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台商撤逃中國 倒數90天

商業周刊

發布於 2018年12月13日10:08 • 馬自明、林洧楨、黃靖萱
台商撤逃中國  倒數90天

川普為貿易戰設定鬧鐘,90天後,中國外銷美國逾2000億美元商品,究竟是課10%、或課25%的稅?將見真章。這鬧鐘在各台商腦中滴答作響,他們上緊發條,為這多出來的90天,做最後的準備。

從來沒有一個時刻,台商們在飛去美國、中國和東南亞的飛機上,往來這麼頻繁。

搶在耶誕假期前,有的飛往美國,與客戶議價;有的到中國,跟政府協商關廠;有的跑到東南亞,詢問工業區土地價格。

也從來沒有一個時刻,柬埔寨與越南的邊境這麼熱絡。綿延80公里的亞洲公路一號,也是一條黃金大道,成群結隊的台商,與到這的陸商、美商,三方人馬爭廠房、搶土地。柬埔寨邊境工業區、越南平陽工業區,誕生史上最大的獵地派對,中美貿易戰開打後,平陽這一級戰區,工業地竟然一週漲三成!

很久了,台灣北中南工業區沒有這麼熱絡。高雄和發產業園區,「惠台自己來」的大型招商看板矗立,蘋果供應商、印刷電路板大廠台郡,已買下這看板後方約十個足球場大的土地,準備砸下新台幣百億元擴廠。

桃園市政府大門內右轉,工廠登記速速可辦。經發局局長朱松偉說,今年來桃園要求買土地的台商,比去年增加3成,是前年的1.5倍;而到桃園買地、買廠的,包括和碩集團、電源龍頭台達電等,今年各台商回台買廠、買土地,在全台共砸了超過新台幣百億元。

相較台灣、越南、柬埔寨的炙熱,中國昆山卻先迎來冬雪,許多廠商的產能利用率,已降至5成。中、台、越、柬,四地的台商,呈現「一冷三熱」的局面。

儘管台商條件各異,但他們想找出的解答,卻很一致:中美貿易戰進入延長賽,該怎麼辦?

中國這10萬台商、40萬台籍員工,他們的焦慮、徬徨、緊張,都因貿易戰而起。「全球任何一家公司,都會受到貿易戰影響,沒有能置身其外的,」台達電資深協理周志宏說。

貿易戰自今年3月宣戰,中美接連掀起三波關稅較勁;到12月1日,像部懸疑電影,故事沒走入終章,卻再掀高潮。

●3部曲,看關鍵90天前因後果

1.休兵》90天怎麼來的?

█2018/12/1
川習會上,川普決定延緩90天實施加增關稅

█2019/1/1
原訂將2018/9/24已實施的10%,提升至25%

█2019/3/1
90天觀察期間,決定是否增稅

主要商品:針對網通、路由器、自行車、工具機零組件、燃器烤爐、行李箱、旅行包、床墊等
規模:2,000億美元

2.矛盾》川習會後各說各話

█美方說法

•加徵關稅:
雙方將在90天內談判,否則原先10%關稅,仍會加徵至25%

•川習訪問:
未提及

•經濟調整:
雙方同意就強制技術轉移、智財保護、非關稅壁壘、網路入侵、竊取資訊等立即展開協商

•擴大對美採購:
中國同意立即向美國農民收購農產

•一中政策:
未提及

█中方說法

•加徵關稅:
雙方磋商取消所有加徵關稅

•川習訪問:
川習適時互訪
•經濟調整:
僅同意相互開放市場,中國致力化解美方在進一步開放過程中的疑慮

•擴大對美採購:
未提及購買品項及時間

•一中政策:
美國同意遵守一中政策

3.衝擊》若課25%,全球景氣惡化

█10%關稅

•影響對象:
淨利率低於10%的外銷企業

•短期影響:
1.部分企業獲利受衝擊
2.部分廠商移出中國,但移出速度緩慢
3.關鍵零組件出貨減少

•中長期影響:
各產品價格微幅上揚

•最終可能結果:
中美關係惡化;景氣顯著衰退

█25%關稅

•影響對象:
多數外銷企業

•短期影響:
1.大多數外銷企業獲利均受衝擊
2.中國出現關廠潮,各廠商分散製造
3.關鍵零組件無法出貨

•中長期影響:
1.生產分散導致經營成本大增
2.各國保護主義興起,貿易減緩
3.中國提升產品自製率

•最終可能結果:
貿易戰逐步結束,景氣小幅度衰退

資料來源:安永會計師事務所、永豐金證券 整理:馬自明

川習牛排宴、華為公主被捕
貿易戰休兵,郭董稱將打持久戰

這一天,美國總統川普在阿根廷首都,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貿易戰後首度見面。晚宴時,兩隊人馬切著烤沙朗牛排、喝馬爾貝克紅酒,你來我往,在餐桌上攻防。

最後,川普拍板,原訂2019年1月1日,將逾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課稅從10%加徵至25%的政策,延後至3月1日;川習會後的90天內,加徵課稅與否,再做評估。

舉世歡呼,以為貿易戰總算落幕,道瓊指數開盤大漲將近300點。

但沒有人料到,與川習會同一天,距離阿根廷首都1萬1000公里外,加拿大溫哥華機場,當地警方逮捕一位46歲的女性,她是華為財務長孟晚舟,她另一個身分,是華為創辦人任正非的女兒。

華為是中國第一大民營企業,營收是另一家中興通訊近6倍,手機市占率超越蘋果。孟晚舟遭捕後,美國政府要引渡她,中國外交部則要求放人,「否則必將造成嚴重後果。」

該事件爆發後,全球股市大地震,道瓊指數從12月4日至7日,4天崩跌1300多點,台股在6日也大跌超過200點,「華為概念股」全部倒地,光學鏡頭大廠大立光甚至跌停。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日前警告,貿易戰是一場打5到10年的「持久戰」,近來外界傳出,鴻海有意再次投資越南,有可能設立iPhone組裝廠;投資機構瑞銀則發布報告,悲觀的指出儘管多了90天的緩衝期,貿易戰只是「休戰」,而非「終戰」。

在越南平陽工業區,工廠加緊趕工,因貿易戰轉單,訂單比去年至少增加3成;但在中國昆山,工廠卻異常冷清,有的產量這個月來已掉5成。
在越南平陽工業區,工廠加緊趕工,因貿易戰轉單,訂單比去年至少增加3成;但在中國昆山,工廠卻異常冷清,有的產量這個月來已掉5成。

90天內,台商急判去留
美中恐歹戲拖棚,要告別中國製造?

中美貿易戰根本因素,是雙方存在300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這已讓美國如鯁在喉;當中國喊出「一帶一路」」、「製造2025」,毫不掩飾其稱霸世界的企圖時,更令美國難以忍受。

「貿易戰代表的是,未來川普繼續當總統,就會面臨不確定的經營風險,成本無法確定下來,」觀察台商20年的台商顧問董事長表示。

川普像顆不定時炸彈,沒人知道他將會如何做,今天給90天緩衝,明天可能變卦。瑞銀預估,90天後,貿易戰不會馬上課25%,但也不會就此宣告結束,「歹戲拖棚」的機率,高達50%。

善變的川普掀起的貿易戰,成為壓倒台商的最後一根稻草。中國環境丕變,10年來,工資翻倍;8年來,陸廠競爭激烈;4年來,限污令處處掣肘,三方夾擊下,不少台商只是勉力經營,但貿易戰再給沉重一擊,不得不提前因應。

面臨25%關稅,倒數的關鍵90天,台商要拔營中國,向「中國製造」說再見了嗎?

《商業周刊》兵分三路,一組到台商回流詢問度最高兩大城市桃園、高雄,一組前進科技業台商最大的聚落中國昆山,一組飛往中國以外最大台商聚落越南平陽,以及受惠越南台商飽和外溢的柬埔寨,訪問五地、超過30家台商,記錄他們面對關鍵90天,最真實的心聲,以及解析這群台商,貿易戰下的企業戰略。

中國退燒!台商對陸投資額,今年可能創新低

●台商去路?毛利率越低,越要分散生產

※產業鏈:上游

█產業特色:
.毛利率約25%以上
.轉嫁能力較強
█代表產業:大立光、台積電
█主要因應方式:維持現況不變,或就現有各工廠擴大生產

※產業鏈:中游

█產業特色:
.毛利率10%~25%間
.轉嫁能力較弱
█代表產業:友達、群創
█主要因應方式:易與下游客戶移動或異地備援,較有機會赴美設廠

※產業鏈:下游

█產業特色:
.毛利率5%~10%間
.轉嫁能力最低
█代表產業:鴻海、仁寶、廣達
█主要因應方式:易受品牌客戶影響調動,除移往中國內陸,並有意前往東南亞各國製造

整理:馬自明

戰略一》分散生產
「美國客戶說,沒能力搬的就換掉」

中國退燒!台商對陸投資額,今年可能創新低

貿易戰的變局,讓台商再次拿起皮箱,征戰全球。為什麼他們打算從中國離開,分散生產基地?第一,不可諱言,他們多數是因為美國客戶要求,才考慮遷出中國;第二,他們尋找在中國以外,工資更低、土地更便宜、有海港出口的國家。

越南與歐盟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將於明年生效,到時越南大多數貨物,可享關稅減免待遇,不僅避開貿易戰,連歐、美、日一般進口關稅,同步下降,甚至降到○%。加上越南的台商聚落完整,多重因素下,該國成為台商分散生產首選。

越南日漸飽和,鄰近的柬埔寨成為台商新目標。另外,台灣雖然土地貴、環評久,但因人力素質高、匯率穩定,桃園、高雄變成另一個選擇。至於墨西哥、印度等地,雖然供應鏈不完善,但有市場、有低廉勞力,也是近年熱議的投資熱點。

我們的第一站,來到桃園。距離桃園機場25分鐘車程外,藏著一家台灣的隱形冠軍,叫作信統電產。它是全亞洲產能最大的電磁閥廠商,桃園、高雄和越南三地均有設廠,你家裡的洗手台、灑水器用的馬達,都少不了它,客戶包括日立、Toto、奇異和惠而浦等。

12月6日,信統電產總經理陳義雄、經理顏聖倫剛結束拜訪美國客戶10天行程回國,他們跑遍整個美國東岸,北卡羅萊納、猶他、伊利諾等州,找上奇異、惠而浦等,問這群美國客戶:「貿易戰開打後,你們有什麼盤算?」

他們的飛機一降落,就急忙回公司,向董事長葉清泉報告。這群手握至少20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6000億元)的重量級美國客戶,面對貿易戰,比他們還擔心,並且告訴他們一項重要訊息:「我們要把現有供應鏈上的廠商,從中國遷出來。有能力的廠,到其他國家生產;沒能力搬的,就換掉,找另外一家。」

陳義雄認為,這是他們的大好機會。信統電產本來在廣東中山有座小工廠,但4年前因日商客戶佳能等撤出,他們跟著把廠收掉,將生產重心放在越南廠,以及台灣高雄、桃園兩個廠。

貿易戰開打,他們的越南廠、台灣廠訂單量至少增加2成。「廠商急著把零組件送到我們越南廠,說你幫我鎖四顆螺絲就好,給你4%到5%的加工費,」信統電產協理陳安慶表示,從越南廠運到美國,只課2%關稅,台灣也只要4%,「他們少賺4%、5%,總比被課25%好吧。」

在路竹科學園區,華邦電砸下超過3,000億元,要蓋12吋晶圓廠,今年10月才動工,投資規模超過該公司過去15年來的累計總額。

90天後,陸恐傷較重
童子賢:跨國分散聚落十年內崛起

「90天的效期很快會過去,後續看怎麼打,要是真的打起來,大家一致認為,中國內傷會比較重,」台灣最大緹花商標織造、越南仁美商標總經理郭順德指出:「有一些單子也不會再回中國去做,一定往東南亞,或者孟加拉等其他國家逃。」

美國客戶一聲令下,不只這群中小企業想要離開中國,連龍頭級的大廠,都在準備遷移。

「規模大不再是唯一勝算!」身為全球規模最大代工廠的領導人,郭台銘在12月4日的兩岸企業家峰會上,提出製造業供應鏈要更具彈性,並在各區域內重新建立。郭台銘不是高談闊論而已,他近期頻繁與集團高階主管密集開會,要在半年內,將供應鏈「精準移轉」:把鴻海旗下供應鏈分散到越南、墨西哥等地。

「過去大規模、集中的製造模式會逐漸改變,跨國分散的聚落會在未來十年崛起,」和碩董事長童子賢異口同聲指出。

《商業周刊》調查供應鏈發現,各大廠跨國調配產能,不是計畫,而是現在進行式。各組裝業者已要求部分零組件供應商,針對零組件運送到中國以外的地方,加計運輸、倉儲和關稅等成本,給出報價。

「和碩要求計算運到台灣的,仁寶算到越南的,緯創則是要到菲律賓蘇比克灣,」某供應商表示。

「這是整體電子供應鏈問題,不單單只是一家公司,或一個產業的問題,」被動元件大廠國巨主管指出,國巨亦在高雄砸下近8億元購地,準備再蓋新廠,目的是就近服務客戶,以及對抗貿易戰。

台灣.桃園 信統電產4年前退出中國,剩桃園、高雄和越南廠,這次貿易戰,客戶要供應鏈撤出中國,他們反而因接到轉單而受惠,董事長葉清泉(右1)說:「幸好我們撤得早!」

戰略二》跨國供應
「我的起跑點,總算跟陸廠一樣」

有的台商應客戶要求,整廠撤出中國,但也有台商結合中國和其他國家的資源,創造效益。

這群有本事橫跨兩國或多國的台商,不少都是營業額在4、50億元以上的中大型規模,雖沒辦法說搬就搬,但他們透過供應鏈的整合、管理,不但能規避美國高關稅,並能把成本降得更低。

喬暘是全球市占率前五大的喇叭及音箱組裝廠,營收約新台幣45億元,其中8成營收來自音箱組裝,客戶包括美國電視品牌Vizio、日本松下等。

「貿易戰這次課關稅,迫使所有廠商往中國以外移動,對我們台商反而是有好處的,」喬暘執行長呂偉綸指出,他們在中國已有深圳、蘇州兩個廠,並也將在越南設廠投產。

台商對抗「紅色供應鏈」,最痛苦的兩件事:第一,中國政府給本土科技業約20%至30%各項補貼,台商與客戶報價這點,就先輸了;第二,中國科技業以台商的兩到三倍薪水搶人才,台商拚不過。

美國課以中國出口商品重稅後,陸廠在報價上不見得有優勢,論彈性生產,也不是台商的對手。

一套音箱至少有4、500個零組件,且每套音箱大小、外型、單價都不一樣,一個月頂多幾萬顆,跟手機、筆電喇叭每月動輒百萬顆,規模不能相比,少量多樣,考驗企業的管理能耐。

但越南比起中國,電子零組件供應商稀缺,呂偉綸指出,兩地須分工,將中國電子零件運到越南,組裝生產。不過,越南胡志明市、中國深圳,兩地供應鏈相隔1500公里遠,零組件運送、搭配人力運用等,又有數萬種變化,陸廠沒有這份磨耐心的功夫。

而且,兩地供應鏈整合,牽涉精密的計算。美國海關不只看「出口地」,也就是,如果產品從越南港口運到美國,但產品零件都是中國製,照樣要課稅;他們看的是「附加價值率」,中國製的零件,必須低於65%。

呂偉綸指出,他們兩地生產基地調整、合作後,中國製零件約占六成以下,足以避開關稅;而且,其成本可再往下降1成,比大部分陸廠的同款產品,價格還要便宜。

中國經營困難,連陸廠都脫離這頂保護傘,到其他國家設廠,首次與台商平起平坐。「我總算跟陸廠站在同一個起跑點,」呂偉綸說。

一進入高雄的和發工業區,就看到「惠台自己來,和發作夥來」看板,他們的目標對象,就是想回流的台商。

戰略三》就地升級
「要動必須有展望,就怕萬一動錯」

除整廠遷出,或跨國供應鏈整合的台商外,有的台商乾脆選擇不遷廠,甚至持續擴產。這類台商不是規模大、毛利率高,就是態度謹慎,把錢都花在刀口上,與其遷廠,不如把錢花在研發新產品,或投入自動化。

我們到昆山,拜訪一家生產關鍵零組件、產能做到全球最大的企業。該公司總經理指著昆山廠房後方,已經蓋好一座新廠,他說,公司去年才剛蓋好一棟一萬多平方米的工廠,這是為了未來十年的發展所需。

由於去年生意不錯,這位總經理今年上半年,跑遍了蘇北、安徽,想要再擴廠,結果貿易戰突然開打,他們嚇得完全不敢再買土地、買廠房,甚至連往東南亞跑都不敢。

「我們還在觀望,動都要錢,看這情勢,明年第一、二季,還是現金為王,」該位總經理指出,「就算要動,也必須有很清楚的picture(展望),就怕萬一動錯了⋯⋯。」

分散生產一定會增加成本。考量運輸、電力、罷工等,每一項都躲在遷廠的評估報表背後,怕貿然移動,反而虧大。

而且,中國設廠容易、關廠難。曾在中國關過廠的信統電產經理顏聖倫指出,地方政府會從「開廠第一天的稅,查到最後一天」,他們60人的小工廠,花了1年才關掉,其他供應鏈的廠商,更花了4年都關不掉。

不遷移,不是不改變,資誠創新整合公司董事長劉鏡清表示,如果不遷移生產基地,就要選擇工廠自動化,提升生產效率,「省10%人力成本,就是減少10%的壓力」。我們拜訪的每一家廠商,提到貿易戰,他們最常見的口頭禪就是「自動化」。

我們訪談了一輪台商,受貿易戰衝擊最深的,是科技公司。科技業受國際的「資訊科技協定」(ITA)保護,過去以為不交關稅是天經地義,近期才普遍嚇醒。

「有些科技公司從開張第一天起,這輩子沒有遇過關稅,貿易戰開打,把公司內部管理階層和系統都打亂了,」安永稅務服務部會計師林宜賢表示。

但紡織等傳統產業,長年都在跟關稅搏鬥、逐關稅而居,工廠遷移是家常便飯,貿易戰下反而展現驚人彈性,比陸企更早做出準備。

拋開集中化、規模化思維,用更分散、更彈性,因應無所不在的變局。這是一堂貿易戰的課,也是科技業向傳產業學習的課。

「所有個人和公司,都得面對一個事實:未來是超級不確定的時代,用以前的邏輯去思考以後的事,肯定會出問題,」一位台商顧問業董事長說,川普和貿易戰下,不論台商或個人,都要重新思考定位,找出新的破口,「這是大家最大的挑戰,要改變腦子。」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