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2日,愛爾蘭成為全球第一個全民投票通過婚姻平權的國家,也是全球第20個同性婚姻合法的國家,但能夠走到這一步,背後藏了多少生離死別,誰也數不清。
歷史上,許多名人因性傾向受到不公的對待。生在英國維多利亞時代(Victorian era)的愛爾蘭文豪王爾德(Oscar Wilde),1895年因為同性戀行為被判服役2年,獲釋後流亡到法國巴黎;電腦之父圖靈(Alan Turing)因同性戀性傾向,受到當時英國政府迫害,1952 年不得不接受化學閹割,注射大量雌性激素,2年後因食用氰化物溶液浸泡過的蘋果自殺身亡。
約翰波恩(John Boyne)的《慍怒》(The Heart’s Invisible Furies)一書中,主角西羅爾出生在愛爾蘭同性戀飽受殘忍欺壓的1940年代,他一生只盼望追求平凡簡單的幸福,卻因為喜歡同性而注定一生路途崎嶇。
我對你的愛,不合法
愛爾蘭法律禁止同性戀最早可回溯至維多利亞時代,1861年的《侵害人身罪法案》(Offences Against the Person Act)規範「雞姦(buggery)」需處以勞役刑(penal servitude)。
《慍怒》的主角西羅爾很幸運沒在監獄坐過牢,但內心被愛的渴望無法獲得滿足,生理需求也只能深夜偷偷摸摸在公廁解決。夜晚的歡愉見不得光,更只能留在陰暗的一隅。看著自己深愛的摯友在外狂歡、與女人調情,只能壓抑內心吃醋的心情,還得笑臉參加摯友與女友「們」海外旅行前舉辦的餞別派對。
努力隱藏性傾向的西羅爾「誤打誤撞」與摯友的妹妹展開注定沒有結果的戀情。即使1970年代的風氣稍微開放,同性戀的存在依然是不可說的公開秘密。西羅爾便抱著不敢坦承自己喜歡男性的愧疚心情,與「女友」舉行婚禮,遂也造就了不可挽回的悲劇。
不過,當時的愛爾蘭卻有一位呼籲同性戀除罪化的英雄人物,那就是75歲的現任愛爾蘭參議員諾利斯(David Norris),他當時只是都柏林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 Dublin)的英語文學講師,同時也是推動同志人權大進步的倡導者。
諾利斯創立同性戀法律改革運動(Campaign for Homosexual Law Reform),希望可以讓同性戀除罪化。
諾利斯1977年選擇採取法律程序,認為禁止同性戀的法律違反了愛爾蘭憲法對隱私的保障,不過事與願違的是,這起訴訟在高等法院敗訴,即使上訴到最高法院也改變不了判決結果。
恐同與愛滋病的1980年代
1982年9月10日,一名男同志福林(Declan Flynn)在都柏林錦繡公園(Fairview Park)遭人毆打身亡,攻擊他的5個人卻獲判緩刑,引起社會一片譁然。福林之死被認為是1983年舉辦愛爾蘭首屆同志驕傲遊行(Dublin Pride Parade)的主因,那次活動呼籲社會關注對LGBT人士的暴力行為。
時間往前推,美國疾病管制局1981年6月發表了第一篇有關愛滋病(AIDS)的報告,談及5位年輕同性戀男性得了罕見的肺囊蟲肺炎。由於發病者是同性戀,加上媒體的錯誤報導,讓大眾以為愛滋病是透過同性戀間的行為所傳播,這樣的汙名直至現在也還未完全消除。
社會恐同和愛滋病病例突增的情況下,同性戀受到的對待愈來愈不友善。《慍怒》書中的異性戀愛滋病患者同樣憎恨同性戀,認為這種疾病和病毒都是同性戀帶來,他們羞愧、憤怒、抗拒。比起患病本身,他們更厭惡被認為是因為同性戀才得病。
《紐時》當時以「同性戀疾病」稱呼愛滋病。(圖片取自《紐時》網站)
同性愛,不受礙?
1988年,那時的諾利斯已經是參議員,不受挫的他向歐洲人權法院(European Court of Human Rights)提出訴訟,法院最後判諾利斯勝訴。
1993年6月24日,愛爾蘭迎接歷史上奠定新里程碑的一刻──官方正式除罪化同性戀。由於國內天主教為主的宗教信仰,愛爾蘭同性戀除罪化比英國的1967年、挪威的1972年或西班牙的1978年等都來得晚。
儘管法律確實將同性戀除罪化,社會大眾態度要真正扭轉卻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故事中的西羅爾1994年回到愛爾蘭,被一名同為同性戀的男議員邀約吃飯。感受到旁人厭惡眼光的西羅爾靜靜坐在餐廳角落:「一點也沒變,我想著,完全一點也沒變,愛爾蘭不會改變」。
又過了17年,愛爾蘭國會2010年通過《民事伴侶法》(Civil Partnership Act),給予LGBT伴侶更多與異性結婚配偶相同的權利。
同志驕傲遊行在許多國家都可以看見。(湯森路透)
你愛他、她愛妳
愛爾蘭2015年5月22日迎來歷史性的一刻,公投結果以62%的支持率通過同性婚姻合法化。法案在2015年10月29日獲簽署成為法律。
推動婚姻平權的鬥士、愛爾蘭參議員諾利斯說:
對我來說有點遲了。我花了這麼多時間把船推下水,但是自己卻沒有跳上船。如今船已經離港在海上運行,不過看著心情也好。
《慍怒》的主角西羅爾在成長過程中,因自己性向所感到的焦慮無法對任何人述說。他為人善良卻也懦弱,但這樣的懦弱卻是那時代的同性戀者所共有的。如作者約翰波恩在後記說的:「那個世界──愛爾蘭讓他沒有機會誠實面對自己」。
想要愛人與渴望被愛無關乎性向,那可以說是人類內心深處最純真的一份情感。誰不想要被自己在乎的人喜愛呢?誰希望自己因為性向遭家庭唾棄呢?
西羅爾曾經找到自己一生的摯愛,可是命運卻捉弄他,讓他一個人又形單影隻過了近30年。作者在故事最後一節以<嶄新的愛爾蘭>作為小標,似乎是在告訴讀者,任何事都有可能改變。即使是天主教為主的愛爾蘭,即使慢了其他國家一步,最後每個人都能手牽手和自己珍愛的另一伴沐浴在陽光下,獲得大家的祝福。
(凱特文化提供)
延伸閱讀:乘載希望卻倏忽即逝 《飛機雲》刻劃世代共感的「非幸運」
留言 3
阿ㄅ
平權加油。
2019年09月20日04:03
Niko Wang
很有深度的介紹
2019年09月20日02:01
人人平權!恭喜你們!
2019年09月20日02:00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