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科技

台灣不該是坐在醫療金礦上的乞丐,還用大鎖擋住AI發展

數位時代

更新於 2019年01月18日01:23 • 發布於 2019年01月15日22:05 • 吳元熙

2018年,人工智慧(AI)在醫療領域光芒四射,留下諸多美好成果。

國際間最大消息,莫過於2018年8月,Google旗下DeepMind公司宣布,成功開發新的AI演算法,將能輔助診斷50多種眼部疾病,且錯誤率已低於專科醫師;台灣也並未落後,包含台大、長庚、中國附醫、北榮等醫院,針對特定疾病:心血管、肺癌、顱內腫瘤等展開研究,並繳出亮眼階段成果。例如台大醫院的AI心血管影像系統,強調能將原先需20分鐘的人工判讀,縮短至兩秒鐘完成作業。

但,截止醫療界目前的「戰果」,多在AI醫療影像領域。

「影像確實有很多大突破,不過我們現在都還沒有看到一個非常具體、真正能夠幫助到病人的應用。」萬芳醫院皮膚科主任、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院長李友專舉例,在皮膚病領域裡,AI判讀黑色素細胞瘤的準確度已經不輸給專科醫師、甚至有時候做得更好,但目前都僅能做到單一診斷輔助,仍有許多限制。

李友專不只出專書討論AI醫療,更身體力行導入應用,在萬芳、雙和醫院嘗試人工智慧藥物偵錯系統,平均能揪出3%的問題處方籤,其中有半數,能幫助醫生重新調整用藥。
李友專不只出專書討論AI醫療,更身體力行導入應用,在萬芳、雙和醫院嘗試人工智慧藥物偵錯系統,平均能揪出3%的問題處方籤,其中有半數,能幫助醫生重新調整用藥。

他表示,醫師看診並非只管一種、兩種疾病,即便AI能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有更好的判斷準確度,一旦演算法不適用患者疾病,所有工作仍回到醫師身上,因此並不容易實現價值。

台灣有AI醫療金礦,開挖限制卻不少

「很多人都說台灣是坐在醫療金礦上的乞丐,不懂得運用數據資源;問題是,這些金礦似乎還被九把大鎖關起來,等到別人挖完,我們的東西也不值錢了。」

李友專是台灣電子病歷重要推手之一,也是醫學資訊和人工智慧臨床應用先驅,他說的九把大鎖是指什麼?。

「資料庫數據無法下載至本地端、開放範圍與費用等等,這些限制都讓研究綁手綁腳,」他認為,像是跨院所的電子病歷,若能在兼顧隱私倫理的情況下,多開放給研究團隊,創造更友善的數據環境,將對2019年的醫療產業帶來莫大幫助。以北醫大為例,僅需健保資料庫三年的資料,就能有94%的機率可預測民眾12個月內的罹患肝癌風險。

「台灣健保自1995年開辦至今,擁有超過2,300萬人連續23年的用藥、處置、檢驗等資料,加上每年至少有兩百萬人次的昂貴醫療影像檢查,包含磁振造影(MRI)、電腦斷層造影(CT)等,產生影像的速度比其他國家都快,其實是很有機會發展全方位的AI醫療應用,偏偏要取得這些數據的難度很高,增加許多研究門檻。」

李友專表示,台灣健保資料庫是由衛福部資料統計應用中心管理,提供研究團隊運用。不過其申請程序繁瑣且資料不易釋出,且即便通過長時間審查後,也僅能在「有限」使用時間內做相對簡易分析,讓過往透過相關數據發表的論文,易被批評深度不足與重複性太高。

AI不只輔助診斷,偵測、預防也有大效益

實際上,台灣越來越多人工智慧團隊、醫院,開始在「輔助診斷」之外的領域,試圖開發AI醫療應用空間。

去年九月,亞東醫院與元智大學合作研發「病理嗓音偵測系統」,可從聲音辨識八種喉嚨相關疾病,目前有94.2%準確度;台北榮總日前則宣布將推出一款肝癌風險預測APP,民眾僅需填答兩項基本資料、五道問題,就能推估出三年、五年內罹患肝癌的機率。

「就像防止登革熱一樣,做得好就不會大流行。」李友專說,部分癌症的第一期治癒率,遠比第四期高出許多,透過AI進行預測、疾病偵測,不只能照顧民眾健康,也能有效降低健保支出。他強調,要達到真正的AI精準預測、早期偵測,至少需要四項要素:基因、環境、後天行為與表現型資料。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去年底攜手微軟,共同推出AI基因分析平台「TaiGenomics」,希望降低醫院的研究門檻,可專注在解密基因與疾病的關聯。創辦人杜奕瑾認為,台灣有健保資料相助,相較於其他國家,有更大機會解開身體密碼。

2019年,台灣AI醫療發展將往風險偵測、早期發現前進;另一方面,也得更符合病人的期待。

痣能達人會詢問幾項簡單問題,像是大小是否超過0.5公分、一個月內有無變化等,透過照片分析風險與長期追蹤。
痣能達人會詢問幾項簡單問題,像是大小是否超過0.5公分、一個月內有無變化等,透過照片分析風險與長期追蹤。

「你跟民眾說,他的患病機率是其他人的1.2、1.5倍,有時候他是沒感覺的。」李友專認為,AI應該也要更加人性化,試圖解決病人第一時間的疑難雜症。像是北醫大新創團隊開發的「MoleMate」痣能達人,經過2千組影像的資料訓練,可讓民眾透過LINE上傳照片,進行初步篩檢,判斷是否需要給醫師看診,或是持續追蹤變化。

儘管,類似AI應用仍有不少限制,因為部分疾病的判斷方式較為抽象,像是「急性闌尾炎」需按壓右下腹部,確認是否有「反彈痛」,這部份就不適合AI操作判斷。

不過李友專相信,AI醫療還有太多價值值得挖掘,因為台灣的醫療資料庫累積量是全球頂尖,例如丹麥雖然統計了30年的就醫資訊,人口卻不到我們的三分之一,因此2019要加速AI發展,關鍵或許仍在,台灣是否願意加速開發數據、探索這些地底金礦。

現在加入數位時代LINE好友,就送你2019科技產業趨勢懶人包,如果是老朋友,請輸入「2019」。

每日精選科技圈重要消息,歡迎加入《數位時代》LINE@!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