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際

大集團主管得學會的「開除」技能

換日線

發布於 2019年07月24日07:18 • 老清新/老清新在北京 Lost in Beijing

不知大家有沒有遇過一種同事:「看起來跟全世界都要好、熱心助人」的另一面,是不斷利用自己的人際網絡交換訊息,好掌握權力,甚至不惜為此加油添醋撒點小謊──這個謊的力道足夠讓人心煩,大家卻又不想為它撕破表面的和平;在工作上,也總是秉持著恨不得全天下都知道的「氣勢」而非實力,舉著「為了工作 / 業務 / 團隊好」的旗幟,養著強大的自我感覺良好,動不動就要跟人起衝突爭論對錯──與其和他論道理,還不如繞道而行、少點合作節省精力⋯⋯。

久而久之,這樣的人更經常有如公司裡割據某山頭的勢力,難以撼動。

生平第一次,我開除了人:綜合上述所有特質的 Fiona ,在職場上狠狠地翻船。可能她做夢也沒想到,出手動她的竟然是所有跟過的主管裡,「最 soft 最不具攻擊性」的我。

在等待攤牌的會議室,不爭氣的心狂跳,會議間像是手術房尖銳的白色燈光,把職場的殘酷毫無遮掩的撐開,揭開了「傳說中大集團要開除人」的 SOP 一幕。我,小心翼翼地調整好演技:真誠而嚴肅 / 又要同理 / 又要抱歉 /  又要巧妙的轉移焦點(殺人的不是我)。

一個中國互聯網產業裡的基層小主管,拎起自己在這個巨大系統裡的職責,粉墨登場,彷彿已能聽到下一刻的波濤洶湧,同事們的陣陣嘩然⋯⋯。

中國互聯網產業、入職兩年的 90 後「資深元老」

事件的主角 Fiona ,是這兩年頻繁遇到的,「某種典型」的中國 90 後年輕人:畢業自極其普通的大學,但因搭上了高速飛奔的互聯網列車,從此身價翻倍──甚麼中國互聯網的老三巨頭、新三巨頭,不論是「BAT」(百度阿里騰訊)還是「TMD」(頭條美團滴滴),互相掐架、打打和和,是屬於老闆和高管的事情;小螺絲釘們則在這些互聯網圈子裡面跳來跳去刷履歷,像是蒐集一個個名牌包作為門面。

但哪怕只是基層員工,也能因此在外人眼中浸染了所謂各家派系的「基因血統」 ,頗有狐假虎威的得意洋洋之感──

當然,這觀察充滿了個人偏見,畢竟作為一個後來才加入中國互聯網產業裡的人,好不容易以為要走到順風順水的上升期,還沒踩穩,新一波後浪已經把疲憊的 30+ 追趕得無比狼狽。眼看許多洋洋得意的小屁孩,拿著比傳統媒體行業高無數倍的工資,卻沒有展現無數倍的厲害──我難免輕易地原諒自己的不善良,需要適時的怨天尤人來平衡身心。

畢竟,壟罩在北京每一步都無法放鬆、每一拍都汲汲營營的焦慮下,屬於這個世代的金玉良言: 「選擇比努力重要」。像是咧著嘴嘲諷著一步一腳印的笨拙──在這裏,能夠靠自己完成的「努力」其實沒那麼重要,而那些難以掌握的「機運」,才是致勝關鍵。 緊緊握牢每張互聯網企業的門票,成為為數不多、囤積安全感的方式之一。在公司相遇時,每一句:「我是 XX 出身,他是 OOO 出身」,都在為彼此歸類、識別是否門當戶對。

而 Fiona 的職場路徑,也是這樣在不斷換工作中,一層層為自己刷上色彩,直到深深地說服自己:這些五彩繽紛,就是自己的本色。

遇見她的時候,她已經在公司待了兩年的時間──在這個高流動率的產業,已然是「元老」等級:年輕,氣盛,看著一個個從外面被挖來的資深同事,她總能瞅著眼悠悠地說道: 「阿你們這樣是不行的,在我司,事情是如何如何運行的」,同時一邊如數家珍地算著集團大大小小前世今生的八卦:什麼「子公司的年輕 CEO 是集團老闆偏愛的接班人,有集團太子之稱」、「別看那個 XX 總監看起來熱情大方友善,你不知道她搞走了多少人!」⋯⋯等等。

新來的人最缺的就是情報,Fiona 洞察了這個需求,拿來形塑自己的話語權。旁人一愣一愣地聽著,她也樂此不疲的說著,把握所有點評同事的機會:誰誰誰不行,沒做出成績,誰誰誰沒有擔當⋯⋯。

漸漸的,「熱心助人」的表相下,暴露出許多毛病:她習慣在不同的工作群裡倒賣情報。明明不是自己負責的項目,只要一在部門裡得到訊息,就私下搶先一步「現場轉播」協作部門,好賣自己的人情,並藉此指手畫腳同事:「我跟你說,其他部門對你項目的意見是甚麼⋯⋯。」

她也「努力」工作──說自己巴不得住在公司,三更半夜下班,一定要發微信朋友圈感慨一下的那種「努力」。只是時間是最公平的資源,投入絕大部分時間在編織自己的情報網絡而非打磨專業,隨著業務的挑戰升級,她的績效自然漸漸往下掉──只能回頭再花更多時間經營人脈,好拿回「被需要」的安全感,如此陷入了惡性循環。

在快速成長的互聯網環境裡面,許多跨業務的合作都是第一次,需要大量的協調溝通,但已升職作為項目負責人的她,總是分寸不讓──為了吵「贏」,經常爭論到三更半夜,「據理力爭」成為「不得理也不饒人」的擋箭牌。

圖/Shutterstock

新官上任後,劇情大逆轉

同事們常私下開玩笑:「鐵打的 Fiona ,流水的領導」。在公司汲汲營營於人脈、儼然「元老級員工」的她,對於我這個空降主管,自然是沒在怕的。

每次在部門群組裡面,點出她哪裡做不好需要改進,她表面上「據理力爭」,私下則在沒有我的群組裡面大肆抱怨。我要求她收到訊息需要回覆,成了「按著她的頭逼她認錯」; 要求一個項目 owner 要隨時隨地有接受批評的成熟度,轉身我就成了她口中「難道不知道大家都快被逼瘋了?」的可怕主管。

但 Fiona 不知是天真、囂張還是愚蠢,竟不曉得在這個環境裡,私下各種說人壞話的截圖,總是很快就會被傳到當事人手裡。(怎麼這麼傻阿孩子)

氣得牙癢癢、加上其工作表現早就不符標準許久,我自然恨不得當下開了她──但轉頭看著眼前緊逼的進度,只能咬咬牙想「算了、先把工作做完再來處理」。但心態上這麼一放鬆、氣頭一過,我的婦人之仁就開始倒帶一路上她所付出的苦勞;另一方面,也有自己的逃避心態:面對這種歷代主管遺留下來的風險人物,誰動誰髒手,我確實沒把握自己有足夠的能量,去引爆這個炸彈⋯⋯。

沒想到,作為初入大集團的小 leader ,我還是太嫩了── Fiona 點點滴滴得罪過的人們,心裡受的氣,自然會在每一個判斷上做出傾向,最終等待時機,累積成一個不可逆的結果。

業務線新上來一個老闆,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個任務就是風風火火調整組織架構瘦身──這時,一個拿不出實際績效的業務,自然會更需要「人和」來刷臉賣面子、請求協作部門的背書。

沒想到,當老闆跟所有協作部門進行背景調查,一次、 兩次、三次……Fiona 的名字多次被投訴。原來,公司的大家都不是省油的燈,她喜愛倒賣訊息的事情早就被發現,甚至,當她得意洋洋於操弄協作部門之間的矛盾、換取了自己更多權力時,私下兩邊早就對過,更拿著她挑撥離間的對話截圖告狀去了⋯⋯。

老闆直接對我下了通碟:

「你再不處理,人家不會覺得是 Fiona 的問題,只會覺得是你團隊的問題」,言語裡沒點破的,是對我管理失職的責怪──你不動她,我只能動你。

「拆除人事炸彈」的戲劇性現場

於是,收起所有的婦人之仁,摸著鼻子跟人資對處理方案,還因此學到了許多「大集團辭退員工的技巧」:

──攤牌前控制力道,要讓員工先(對被開處)稍微有點感知,以便於現場談判;但又不能太過強硬,以免員工心生怨恨蓄意破壞;

──事先對好溝通口徑,業務主管宣佈「分手」, HR 接力直接給優化方案;

──選擇週四攤牌,這樣週五 last day ,從此不用相見,不留週末空檔,減少被辭退員工在公司內造成負面輿論;

──選擇接近下班的時刻攤牌,這樣若談得不好,大吵大鬧也不會影響他人;

──選擇用「同理心」來溝通,用彼此的「匹配度」而非「公司業務優化」作為溝通切口:以業務整體發展跟員工的匹配度產生差異來溝通,增加信任感,力求好聚好散⋯⋯。

只是,再多的沙盤推演、再克制的語氣:一路從業務的發展產生的匹配度問題,到苦口婆心委婉地提到她的背調結果最差⋯⋯在 Fiona 淚崩的那一刻,我的心還是緊緊地被揪住。她全盤否認對她的指責,哭著喊說:

「我跟其他人吵架,都是為了我們業務好啊!難道我錯了嗎?難道你真的覺得我是個很差的下屬嗎?我到底做錯了什麼?!」

腦袋一陣轟轟隆隆,我簡直要羨慕忌妒起眼前的她,直到最後一刻,仍堅定地認為自己沒錯的信念──當下腦海中確實也閃過了,曾經一同加班、一同宵夜的那些真誠⋯⋯。感性和矯情讓我心酸,心底屬於職場的那份理智,則冷冽地提醒自己:

「原因點到為止就好,只能待她日後自己領會。過分殘酷的證據、和直接了當的陳詞,這時候只會換來猙獰的撕扯和髒水,而幫助眼前這個人成長,此刻的你說再多也難真的被聽進去,不需要為此冒風險。 」

圖/Shutterstock

五味雜陳中,學會「開除」這項技能

生平第一次,我在組織系統種種作用力的加總下,親自開除了一位名為 Fiona 的員工:同事們的嘩然和討論,來得熱烈、也消失的迅速。

職場殘酷,大家都趕著上路:眼下是要掙錢養家糊口,也是每個人對職場和生活方式不同的想像:

在這裏,無數職業經理人「敬業」而不用「忠誠」,忠實地完成 credits 是為了跳槽、為了有更多選擇;但同樣也有許多卡到位置的人,認為「忠誠」相比能力,才是差異化優勢──他們更重視在業界的長久生存,而不是眼下一個個任務成敗。

因為,曾經並肩作戰的戰友,只要換了公司,從此只會是朋友圈點讚之交;但同時間不論廝殺多麼嚴重的人們,只要嫌隙不到傷筋動骨,新的利益總是能讓「成熟的大人們」,穩穩地建立起新的結盟。

至於對大集團內的各單位來說,一個個項目的收入本身,經常也不是重點;如何用一個個項目來向上證明自己的價值,才是關鍵⋯⋯。

公司盡到了企業的責任:按照法規、給了賠償,請 Fiona 走人。不管身而為人,在這其中有多少淚水委屈不滿或者感謝,” its only business “── 學會「開除」這個技能,心裡五味雜陳,只能要自己儘可能在複雜的職場中,拎出最重要的原則,成為坦然去面對所有變化的底氣。

畢竟,在開人與被開之間,我們不過都是巨大的組織系統下,一個個來來去去的螺絲釘。

Bye bye Fiona,今日對待你的方式,也讓我窺見日後一種自己可能的結局,只能儘量求無愧於心。從此相忘於江湖,衷心希望你好。

執行編輯:張詠晴
核稿編輯:張翔一

【延伸閱讀】

●歐洲職場沒有比較「開明」:除了能力,你還需要什麼?
●【也許他們不想當狼】「那一夜,我們家出事了⋯⋯」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LINE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