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孩子總是突如其來的搗蛋?他其實是在發出求救訊號

親子天下

更新於 2019年10月18日07:48 • 發布於 2019年10月18日07:48 • 黃敦晴
孩子總是突如其來的搗蛋?他其實是在發出求救訊號
孩子總是突如其來的搗蛋?他其實是在發出求救訊號

插嘴、打別的孩子、對大人出言不遜、不願意撿起自己弄掉的垃圾、好像要把父母搞瘋了才滿意……孩子常讓大人覺得好糗、好生氣。

孩子一直搗蛋、出狀況,是因為大人沒教好嗎?新的研究發現,孩子搗蛋,很可能是覺得受到威脅、沒有安全感所促發的反應與發洩行為。這是一種自發求生的本能,也是一種求救訊號,要請大人緩解他們的威脅感,確保他的安全感。

美國小兒科醫師兼作家艾斯卡蘭德(Alison Escalante)為文指出,過去我們都認為孩子的不當行為是在測試大人,大人要給予適當的處罰或獎賞等引導、制約,讓他們了解是非對錯。孩子一直都在成長、發展中,所以也在一路測試、需要大人教導。換句話說,我們基本上認為,孩子是有意識、甚至故意要搗亂的。

 孩子搗蛋,是因為不知所措 

但她統整最新的神經科學與心理學發展研究指出,事實上,孩子經常不知所措,很多行為不是出於意識,甚至想都來不及想,是為了要在複雜的世界中求生、或是不知如何是好的本能反應。

她舉了例子指出,就像上班受氣的爸爸回家為了一點小事就罵媽媽,媽媽因此心情不好就遷怒小孩,小孩根本一肚子不解與委屈,就踢小狗發洩。孩子是受到了身心理的威脅,不知道會不會被打或罵,也不知如何是好,因此對著小狗發洩。踢小狗並無法避免被父母遷怒,爸媽也不會激勵孩子這樣對待小狗。這個行為既不來自懲罰,也不來自鼓勵,更不是孩子經過理性思考後的決定。

北卡羅萊納大學精神病學教授普吉斯(Stephen Porges)認為,這類搗蛋行為,是來自自律神經系統,並非出於有知覺的意識,而且這與神經科學發現,人腦常在自己不知道的狀況下做決定一樣。

孩子發脾氣、爆哭,啟動防衛機制

他用多層迷走神經理論(Polyvagal Theory)說明,人們基於某些防衛、求生、安全等直覺與需要,在覺得受到威脅時,就會啟動要對抗或是逃跑的反應,感到焦慮;若往上發展成感受到生命危脅時,就會啟動昏厥或裝死的反應,而且也會感到憂鬱。相反地,當我們覺得狀態不錯、也與人們有連結時,有安全感,就會展現和緩的表情、悅耳的聲調。這些生理狀況,都是直接的神經反應,在我們的意識思考、控制之外。

對小孩而言,更是如此。他提醒,孩子比大人小很多,權力也不對等,所以會長期感覺一直在被大人評估,生理一直處於防衛狀態中。當人們的行為進一步啟動他們的防衛機制時,就會激化他們對抗或是逃跑的反應,像是突然發脾氣、爆哭、攻擊、對立的行為,這並不是因為淘氣。

安撫代替責備,給孩子安全感

當然,這不代表要一味容忍、接受孩子亂來,也不等於鼓勵寵壞孩子。而是要弄清楚,孩子是在測試、學習、了解界線,還是受了委屈、威脅,需要安全感。

所以,在發現孩子搗蛋時,第一步是要傾聽孩子這麼做的原因,別馬上認為孩子工於心計。若是出於擔心、害怕,就要試著移除可移除的威脅,或是提供安全感。

普吉斯要父母想像,把孩子當成寵物。當寵物受驚時,我們多半不會責罵,而是抱著牠、輕聲說話、安撫牠。根據多層神經迷走理論,要提供孩子安全感,應該對孩子輕聲細語、表情和緩,流露疼愛,而不只是空泛地說大人會保護他,沒什麼要擔心的。

陪伴也能提供安全感。艾斯卡蘭德有個病患,每天要睡時都大鬧特鬧,讓媽媽很無奈。後來,媽媽就在孩子睡前陪他久一點,不堅持跟孩子對抗,要孩子趕快入睡。結果,孩子就在媽媽陪他時乖乖不鬧了。因為孩子只是需要媽媽陪著,幫他的生理狀態靜下來,感到安全地入眠。

普吉斯說,像這樣支持孩子的自律神經狀態,並不會過份保護孩子。因為過度保護是對孩子的需求不敏感,也不會強調陪伴,不理解孩子的生理狀態為什麼會那樣改變。

加入親子天下LINE好友,睡前看好文

延伸閱讀:

崩潰大哭的幼兒,不變的心情只有一個,就是….

孩子「歡」的時候,不要再做「這件事」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