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人際

員工失去幹勁、無心上班?職場上的 3 種人,要用不同方式激勵

經理人月刊

更新於 2018年10月08日09:59 • 發布於 2018年06月15日09:23 • 葉冠玟

身為主管,一定很希望部屬每天來上班都充滿幹勁,積極接下工作任務,而非興趣缺缺。苦惱的是,主管該如何引發下屬工作動機,讓團隊不只知道該做什麼事,更能夠發自內心「想要」去做?

日本早稻田大學商學院教授杉浦正和表示,如果沒了動機,可能連最初的第一步都踏不出去,但如果受到一點小誘因而前進,就有機會變成「停也停不下來」的狀態。

每個人工作的動機不盡相同,有些人追求的是業績獎金,也有人把成就感看得很重要,討厭沒有挑戰的工作。研究動機領域的權威學者大衛.麥克里蘭(David McLellan)認為,主管的確需要依據對方的特質跟行為調整溝通及互動方式。不過,想點燃員工主動想把事情完成、做得更好的欲望,主要包括以下兩個原則:

1. 讓員工有設定目標的自主性

你有沒有這種經驗:明明下定決心看完這個節目,就要去念書,但媽媽在耳邊叨念著「還不快點去看書」時,就變得動力全失,只想躺在沙發上?杉浦解釋,就算是自己本來想做的事,只要有人「逼迫」你做,動機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杉浦表示,「有助於提升動機的目標因人而異,但目標必須由本人來設定,或至少要『認為是自己設定的』。」換句話說,領導者應該思考什麼誘因,能讓員工做出符合你期待的行為

例如,想加快公司到海外布局的腳步,需要大家幫忙蒐集資訊時,與其制式規定大家每周回報國際市場脈動,不如從績效或未來發展下手。告訴大家這陣子可以多留意國際市場的發展,因為公司要到海外設點,會有更多舞台可供發揮,對海外市場有興趣的同事現在就可以主動參與,未來也可能外派負責大型專案,也將有助於加薪和升遷。

如此一來,想把握表現機會的員工比較會積極且認真地看待這項任務,而不是只想交差了事,說不定還會主動將「看國際新聞」「蒐集產業報告」納入每天必做的工作項目。

2. 提高員工對自我能力的信心

心理學家阿爾波特 ‧ 班杜拉(Albert Bandura)在 1970 年代提出了「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概念,指的是個人對自我能力的信念,有時雖然只是一廂情願,但班杜拉的研究證實,人在自我效能高,也就是覺得「我辦得到」的時候,動機也會跟著提高

班杜拉進一步指出,領導者指派的任務困難程度和順序,其實是影響自我效能的重要因素,因為大多數員工的信心來自於經驗累積,所以一開始要先讓他們完成一次較簡單的任務,等他們萌生「下一次也會很順利」的想法,往後要他們試著挑戰難度較高的工作,下屬比較不會退縮不前。

不過,假設都是難易度差不多的任務時,可以改用「替代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來提升員工的自我效能,指的是把別人當範本,透過觀察與自己相近的同事「努力而成功」的例子,儘管不是自己親自執行跟參與,也會有種「我也能做到」的感覺,此時領導者再交付任務,通常對方較會願意嘗試,且擁有更高自我效能的人,也確實能讓成功率變高。

3 種工作動機差異決定管理方式

長年鑽研動機領域的學者大衛 ‧ 麥克里蘭(David McLellan)認為,主管可依據員工動機強弱和任務難度,選擇合適的涉入方式,確保自己能在適當時機出手提供協助。此外,麥可里蘭將員工的工作動機大致區分為 3 類,主管可分別採取不同的溝通策略。

1. 高權力動機者

《經理人月刊》No.163

2. 高成就動機者

《經理人月刊》No.163

3. 高親和動機者

《經理人月刊》No.163 延伸閱讀 \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