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旅遊

台北當代《烏鬼》展,揭出魑魅魍魎下的原始恐懼

城市美學新態度

更新於 2019年02月27日02:08 • 發布於 2019年02月27日02:08
06-moca-2019-stories-we-tell-to-scare-ourselves-with

2019年台北當代開春第一展《烏鬼》,要人在一年之初就直視恐懼本身。

台灣有許多以「烏鬼」為名的地方,如台南的「烏鬼井」、「烏鬼渡」、高雄的「烏鬼埔」、屏東小琉球的「烏鬼洞」等。這個如鬼魅般的名詞,最一開始可追溯至3-400年間前西班牙人、荷蘭人等歐洲直門者從東南亞帶來台灣當奴隸和傭兵的「黑奴」,而這些地名,據傳是當年囚禁、埋葬這些異國人的所在。

台北當代2019展烏鬼
台北當代2019展烏鬼

安妮沙末(Anne Samat)〈公主7(披著黃絲巾的第7位公主)〉

「烏鬼」這個鬼魅的名詞在民間流傳,16、17世紀被用以指稱東南亞移工,最後成為對外來者、蠻夷等非我族類的代名詞。在人們對於魑魅魍魎的各種立場與形象變化中,反應出東南亞近代史殖民文化侵略,以及在國家制度動盪下,人們對無法預知的未來的不安與調節。

台北當代2019展烏鬼
台北當代2019展烏鬼

莎琳娜.穆罕默德(Zarina Muhammad)〈奇特棲息地的護身符〉

新加坡策展人黃漢沖及台北當代藝術館協同策展人黃香凝跨國合作,以這樣詭譎奇幻的展覽主題切入,順著時間軸推進,以橫跨10個國家的22位藝術家的視角,重新自我探詢這充滿焦慮不安的歷史闇影,深入種族、異教徒、政治、殖民、歷史等相關議題,拼湊出東南亞各國面對的課題與藝術現況,重新理解我們所不知道的東南亞面貌。

台北當代2019展烏鬼
台北當代2019展烏鬼

恩佐‧卡馬喬(Enzo Camacho)、連潔〈相戀〉

例如顏忠賢的〈三寶殿〉,延續小說《三寶西洋鑑》對鄭和題材的喜愛,追溯童年與母親到三寶殿拜拜感受到的荒謬不安,在幽暗展間裡布置了未完全燒毀的王船與水鬼,讓人感受到一種前歷史既可怕又可愛的體驗。

台北當代2019展烏鬼
台北當代2019展烏鬼

顏忠賢〈三寶殿〉

賈凱‧斯里布特(Jakkai Siriburt)〈更衣室〉這件互動式作品,探討泰國南部分離運動,作為少數族群的穆斯林,與佛教徒之間的衝突。在小帽與夾克的童趣刺繡之中,呈現暴力現實與和平政府理想的反差。其另一件作品〈78〉,則是講述2004年78名抗爭的泰國穆斯林青年,被警方圍捕後,因以層疊方式運送到軍營而窒息死亡的故事。

台北當代2019展烏鬼
台北當代2019展烏鬼

賈凱‧斯里布特〈更衣室〉

有澳洲及馬拉西亞血統的阿卜杜拉(Abdul Abdullah),作品〈相互保證〉探討在白人至上的澳洲,對穆斯林的刻版偏見。他呈現馬來西亞穆斯林的婚禮現場,讓新人戴上面罩,並打上不祥氣息的燈光,以與澳洲人對穆斯林是讓人恐懼、恐怖主義的聯想相合。

台北當代2019展烏鬼
台北當代2019展烏鬼

阿卜杜拉〈相互保證〉

王鼎曄的〈三留〉,延伸自家族史脈絡,將奶奶人生中的從中國橫渡台灣的這一部分遷徙過程當作題材,讓黑水溝的鬼怪傳奇與歷史記憶揉合在一塊。他以單詞為旁白,讓觀者依據自身的經驗建構成完整敘事,拼湊出自身意識形態映照出的鬼魂。

台北當代2019展烏鬼
台北當代2019展烏鬼

王鼎曄〈三留〉

作為當代館今年度規模最大、聚焦於東南亞的當代藝術展覽,《烏鬼》很適合對東南亞文化歷史仍稍感陌生的人們,揭開魑魅魍魎所代表的對不熟悉、未知事物的原始恐懼,進一步思考恐懼與偏見等概念之間的關係,讓光有透進來的契機。

台北當代2019展烏鬼
台北當代2019展烏鬼

柬埔寨藝術家烏茲.里諾的〈透瑪達〉,名稱代表自然平凡事物。9大幅肖像照皆為臉上塗滿顏料的LGBT族群工作坊成員。

圖片資料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

編輯/rippling

臺北市立美術館 2019年度展覽預告

想追蹤更多設計、藝術與生活類報導嗎?點選瘋設計LINE生活圈加入好友,帶你欣賞更多精彩創意!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