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台東「孩子的書屋」創辦人陳爸驚傳過世!親友皆感不捨

遠見雜誌

更新於 2019年07月04日11:03 • 發布於 2019年07月04日10:33 • 遠見編輯部

今日晚間,驚傳台東知名公益團體「孩子的書屋」創辦人陳俊朗、眾人稱「陳爸」,在今日上午10點多左右,突然驟逝。在「孩子的書屋」粉專上,有描寫這段過程,表達出對陳爸的不捨。

粉專提到,在上午陳爸就有感到心臟不適,準備去就醫就倒地,儘管有救護車緊急送醫仍未能救回。

陳俊朗,人稱「陳爸」,1999年在台東創設一所給孩子的書屋,讓身處偏鄉、資源弱勢的孩子有讀書寫字的園地。僅有高中學歷的他,為了教孩子,花時間研究訪間各版參考書、還自編教材。到2008年,已從一個社區二個書屋,增加至10個社區11個書屋。照顧過上千位孩子,他在著作《愛無所畏》裡透露,下一步要發展台東社區產業,自力造屋、鋪路、耕作,幫助照顧社區孩童與老人。

以下是《遠見雜誌》在2008年9月號中,記者林妙玲專訪陳爸的文章:

社區課輔〉台東知本 建和書屋 先幫孩子擦藥,再補功課

人稱陳爸的建和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陳俊朗,九年前意外成為孩子王,心疼受到家暴的孩童,成立了建和書屋,也成了孩子快樂學習的天堂。

想到台東知本,你會想到什麼?想到泡溫泉?還是高檔的知本老爺酒店?

然而,就在這個令都會人士羨慕的度假勝地附近社區裡,居住著許多失能家庭的學童。以知本國中來說,約三成孩子來自單親家庭;超過七成孩子有單親、隔代教養、中低收入、新移民與原住民等家庭背景。

知本國中的學區包含八個社區,其中以「原住民木雕村」聞名的「建和社區」,有500多戶,原住民與漢人約各占一半,社區裡近七成是有著上述背景的弱勢家庭。

跟其他弱勢社區小孩一樣,知本許多小孩子,下課後不是回家吃晚飯、寫功課,而是在外面「尬」腳踏車、流連網咖、或打架,因為大人經常不在家,許多孩子連晚飯也沒得吃。

本想找回家庭生活,意外成為孩子王

「雖然有悲情也有弱勢,但我們不怕,我們要走出來!」透過一群人的努力,建和社區正在成功翻轉許多孩子的命運。

這個故事得從「陳爸」說起,他是建和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陳俊朗。

建和社區長大、高中畢業後就離鄉北上的陳俊朗,曾經做過業務,也經營過棺材店、花店、咖啡店等,在生意愈見興隆時,卻發現與妻兒愈見生疏。這種沮喪讓九年前36歲的他,毅然舉家回鄉,準備考書記官,希望未來可以和家人有更緊密的家庭生活。

當年甫回鄉,偶然請一個總是面露飢色、傳說「三年沒吃一頓正常晚飯」的孩子吃麵,孩子開心地連吃兩大碗,沒想到吞下最後一口時,隨即吐出所有食物,原來孩子「沒吃這麼多東西過」。

陳俊朗當時雖然感到震驚,但沒刻意做些什麼,每天仍是照著時間表讀書、運動,晚上撥兩個小時,在自家三合院陪兩個兒子做功課,也聊心情、彈吉他。

逐漸地,附近孩子聽到院子裡的吉他聲,紛紛跑來圍觀,甚至央求他教彈奏。陳俊朗就從陪兒子,變成連兒子的同學也一起陪。一開始孩子三三兩兩地來,到後來是一大群孩子湧進陳家庭院。

陳俊朗曾經算過,庭院裡最多擠了58個人,這堆孩子彈吉他、那堆練雙節棍,還有一些孩子圍成圈圈一起聽故事;考試到了,每個小孩都拿著書到陳家院子,儘管燈光昏暗,竟也將就著趴在地上寫起功課來。

孩童遭受家暴,激發成立書屋決心

後來他開始「半夜苦讀」,讀的並非自己要考試的書,而是孩子們的教科書,為的就是隔天可以趕快幫孩子們上課。這樣院子裡的教學一共持續了五年,讓他連考了四年書記官都未考上,但陳俊朗回憶起來,仍說:「我人生最美的就這一段了!」

也就在那段時間,陳俊朗發現,不僅要幫孩子補救功課,還常要幫孩子們擦藥,因為孩子不是在學校被處罰,就是被酒醉的父母家暴,每擦一次藥,他心裡就多一層憤怒:「一定要打這麼兇嗎?」

「這些孩子都需要排心裡的毒!」他說,有些孩子回家後還要幫忙跑腿買酒,肚子餓也沒人理他們;甚至父親就在他們寫功課的時候,在一旁看A片,或是看不順眼就打人。然後到了學校,老師還說他是不寫功課的壞學生!

「這種情況下孩子怎麼學習?被當成壞學生也不是他們願意的,後來索性就自我放棄啦!」他愈說愈生氣。

書屋是避風港,孩子永遠有第二次機會

這些孩子的不幸,讓陳俊朗兩年前決定租房子成立「建和書屋」。

「讓孩子受委屈的時候,沒有飯吃的時候,沒有地方睡、被欺負了可以來,不會功課我來教!」陳俊朗說,家裡不溫暖的孩子可以在書屋先當一個寄居蟹,等心智成熟、能面對了,再回家。

曾是國會助理、有多年原民服務經驗的陳秋蓉,因為朋友一句「不要再當一個旁觀者」而辭去工作來到書屋當老師,她發現許多弱勢學童被迫長大,「書屋只是還給孩子『當孩子』的權利!」

這棟外觀與一般民房無異、2.5層樓的書屋,裡頭滿是外界捐贈的讀物,還有十多台電腦,以前經常在外尬單車、泡網咖的小孩,現在下課後就往書屋跑,書屋中歡笑聲、歌聲與吉他聲不斷。

書屋裡的輔導老師兼義工鄭賀元驚覺,以往村口柑仔店門前三天兩頭就有人打群架,但近來逐漸恢復平靜。「我們要用大數法則,扭轉在外遊蕩的孩子與書屋裡孩子的比例!」

「在書屋裡,願意來的孩子永遠有第二次機會!」鄭賀元說,國中程度的孩子如果ABC還背不全,那就從ABC學起,不用覺得丟臉。

陳爸與鄭賀元也帶著孩子,自製投石機、水火箭等教具,把教科書上的三角函數、力學、槓桿原理與拋物線等死知識,變成孩子感興趣的益智遊戲。

除了快樂學習,陳俊朗也以全人教育的觀點,幫孩子們做好一系列的挑戰式學習計畫,帶他們一步步突破自身的局限。

例如,今年8月底他們甫完成了單車遠征花蓮,之後還有中央山脈縱走,也規劃在民國100年,完成以孩子們自行設計的帆船,環遊台灣一周的夢想。未來,還想跟英國、加拿大等姐妹社區,來一個交換學生計畫。

培養孩子音樂天分,還組小董事會樂團

陳爸帶的孩子還有一個特色,幾乎每個人都會玩樂器,或者很自然地跟著樂音起舞、歌唱。不少靦腆的孩子,一拿起吉他,就能自彈自唱。

「我要下車了,發現他在對我拋媚眼……才發現他是鬥雞眼,」注意聽,這位小學時擠在陳爸家庭院、現在已經高中畢業的洪玉桂,彈唱的不是時下流行歌,而是自己的創作曲。

「他們不唱口水歌啦!都自己組團,唱自己創作的歌,為了寫歌、聽歌,也會自己去翻英文字典,用功的咧!」陳秋蓉笑說。

另一邊坐著的,是已升上台東體育中學高三的洪光復。光復是「小董事」樂團的貝斯手,國中時代他和同校的陳誠打架認識,沒想到後來兩人都拜在陳爸門下學吉他,與曾朝晨、陳紹弘一起組了小董事四人樂團。

中華汽車原住民文教基金會還曾經贊助小董事樂團拍MV、做海報、開演唱會。主題曲就是洪光復自行作詞作曲的處女作〈星星〉,整首歌以簡單的歌詞,訴說思鄉的心情。體格健壯黝黑的洪光復說,小時候也愛去網咖打電動,但接觸音樂之後,寧願把時間拿來創作詞曲、彈吉他。

孩子人生有目標,陳爸努力終有成

對人生有目標、有企盼的孩子,不只洪光復。像鼓隊隊長古佳代與幹部洪瑋韓,也都從害羞的孩子,蛻變成可以隨時站上社區音樂會舞台、帶領幾十人鼓隊遊街的風雲人物。

把小董事視為偶像的阿文,剛升國二,自己也組了一個「化學式樂團」,據說贏得不少學妹愛慕。但是有過父喪傷痛的阿文,兩年前可還是媽媽蕙菁口中「三角六經」(閩南語,比喻叛逆不羈的形貌),像個未爆彈的偏差小孩。當初聽到陳爸很會帶孩子,姑且把孩子送來一試的蕙菁,沒想到兩年後,阿文懂事了,還會拿起吉他12676彈出自己的主張。

「太值得了,我一輩子當義工也還不了這份人情!」這兩年,蕙菁常自掏腰包煮東西給孩子吃。

但陳爸心底還有個焦慮,成立書屋後,必須應付許多行政瑣事,忙著寫計畫書募集資源,陪孩子的時間少了,更沒有時間去尋找那些更邊緣、眼看就要步入歧途的孩子。

「這是一場馬拉松,要等到這些孩子長大後結婚生子,用我們對待他們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的孩子,才算是闖過了第一關!」陳俊朗期盼,弱勢家庭的惡性循環,就從這一代終結吧!

加入遠見雜誌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