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潮流時尚

壓力大焦慮憂鬱情緒跟著來 精神健康生病了下載手機 App 進行心理治療到底有沒有用?!

VOGUE

更新於 2018年10月17日03:20 • 發布於 2018年10月16日10:04 • Sabrina

談到「自我保健」,有一項普遍建議就是少刷手機,但是如果科技技術其實是有幫助的呢?!25歲的Alexis被診斷患有重度抑鬱症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此後她選擇求助於一個她知道永遠不會辜負她的東西:智能手機。

不過 Alexis 打開的不是Line、微信、WhatsApp、Facebook 或 Instagram,而是 Shine,那是她最近下載的許多「自我保健」APP之一。她在一間要求很嚴格的美國大學讀藥學三年級,壓力很大。「Shine 給我鼓勵,」她解釋道。「它讓我感到被理解,能專注於正能量。這可是在救命。」

Shine 只是目前在 iTunes 商店裡的成千上萬種自我保健App中的一種(其他包括 Aloe Bud、Happify、Happy Not Perfect 和 Self Checkout 等等)。通過使用情緒追蹤、觸發警報、提醒、自我保健建議、引導冥想等功能,它們幫助像 Alexis 這樣的用戶理解並改善自己的精神狀況。它們使用的不是什麼新方法,本質上是一些非常基礎的、已受認可的自救方法,再用陽光快樂的視覺造型重新包裝一下而已。然而媒介卻是新的。關於智慧手機的害處,我們已經聽到很多了(尤其是社交媒體APP),然而考慮到我們平均每天有五個小時在使用它們,把其中一部分時間用來鞏固,而非挑戰我們的情感健康,應該是合乎情理的。

   電腦版  https://www.shinetext.com/    手機版請前往APP Store  or Google Play 下載 SHINE

這類app有不少可取之處,它們是免費的(或者相當便宜),不會對你妄加評判,不需要排隊等候,全年無休隨時可用。但是它們真的有療效嗎?

有一點很確定,它們的到來正值一個緊要關頭。此刻我們正在經歷一場全球性的「精神健康流行病」,壓力、焦慮和抑鬱達到創紀錄的水準。據世界衛生組織 (WHO) 報告,每4人中就有一人在人生的某個時刻遭受過精神健康困擾,有 4.5 億人目前正處於困擾中,使得精神問題成為全世界最主要的健康欠佳和身心障礙原因之一。令人苦惱的是,將近2/3的患者始終沒有得到任何幫助。世界衛生組織表示,「汙名化、歧視和忽視導致精神障礙患者無法得到護理與治療。」何況還有時間、金錢和實際可及性等很常見的壁壘。
 

如今我們對精神健康可能比以往有更好的理解,然而人們往往沒能得到他們非常需要的幫助。心理支持服務在世界各地正面臨經費削減以及需求的顯著增加。在英國,英國醫學會警告有成千上萬的病患已經等待了超過一年,只為通過經費嚴重不足的國民保健署 (NHS) 接受諮詢或治療服務。一年是漫長的,尤其是如果你正面臨抑鬱、焦慮或者更嚴重的問題(預計精神健康服務等待隊列中每6個人裡有一個人會嘗試自殺)。

「用於提供情感健康與健全資源的系統出問題了,」Happify 創始人 Ofer Leidner 和 Tomer Ben-Kiki 說,他們相信apps能幫得上忙。2013年,他們結合自己在沈浸式遊戲中得來的知識(該領域經常被批對健康有負面影響)以及來自頂尖積極心理學、認知行為治療和正向心理學專家的幫助,將傳統上只有在心理諮詢師的辦公室裡才能提供的支持,放到了人們的口袋裡,讓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以符合其個人需求的方式來獲取護理。」以易接近和「用起來開心」為核心要務的 Happify,如今在全球擁有逾 330 萬用戶,提供七個語言版本(都採用了經過語言和文化適配的形式):英文、西班牙文、法文、葡萄牙文、德文、中文和日文。

PC電腦版  https://www.happify.com          手機版 請到APP STORE or Google Play 下載  Happify    (提供中文版)

現年 27 歲的北京創業者陳立去年使用了Happify。「當時工作壓力讓我很痛苦,但是又不想跟家人說。我回答了問卷,Happify 會通過一系列問題來評估你的情感健康狀況,上面說我的境況似乎是很糟糕。」陳立說他感覺「受到了關注和理解」,是一種「解脫」。遇到這類情形,Happify 的措施是恰當地建議尋求專業幫助。畢竟一個執照臨床心理學家需要接受 8 到 12 年的訓練,比市面上所有App的存在時間都要久。陳立接受了建議。

已在英國和中國設點的獨立非營利機構國際自我保健基金 (ISF) 對「自我保健」的定義是,「個人為發展、保護、維持和改進健康、幸福與健全而自行採取、代表他人採取、與他人一同採取的行動。」如今「自我保健」尚不構成一個專門的程式商店類別,但蘋果公司已將「健康與健全 (health and wellbeing)」作為 2017 年的四大爆發性潮流之一。「專門針對精神健康、正向和減壓的應用出現這樣的猛增,是我們前所未見的,」公司表示。據應用商店情報資訊公司 Sensor Tower 的數據,2018 年第一季度收入最高的 10 款自我保健應用的全球收入為 2700 萬美元。

市場仍在持續增長,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歸功於它所倚仗的科技技術。今年早些時候,NHS 英格蘭首席執行官 Simon Stevens 表示,英國的免費公共健康服務在「著力應對」一場兒童精神疾病的肆虐,這主要是受到社交媒體的推動。「在我們的社會裡,我們幾乎是持續受到科技技術刺激的,」心理治療專科顧問 Sara Rourke 說。「這是一個壓力來源。」我們的生活與我們的螢幕之間的關係日漸模糊,對互聯網/社交媒體的沈迷和自我保健的迫切需求之間,開始顯現一種明確的聯繫。

這在千禧一代和 Z 世代中間格外明顯,而他們也是自我保健App的用戶和創始人當中最大的一個群體。他們經常被認為是史上最通曉科技的一代,同時也是最焦慮的一代,他們在成長中與手機相伴,那麼現在求助於手機也就不奇怪了。自我保健App不足以取代傳統精神醫療(尤其是在病情嚴重的時候 — 自殺目前是 15 到 29 歲群體中的第二大死因),但App能給予的幫助可能還是聊勝於無。

來自芝加哥、22歲的Eliana就是這樣的情況,Eliana從一月開始使用 Self Checkout 來幫助自己應對抑鬱和焦慮,「整個識別情緒觸發點的過程非常有力。這有助於我掌控自己的生活,為自己創造一個更積極的現實,為治療打下一個基礎。」著有《女神革命與渴望更多》(The Goddess Revolution and Hungry For More) 一書的幸福指導 Mel Wells 說:「面對現實吧 — 我們已經對我們的科技上了癮。引入這些App可以提醒我們,照顧好自己的健康是多麼地重要,遠比刷 Instagram 或給自己計步重要得多。」

兩款最近進入市場的App:Aloe Bud 和 Happy Not Perfect是在5月上線的。後者的創始人是英國創業者 Poppy Jamie,她自己也經歷過焦慮與壓力。「這讓我意識到壓力對我的身體和精神健康造成了何等可怕的衝擊,我發現我身邊所有人都有同樣的感受,」她說道。兩款App都採用了一種千禧一代友好的視覺設計,請用戶每天參與和簽到。「我想讓人們有能力去照顧自己的心靈,就像他們照顧自己的身體一樣,就好比一間針對精神安康的健身房:這是需要定期練習的,」Jamie 說。「像對待身體那樣對待心理」是一種吸引人的對照,然而它們是截然不同的(正如 Parkinson 的《衛報》文章標題所示:一種精神健康疾患「跟斷了一條腿不是一回事」)。通往幸福的道路,遠比用每週幾次的游泳或慢跑來保持身體健康要複雜的多。

但是這些應用會不會有害處呢?「我們的手機給生活增加噪音,幾乎持續不斷的通知發出沒完沒了的聲音,可能會成為一種焦慮和壓力的來源,」Rourke 說。「此外,這會導致一種對科技的依賴。」ISF 總裁 David Webber 也這樣認為:「過度使用科技是有可能的。每年查幾次血壓看看是否正常是好習慣。每天測血壓就沒必要了,是糟糕的自我保健。」所有事情都是這樣,過度是不健康的。此外,這類應用不應該成為生活中又一個讓你感到被評判的地方。

「在 Shine 裡,我曾經感到是在被逼迫著完成每天的激勵 / 反省任務,」Alexis 說。「有時候我覺得,我在我的精神健康問題上不夠努力,或者是我的精神太弱。」一定需要認識到的是,在自我保健上偶爾失敗不僅是正常的,而且可能是你的需求超出了一個App的能力範圍。英國醫學期刊《循證心理健康》(Evidence Based Mental Health)一項研究指出:精神健康App「背後缺少實證基礎和科學可信性,並且臨床效力有限。」研究還強調了App過度依賴、公平可及性與「自我診斷導致焦慮加劇」的危險。在 NHS 圖書館的 70 多款健康App中,只發現4款具有臨床效力,其中屬於「自我保健」門類的只有2款:Moodscape 和 Big White Wall,兩者目前都只能在英國使用。同時還有一點很關鍵,如果一個App不起作用,可能會加劇焦慮或無助感。

自我保健App無疑可以提供一些短期的幫助,此外對一些程度較輕的病症可以達到分診的作用,不過世界上有許多國家有免費醫療,並且提供電話支援和獲取社區群組協助的途徑 — 甚至直接的治療。(還有一些慈善組織可以提供幫助— Samaritans、Mind、Childline、Nami、Sane 及 Centre for Japanese Mental Health 等等。)

「我相信App是可以得到妥善使用的,比如用於跟蹤服藥和情緒,」Rourke 總結道。「但是我會希望去探索其他與自我建立聯繫的方式。並且,自我保健只是良好精神健康的其中一個方面 — 另一個應該關注的點是向朋友和家人等支持網絡求助。」換句話說,與其用一個問題去解決另一個問題,不如乾脆放下你的智能手機。Wells 表示贊同:「希望這些App最終能提醒我們離開手機,真正去照料我們的精神健康。」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