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科技

夜貓子不是獨行俠,研究稱夜行動物交友更廣

科技新報

更新於 2019年01月19日14:57 • 發布於 2019年01月19日13:39

人類生活模式深受地球自轉和晝夜循環的影響,這種晝夜節律影響我們的生理狀態與心理和社會行為。每個人的晝夜節律不一樣,有些人是夜貓子喜歡起床熬夜,有些人一大早就很活躍,研究發現晚上活躍的夜貓子比早晨活躍的人擁有更大的個人網路。

人類活動遵循大約 24 小時的晝夜循環,但是清醒和睡眠時間有顯著個體差異。極端情況下有晝夜節律的個體可分為兩種時間型,一種就是早起,一種是晚上活動的人。眾所周知,一個人的作息會影響他們的活動和健康,但關於作息對社會行為的影響所知甚少。

為了研究作息與社交行為的關係,芬蘭阿爾託大學(Aalto University)研究人員為 1 千名學生提供智慧手機,安裝一個應用程式,可測量手機的活動,例如使用時間及打電話的人數或簡訊等日常行為模式的數據。根據手機使用行為,研究人員將學生分為早上 5~7 點之間活動的人,午夜到凌晨 2 點甚至更晚活動的人,剩下的為中間人。

接著研究團隊建立一個社交網路,顯示所有參與者之間的聯繫模式,每個人都是該網路的節點,如果他們透過電話或簡訊相互通訊,則鏈接到另一個節點。研究每個節點的受歡迎程度、群組中成員與其他成員連接的可能性,以及是否在網路扮演核心角色等。

研究發現,晚上活躍的夜貓子比早晨活躍的人有更廣的個人網路,但他們與每個網路成員的聯繫頻率較低,每次接觸花費的時間也較少。此外,夜貓子在學生社交網路比早起者更重要,經常成為網路的核心。夜貓子之間的同質性也比較高。

研究人員認為,一個可能的解釋是社交聚會傾向在傍晚後才發生,因此,熬夜的人更有可能參與並組織這些活動。研究人員還認為白天的社交活動比較少,因此早起的人比較少與人互動,因此花更多時間獨處。

研究人員早就知道,一個人的作息與各種結果密切相關,例如學業成績、體重指數以及身心健康。隨著數位資料庫規模愈來愈大及易取得,未來網路科學家和人類學家對人類作息的理解,可能會發現其他更重要的見解。

(首圖來源:Flickr/Bennilover CC BY 2.0)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