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別避諱和孩子談錢 及早建立正確理財觀

Smart智富月刊

更新於 2018年10月21日15:49 • 發布於 2018年10月21日14:49 • 艾蜜莉(張紫凌)


談到「投資理財」時,絕大多數人都會同意,在人生中,投資理財是非常重要的議題。然而知道是一回事,並不代表真的就會付諸行動。

事實上,許多人真的體悟到投資理財的重要性,想要付諸行動學習或是執行時,往往為時已晚,結果也令人遺憾。幾年前,我認識的一個讀者就是如此。

美惠(化名)是個罹患重病、獨自扶養小孩的單親媽媽,當我認識她時,醫師已評估美惠最多只剩下1年壽命,若病情加速惡化,甚至可能只剩下半年的餘命。

但就是在這樣生命走到最後關頭、身體承受極大病痛的狀況之下,美惠居然來找我學習投資理財。老實說,我一開始感到非常困惑,

畢竟對美惠現階段的人生來說,學習投資理財根本不應該是值得花費時間投入的事情。

別讓時間白白流逝,理財教育不能等
抱著困惑,我進一步了解美惠為何會在這種狀況下想要學習投資理財。

「因為我在想,我的孩子該怎麼辦?」美惠如此回答。原來她的孩子現在才5、6歲,她擔心一旦她過世,小孩沒有媽媽的照顧,未來的路該怎麼走?

因此,既然她的病情已經沒有好轉的希望,美惠決定不再費心治療,而是寄望於手頭上僅存的一筆錢,希望我可以幫助她運用這筆錢理財、投資,把資金滾大,多留一點錢給她的小孩,或是能持續支應小孩未來的開支。

當我聽完美惠的故事,心中浮現的想法是:「大概怎麼樣都做不到吧。」儘管我一直以來都希望可以貢獻我在投資理財上的所學來幫助別人,但在這個案例中,我能夠幫上的忙真的不多。首先,小孩還這麼小,無法自立,一旦美惠過世,小孩由親戚接手照顧,這筆錢會如何被運用都不可知;再者,當你只剩下1年的時間,才想到要面對投資理財的問題時,我認為基本上已經是無解了,畢竟學習理財需要時間,投資等待獲利也需要時間,而美惠最缺乏的正是「時間」。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像美惠一樣,走到生命盡頭才開始重視投資理財的重要性,但等到財務窘迫的最後關頭才求救的人也不在少數,遇到這樣的人時,我心中都不免會想:「如果能夠早點開始的話,能有多好。」

在台灣,有許多人根本不具備正確的理財知識,更別說知道「理財要趁早」這個道理了。我認為這跟我們生活環境中缺乏「理財教育」有關。

多數台灣人從小到大都沒有接受過理財教育,不僅家裡不談,在學校裡,無論是國小、國中、高中,甚至是大學也都不會教理財相關知識,總有種談錢很庸俗、很短視近利的氛圍。但其實不應該是這樣,錢並不庸俗,因為錢是幫助你完成人生理想的工具。

只追求安穩工作,小心正踏入最大風險
以我自己為例,我家裡的狀況也是如此。爸爸從不跟我談家裡的財務狀況,也不討論理財方式,對他來說,這些都是「大人的事」,小孩不需要了解,他對我的要求跟期許,就是好好讀書、找到一份工作能夠領薪水就好了,而且最好是公家機關或者是傳統的大企業,然後結婚生子,安安穩穩地過日子就好。他並不鼓勵我要學習投資,當然也不會鼓勵我自行創業,因為他認為這些都是風險大又不切實際的行為。

但現在回過頭來看,你會發現這樣的觀念才是風險最大的──當你以為找個安穩工作就能避開風險時,其實你正踩在最大的風險上!因為當大家目標一致,只是追求相同安穩的事情時,競爭反而變得極為激烈,此時安穩已不再安穩,低風險已經轉變成高風險。

果然,當我開始踏入社會工作時,我與爸爸之間的價值觀衝突就開始浮現了,因為我踏入的社會,跟他當初告訴我的世界已經完全不一樣了。台灣經濟已過了起飛階段,景氣不再像從前一樣繁榮,工作機會、經濟條件、薪資成長都不如過去那樣充滿希望(詳見圖1),公家機關、國營企業也不再是沒人要的工作,而是由鐵飯碗變成錄取率極低的金飯碗。

對我這樣一個學歷平凡的新鮮人而言,此時公職的競爭已經遠超過大學考試,雖然曾數度嘗試,但在激烈的競爭之下,我無緣考上公職,只能在民間企業從事一般行政工作,起薪也只有2萬多元,不僅薪資低,工時還很長,甚至歷經幾次裁員。

當我意識到他所經歷的世界跟我所體認到的現實世界不一樣時,我就知道這件事情需要立刻改變,因為我不可能靠著死守發展有限的一般行政工作就能安穩度過未來的人生,也不可能享有不被經濟壓力追著跑的財務自由。

3大理財觀念啟蒙,破解迷思、扭轉未來
我知道,若想要避免陷入貧窮,理財與投資正是唯一能扭轉我未來的關鍵。於是我開始積極學習,踏上投資理財之路。

羅勃特.T.清崎(Robert T. Kiyosaki)所著的《富爸爸,窮爸爸》(Rich Dad, Poor Dad),就是開始奠定我財務智商(Financial I.Q.,簡稱財商)基礎觀念的重要啟蒙書,對當時的我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

對我來說,《富爸爸,窮爸爸》有3個很重要的理財觀念:

1.高收入的人不代表是富有的人,能夠存得了錢的人才是。
2.要盡量透過資產為自己創造現金流。
3.當被動收入能夠高於支出時,才是財務自由。

很多人都認為,若是能夠賺很多錢,想必就是有錢人,但其實這樣的概念不見得正確。當一個人能夠賺很多錢,或者是從事高收入的職業(如醫生、律師、會計師等專業人士),收入的確會優於平均水準,但事實上「賺很多錢的人」和「有錢人」並不是等號,因為賺的錢並不是你的錢,能夠留下來的錢才是你的錢,也才叫做富有,若是花掉的錢比留下來的錢多,高收入的人甚至可能比你想像的更貧窮。

若要避免陷入貧窮,應該要讓收入減去支出後,還能夠有剩餘,而剩餘的資金更要用來買入「資產」,為自己創造現金流。清崎所謂的「資產」,跟一般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定義並不相同,他認為能夠持續帶來收入的才是資產,若是買進後卻使得資金一直流出,那麼就是「負債」(詳見表1)。

舉例來說,許多人認為買房子就是買進資產,因此視買房為人生一大目標。但事實上並非如此,若你買了房子,只是單純自己居住,除了每年繳稅之外,還要繳很重、甚至可能超出你所能負荷的房貸,無法為你帶入現金流,只是使資金持續流出,那這間房子對你非但不是資產,對個人來說反而是很嚴重的負債;反之,若買進的房子可以出租,讓房客持續幫你付房貸,甚至帶來正現金流,那這樣的房子就是資產。

而當你持有夠多的資產(如股票、債券、房地產等),能為你創造出大於支出的現金流、被動收入後,就代表你達到財務自由,如此一來,就算不再工作、沒有薪資收入也能維持生活。

想邁向財務自由,趁早認知最重要
對於「投資理財」,我認為很重要的一件事就在於「認知」。所謂「理財要趁早」,並不是要你馬上就買股票、買房子,而是要趁早認知到理財的重要性──趁早認知理財需要學習、趁早認知複利要發揮效果需要時間,接著開始理性地、有系統地去學習,然後做好規畫,並紀律地持續執行,才能逐步邁向財務自由。

若問我為什麼要追求財務自由?我認為最重要的理由是可以讓我的「選擇性變多」,可以成就人生更多目標。當你逐漸邁向財務自由,就代表你在人生中各方面擁有的選擇性愈來愈多。

例如,你可以選擇要吃高級牛排館,也可以選擇要吃路邊攤,而不是迫於經濟壓力只能吃路邊攤;你也可以不再只為了錢工作,更可以為了志願、興趣工作,甚至達成你的夢想,如環遊世界、進行慈善事業等,財務自由,可以帶你邁向更自由的人生。(本文摘自《艾蜜莉教你——沒有富爸爸小資也能富起來》的第1章)

●小檔案_艾蜜莉(張紫凌)

1982年生,大學畢業後積極自學投資理財方法,2008年開始投入股市,用自創估價法,鎖定股價被低估、年年配發股息的穩健公司買進,將180萬元本金滾成600多萬元資產,著有《小資女艾蜜莉──我的資產翻倍存股筆記》、《艾蜜莉教你自動化存股──小資也能年賺15%》。

【Facebook】
艾蜜莉—自由之路
【個人網站】
艾蜜莉—自由之路

博客來購買連結
延伸閱讀

「有卡片就能買玩具嗎?」他驚覺理財教育不能等,決心這樣教小孩⋯⋯7歲創業、13歲當上CEO、產品登上亞馬遜熱銷榜!父母:孩子充滿好奇,盡力幫助他探索各種可能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