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小行星撞地、月頻率增加,過去 2.9 億年間高出 2~3 倍

科技新報

更新於 2019年01月21日14:01 • 發布於 2019年01月21日14:11

地球之外,宇宙一直是個暴力相向的地方,數不盡的彗星、小行星飛來飛去相互撞擊,如果沒有大氣層保護,地球的表面也會像月球那樣坑坑巴巴。不過一項新研究現在帶來不太樂觀的事實:我們正生活在小行星撞地的高風險年代,自 2.9 億年前開始,小行星撞擊月球與地球的次數比過去增加了 2~3 倍。

小行星撞擊地球是致使生物大規模滅絕的最可怕天災,地球大氣層擋不住它們的大小與加速度,看看曾支配地球陸地生態系統超過 1 億 6 千萬年的恐龍,在 6600 萬年前消失得無影無蹤就知道。

科學家試圖梳理出小行星撞地的歷史,可惜地球板塊運動活躍、地表受到風化與侵蝕影響,古老的隕石坑痕跡都已隨時間抹滅。但是月球不同,它的表面沒有會產生侵蝕作用的大氣層與水,也沒有板塊構造活動,又一直陪伴在地球身邊,被小行星擊中的比例差不多,因此其地質情況可以用來填補早期地球的空白歷史。

研究主要作者、多倫多大學行星科學家 Sara Mazrouei 團隊便利用 NASA 的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Lunar Reconnaissance Orbiter,LRO),量化出月球這數十億年被小行星撞擊的頻率。

研究人員挑選 111 個直徑大於 10 公里、但年齡小於 10 億年的月球隕石坑,再利用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的月球輻射計實驗(Diviner Lunar Radiometer Experiment,DLRE)儀器分析隕石坑周圍的岩石,原理為:大岩石需要更長時間才能分解成灰塵,所以如果一個隕石坑周圍的巨石越多,代表該坑被小行星撞擊的年代越近;而隨著時間推移,巨石逐漸分解成細碎粉塵,就代表該坑形成年代久遠。

▲ 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 LROC 照相機拍攝的月球隕石坑。(Source:NASA

數據顯示,小行星撞擊頻率在 2.9 億年前開始激增。導致撞擊機率增加的原因還是個謎,科學家推測可能是大約 3 億年前,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發生大碰撞,導致該區間的小行星扔進內太陽系的速度加快。

雖然,隨著太陽系年紀越來越大,地球被巨型小行星撞擊的風險也會越來越低,但看來我們仍有必要繼續投資小行星監測系統。新論文發表在《科學》期刊。

順帶一提,NASA 一直在關注具潛在撞地危險的小行星,透過哨兵系統不斷掃描飛越地球的小行星動向,也致力於研發小行星防禦系統,第一種防禦方式是在小行星軌道附近投入一顆大質量人造物體,利用物體的重力拖曳效應微微拉動小行星,使其偏離原本軌道;第二種防禦方式比較乾脆,直接發射一艘飛船去撞擊小行星使其軌道偏轉。

(首圖來源:NASA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