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科技

大型社群媒體當道,我們為什麼需要去中心化社群媒體

科技新報

更新於 2019年06月18日18:09 • 發布於 2019年06月24日08:00

近來,社群媒體漸漸被發現不純粹是人們用來社交的地方,更是業者經營的注意力經濟「資訊工廠」,原來「自媒體」不是自己的,因而有志之士提倡起名為 IndieWeb 的運動。

Facebook 等社群媒體剛興起時,正值筆者一代剛出社會甚至還是學生的時候,web2.0 的未來似乎無限美好,我們有無窮無盡的精力來探索,有了它們,人與人的交流似乎變得容易,千里之外不相識的人們也能成為「朋友」;然而現在許多人在職場已成為社會中堅,有自己的家庭、有工作責任要擔負,注意力有限,手機不斷叮咚叮咚提醒你社群媒體又有各種新發文企圖吸取你注意力,這實在讓人越來越疲憊啊!

Facebook、Instagram、Twitter 和其他社群媒體平台無不努力吸引我們的注意力,這似乎侵蝕了我們的現實生活,我們開始發現不但自己的隱私被忽視、公民凝聚力被削弱,還越來越容易感覺杯弓蛇影而做出不好的決定。好像不是我們在使用社群媒體,而是被社群媒體操弄,演算法決定我們在哪個同溫層因此看到什麼樣形態的發文,為了加強我們某個欲望,特定類型發文、討厭的廣告甚至是假訊息、假新聞不斷出現,使我們很擔心,世界是不是要垮了?國家是不是要完蛋了?(也可能是國家真的要完了,但一直看到世界太平的「平行世界」發文)使我們在真實生活變得時而急躁、時而憂心忡忡,然後 Facebook 等社群媒體公司蒐集我們各種反應的大數據,把我們的注意力情報「販賣」出去獲利。

最近幾個月,一些大型社交媒體公司終於開始尋找改善之道。Facebook 和 Twitter 承諾要進行各項改革,今年 3 月,Facebook 創辦人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宣布一項計畫,打算將點到點的加密通訊施加到平台;此外,同月略晚,他還提議建立一個第三方小組,為「可接受內容」制定標準。大約在同一時間,Twitter 的創辦人傑克‧多西(Jack Dorsey)帶著公司首席律師之一到知名脫口秀演員喬‧羅根(Joe Rogan)的 Podcasting 節目,詳細解釋該平台對不斷發展的封禁使用者標準。此外,立法者也參與其中,美國聯邦參議員伊麗莎白‧華倫(Elizabeth Warren)分享支解 Facebook 等科技巨頭的計畫;歐盟更是全面提出一般資料保護規則(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該法規制定了侵略性罰款,以強迫各公司必須更保護用戶隱私。

但是這些方法假設社群媒體的改革必須涉及律師、專家和政府專員,過程會非常繁複冗長,只能是漸進式改變。然而有些人對於改革有不一樣的想法,一群鬆散的開發者和技術烏托邦人提出「IndieWeb 」的運動,也就是「獨立網站」的概念。

核心問題:伺服器是誰的?

IndieWeb 的提倡者對當前社群媒體危機有非常直接的分析,他們直指核心問題探究起:「誰擁有伺服器?」我們在社群媒體網站的大部分活動都發生在該社群媒體公司的伺服器,而營運伺服器需要花錢,你不用付錢卻能使用該公司的伺服器?羊毛畢竟出在羊身上,該公司必定要找到方式從你身上「提煉價值」,這就是為什麼他們竭盡腦汁研發大數據來實踐「大規模價值提煉」,但這就直接導致目前各方正在努力解決的隱私問題,以及以工程技術製造出的成癮問題。

更進一步,IndieWeb 提倡者認為:言論自由也會受到伺服器所有權的箝制。當你的上線活動完全侷限於社群網站時,就好像被困在四面都是圍牆的和平花園裡,你最終會使用有利於這些社群媒體所有者的界面,被迫選擇技術哲學家傑倫‧拉尼爾 (Jaron Lanier)所謂的「多選身分」(multiple-choice identities)──你主動將自己「標準化」成特定分類,好比說「男性、30 歲、異性戀、喜歡吉他、政治上是自由派……」Facebook 和 Instagram 這類網站就鼓勵你順從這樣的機制,這樣才好被分類(也就是同溫層),你的數據才好容易處理和「貨幣化」。某種程度來說,你變成「資訊工廠」的一個生產工人,而不是試圖展現自我與跟他人互動的真實人類,此外,更不用說社群媒體在進入某些集權國家時可能進行爭議很大的「自我審查」。

▲ 在 Facebook 投放廣告是「分類貨幣化」的行為。

說回 IndieWeb 運動,自己擁有伺服器主機這個觀念其實不新,反而很古老,在 Web 2.0 尚未興起前的網際網路時代就是去中心化,擁有自己的伺服器還是許多網路技客的人生目標呢!然而傳統的單站式網站當然不敵後來興起的誘人社群網站而漸漸消失。所以,不只是自有伺服器,架網站還必須有類似社群網站的要素與魅力,也就是說看起來統一而集結起來,實際上卻是分散化的!於是,IndieWeb 運動的幾個分支就開發出自己的分散化社群媒體平台,他們認為這樣的平台將保留社群媒體的優點,又不會有既有社群媒體的缺點,這樣再造的社群媒體不那麼公司化且更人性化,你在上面發表的內容,不會有人試圖用你的數據獲利或利用你的注意力。

目前受歡迎能自建伺服器的社群媒體有兩個:Micro.blog 和 Mastodon 。

▲ Micro.blog 時間線抓圖。(Source:Micro.blog)

Micro.blog是由美國德州奧斯汀的 IndieWeb 開發者曼登‧里斯(Manton Reece)推出的服務,在 2017 年 Kickstarter 發起群募成功,乍看 Micro.blog 很像 Twitter 或 Instagram ,一樣可以追蹤使用者、查看時間線(timeline)發文、回覆等功能。

儘管介面很熟悉,但每個發表到 Micro.blog 的人之「網站」本體其實是在 Micro.blog 伺服器託管的,也可能是放在使用者自己的伺服器,也就是說 Micro.blog 這個軟體其實只是「聚合器」,把很多使用者的內容整合在單一螢幕畫面上方便觀看。所以每個使用者真實擁有他們所寫的內容,可以隨心所欲地做任何事情,包括同時將自己文章發表到其他競爭性的聚合器。IndieWeb 開發人員把這像的行為稱為 POSSE──「在您自己的網站發表,在其他地方聯合」(Publish On your own Site, Syndicate Elsewhere),這鼓勵競爭和創新,容許使用者自己「用腳投票」,比方說哪一天如果里斯開始積極收集使用者大數據,要做邪惡應用,又或者其他服務商提供更豐富的功能,使用者可以毫不費力地切換到其他的聚合器,不像當前的既有社群媒體的使用狀況──一個平台再怎麼惡劣,就因為它擁有你所寫的所有內容,你就離不開它,只能讓它盡一切可能利用你的數據和注意力。

另一種流行的 IndieWeb 服務是筆者曾經介紹的 Mastodon(乳齒象)。它介於集中式和分散式社群媒體中間。介面看起來像是豪華型的第三方 Twitter,Mastodon 最大的特色是,任何人都可以下載 Mastodon 伺服器軟體來安裝,自己營運特定伺服器(Mastodon 術語叫 Instance「站台」),開放其他人來申請帳號。然後不同的 Mastodon 站台能聯合起來互通有無,變成「聯邦」,比方說筆者在 g0v.social的站台上網,可以跨站台追蹤 queer.party(註:截稿時網站連不上)上面有興趣的使用者,看他的發文。

▲ g0v.social 的進站台登入畫面。

更有趣的是,每個 Mastodon 站台都可以設置自己的規章──格式、可接受的發言尺度,隱私條款和其他問題。例如 infosec.exchange站台(主要是資安工作者的群聚地)的規章強調做人要文明「不要當混蛋」,而 queer.party站台(同性戀者的站台)允許「對工作不安全」的內容,而 g0v.social 的規章就單純多了,基本上就是不違反台灣法律即可,使用者可按照自己的取向選擇站台。

大多數 Mastodon 站台都很小,通常每個站台只有數千名使用者,且大家集資維持這個小小的站台,因此感覺與大眾社群媒體很不一樣,主要是相同類型的人自己集資維持站台,例如 pawoo.net就是 Pixiv 網路繪師社群的站台,在裡面可以盡情發表畫作(不過聯邦的其他站台並不一定可以接受,例如說有些站台不能接受「萬惡的幼女圖」,所以某些作品可能無法傳出去); sunbeam.city是訴求推廣「太陽叛客」 (solarpunk )運動的地方,就是關於它的文學、畫作等科幻協作,或者是一些政治/心理學的探討。相對的,今天 Twitter 已經發展成一個用戶似乎迫切需要關注的地方,例如說對有影響力的人大喊大叫之類;Mastodon 則是非常分眾、多樣性且自由化的地方。

▲ 欣賞一下 sunbeam.city 一位太陽叛客的公開頁面。

IndieWeb 好?還是「帝國型」社群媒體好?

Facebook 的馬克祖克柏呼籲建立第三方審核組織,反映了僅憑其公司的能力,很難提出一套能夠讓超過十億用戶都滿意的社群指導方針,而 IndieWeb 由於是草根性以基層社群自發組織起來,就不太有超大型集中式社群媒體的困擾,也不會因為人爆多導致服務品質下降,且不受少數大公司控制,利用用戶注意力牟利的動機也就少了。

更進一步,大公司營運的社群媒體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有沒有受國家力量箝制?這個問題在集權國家裡尤其嚴重,大型公司營運的社群媒體,會配合國家力量限制言論自由,比如說中國的微信公眾平台、微博有人發表文章,只要被判斷含「不合宜」的字句例如「小熊維尼電影上映,維尼好好笑啊」,可能微博帳號就被刪除,發文者也有被逮捕的危險。

俄羅斯的 vk.com是模仿 Facebook 的社群媒體網站,在俄羅斯等使用俄語的國家是最受歡迎的社群媒體。VK 本來就自由奔放,2010 年還掀起茉莉花革命,然而也讓俄羅斯政府緊張起來,VK 創辦人杜洛夫(Pavel Valerievich Durov)一次又一次公開拒絕政府要控制 VK 的要求,然而經歷一連串事件以後──公司股份被稀釋、警方破門「查水表」等,VK 在 2014 年被收歸俄羅斯變成國有企業。

在上述這樣的國家要享有言論自由,安全地互通有無「真正的資訊」,像是 Mastodon 這樣的 IndieWeb 就是很好的選擇,當然像是 Facebook 等社群媒體管控出問題,不敵俄羅斯或中國以國家級的人力洗入大量的假訊息、假新聞,而讓我們很難好好交流事情時,推薦人使用 IndieWeb 也是不錯的選擇。

註:杜洛夫後來離開俄羅斯,創立了知名以加密聞名世界的 Telegram 即時通訊軟體(類似 LINE ,但是加密強,拒絕被任何國家體制控制)。

不過呢,IndieWeb 目前缺乏精心設計的上癮性──當初促進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 等服務興起的訣竅,所以應該不會一瞬間風行草偃;而使用者自己是否能覺醒,也是一個課題,自己的資訊接收是否被精心控制了?自己許多「貢獻」是否只是為社群媒體公司作嫁?目前看來 IndieWeb 對傳統社群媒體並沒有取代性,應該會並存相當時間。不過看到本文的你,也許可以開始構思,是不是試圖聚集一些共同興趣者,來建立自己 IndieWeb 網路小城邦呢?

(首圖來源:pixabay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