能夠連續運作,只要增加機器數量及工作時間,產品可以源源不絕的產出,生產力可以成倍的擴張,不再受天然資源的限制。

今日公司是否賺錢,產能及設備的利用率,扮演關鍵角色。譬如航空公司靠飛機起飛時的搭載率決定利潤,便利商店靠購買人潮決定盈虧,營建公司及製造業靠機器設備的利用率決定成本…;同樣條件之下,誰能提高利用率及經濟規模,誰就更有商業勝算。

今日公司是否賺錢,產能及設備的利用率,扮演關鍵角色,譬如航空公司靠飛機起飛時的搭載率決定利潤。(資料照,取自長榮航空臉書)
今日公司是否賺錢,產能及設備的利用率,扮演關鍵角色,譬如航空公司靠飛機起飛時的搭載率決定利潤。(資料照,取自長榮航空臉書)

伴隨國内外交通及通訊的發展及普及,產品可運送到遠端,生產規模提升也不需為本地需求起伏而擔憂。藉物流及國貿可以讓工廠產能做更大的發揮,使國内外消費者能享受更多種類,更物美價廉的商品。

關稅壁壘不僅扼殺國際貿易及分工,更讓生產者或服務業經濟規模縮小,只會降低經濟發展,不會促進經濟繁榮。

智慧財產權的保護

川普指責外國竊取美國創新科技,不勞而獲,讓美國蒙受巨額研發費用的損失。在今日資訊快速流通的社會之中,無論技術或商品設計,好商品立馬就流傳到世界各角落。想要回收研發費用,必須在產品創新初期,趕緊透過行銷體系收取產品周期前期較高的利潤。

一旦更多生產者投入產銷之後,售價及利潤就隨產品數量及消費飽和度而降。一旦產品到達普及程度,賺錢要靠生產效率及規模,專利或權利金收入相對微薄,就是著名的產品周期理論。

現在很多跨國公司申請專利,並非想靠專利賺錢,多半是為了建立防禦性專利,或阻止或延展競爭者進入市場,或利用專利互換,增加自己進入市場銷售的機會。賺錢要在別人還沒有進入市場之前把錢入袋,申請專利曠日費時,等專利下來再銷售已經太遲了。能被專利或權利金保護的產業,規模、普及率及成長增幅度通常也越小。

精明的商人把同類型的商店開在附近,不是怕競爭,而是希望能吸引更多消費者願意到專業商場光顧,擴大買氣。

專利及設計不容易保護產品周期短的商品,例如製鞋、或成衣業…,廠商擴大或結束生產綫很容易,別人侵權上法院控告,判決下來之前,廠商可能已經關廠走人(資料照,AP)
專利及設計不容易保護產品周期短的商品,例如製鞋、或成衣業…,廠商擴大或結束生產綫很容易,別人侵權上法院控告,判決下來之前,廠商可能已經關廠走人(資料照,AP)

專利及設計不容易保護產品周期短的商品,例如製鞋、或成衣業…,廠商擴大或結束生產綫很容易,別人侵權上法院控告,判決下來之前,廠商可能已經關廠走人,不但告贏了拿不到賠償,還要支付訴訟費用。商業專利訴訟告賺錢的大廠,才可能獲得實質賠償,智慧產權不能保護所有商品的商業利益。

技術含量較高的產業,即使技術完全公開,一般廠商也無法進入。例如鴻海替蘋果代工,多少其它廠商能有本事能在短期增加或縮小產能,應付蘋果訂單?生產中還要落實產品保密條款,不讓一個產品外流,有多少廠商能辦到?印度有些跨國IT公司,同時替好幾家美國競爭銀行或證券基金公司處理電子資料。同一公司同一性質員工,針對不同客戶劃分成不同工作單位,彼此不能互訪也不能接近或瀏覽競爭者數據,如非有嚴謹的安全控制及查核制度及經驗,無法讓委托者放心,更別談接生意了。臺灣國巨生產電容、電阻,技術含量很小,但是一部電腦壞了一個電容或電阻,整部機器停擺,要求高穩定及耐久性的訂單,就非隨便廠商可以拿到了。

智慧財產權的保護,除了製藥及需要審核執造的商品之外,公司實力勝過法律保護。被保護的專利,不是高端技術就是冷門的商品。熱門商品想利用智財權的保護而延長創新期間,多半都會失望。

期待智財權的保護而減緩創新的發明,不但不能幫廠商賺錢,可能還會阻礙廠商創新的意願,甚至加速公司衰亡。2018年6月26日,醫藥企業沃博聯(Walgreens)取代通用電氣,道瓊斯指數原始30家廠商,全數被後起之秀取代。商標最有價值的柯達公司,甚至破產重組,令人唏噓不已。

川普想靠保護,而非提高美國的競爭力,不但會降低或阻止美國旺盛的創新能力,還降低廠商國際競爭力,會讓美國在世界舞臺分量變輕,愛之適以害之也。

臺灣也同樣發展違背經濟成長的政策

小英提出擴大支出政策,只能對特定承包商有用,對於擴大整體臺灣經濟規模及利用率沒有直接影響。反對服貿怕跟對岸競爭,只能暫時保護現有廠家,缺少競爭力,即使對岸不來,遲早也會被其它國家占領。

總統蔡英文。(資料照,顏麟宇攝)
總統蔡英文。(資料照,顏麟宇攝)

南向政策想為其它國家承包基礎建設,不但能力及經驗不如大陸,對增加臺灣經濟或貿易規模更毫無益處,把越南、海地優先置於臺灣優先以先,不知那個天才做夢想出的經濟策略?

臺灣沒有强力恆風的地理位置,選擇風力供應時間有限的風力發電,發展一個註定設備會閑置的發電方法,與擴大規模及增加利用率相背。高雄爲了捷運而捷運,如果交通網還沒構建好,幹綫運輸不會提升運輸效能,賠掉一個資本額還自誇執政績效。

如果不是提高經濟規模,增强創新能力的措施,不會提升臺灣經濟實力,而會讓臺灣墮落沉淪。臺灣經濟發展要靠增加生產或物流規模(過去出口導向,或今天全球佈局),及產品創新擴大消費及競爭力。簡單一句話:增强實力面對競爭,而非靠保護避免競爭。

人的開工率及創新周期

臺灣小商人在市場擺攤,一天16小時的低薪工作,7天無休,可以比8小時固定高薪的總收入來的高。賺的錢一棟一棟的買房,靠的就是長工時的總收入。臺灣早期沒什麽工作機會,大家有機會加班賺錢很開心,平常也會接一些手工活增加收入。高開工率換取高收入,理所當然。

社會上高工資的工作機會有限,大家擠破頭去爭最後也只有幾個人能得到。

筆者過去在數所大學教過書,看到這些拿不到研究計劃就閑置人生的高級學者,一周能用到75%能量就十分罕見得。大多數老師教書研究之餘,每天剩下很多時間打球、下棋、看書,通常每周用25%的時間工作就沒事可做。他們不是懶惰不做事,是沒事可做。

基金經理人平常不僅隨時關注股市、匯市、產業分析,還要注意另外時區的交易狀況及經濟動態,每天工作16小時為常態。多半工作3年就必須離開工作崗位,不然精神及身體壓力無法負荷。這般職業,不是他們想多幹活,是職業要求。他們必須隨時備戰工作。

燈塔管理員、平交道警衛、大樓門房…工作時間很長,但是多半處於待命狀態,因爲服務的對象有限,生產貢獻總值不大。

交通警察、消防隊、救難隊單位時間的貢獻很大,但不能不斷的執勤,直接工作的時間有限。

開計程車、做導游、寫作…工作時間可長可短,多做多賺,少做沒錢。(資料照,蘇仲泓攝)
開計程車、做導游、寫作…工作時間可長可短,多做多賺,少做沒錢。(資料照,蘇仲泓攝)

開計程車、做導游、寫作…工作時間可長可短,多做多賺,少做沒錢。

主持人、藝人、作曲家、演奏家、職業運動員、特勤保鏢、即席翻譯…都是有特殊高貢獻力的工作,單位收入很高,也可以選擇工時長短,但是進入門檻很高。

醫院裏面醫師、護士、檢驗師、看護、清潔工…單位工時薪資不同,與養成教育及工作結果對別人的影響力有關。

職業及工作場所,決定一個人的開工率,及貢獻力。服務人數的多寡及滿足他人效用的大小,影響工時及薪資高低。

教育與收入

很多家長都希望兒女能進知名學校,考取專業執照,取得穩定及薪資相對較高的職業,這些想法多半與單位薪資有關。但常常忽略收入等於薪資乘工時,有些工作工時固定,有些工作工時有彈性。高薪資的工作競爭也多,花了功夫最後不一定能拿到高薪工作。

不是這塊料,一定要跟別人搶,再補習、再熬夜也不一定有能產生果效。花了功夫得不到成果,不但對自己對別人沒有增加價值,還花費許多社會資源。人生下來就有所不同,按照各人優勢發展,找到一個可以發揮的項目,會從開工率及特殊性提高自己對社會的貢獻,獲得更大的收益及滿足感。

川普的選擇

川普過去靠地產致富,房地產靠稀有增加價值,但是經濟報酬卻隨規模遞增。他提高關稅增加有形交易的障礙,導致全球經濟規模縮減。智財保護創新,創新或競爭力比保護本身更有價值。川普捨本逐末,對美國及其它國家都是有害無益。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結果不是美國優先,而是損耗美國,以鄰爲壑。

前總統馬英九。(資料照,郭晉瑋攝)
前總統馬英九。(資料照,郭晉瑋攝)

李登輝開放銀行,開放學校設立,結果大大降低軟體利用率。阿扁執政要在臺灣每一縣建自己的機場,結果硬體設施閑置,還要花錢維護。馬英九花大錢繼續建核四,卻做出封存決定。如果沒必要,當初就不該花錢投資,建好而不用舉世無雙。

閉鎖、保護只是鴕鳥心態,解決不了問題還製造問題。無論政治、經濟、文化,都應尋求擴大有效使用率,提升創新能力,增加生產,提高需求,促進社會繁榮進步。(推薦閱讀:包淳亮觀點:台灣主體意識的根源沒有六個理由,只有一個!

*作者為旅美管理博士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