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兩岸戰事若起 《外交政策》評論文章 : 台灣軍力是顆空包彈

新頭殼

更新於 2020年02月20日16:24 • 發布於 2020年02月20日10:56 • 新頭殼newtalk |楊列其 綜合報導
陸軍砲兵第43指揮部砲一營第六砲兵班。   圖:張良一/攝
陸軍砲兵第43指揮部砲一營第六砲兵班。   圖:張良一/攝

新頭殼newtalk

《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 最近刊載了一篇來自自由撰稿記者Paul Huang, 黃柏彰的報導,標題為「台灣的軍力是顆空包彈」(Taiwan’s Military Is a Hollow Shell),此篇報導一出,再掀起連帶幾日臉書、PTT等社群媒體關於「徵兵VS募兵」、「願意上戰場的人有多少?」的軍事話題論戰。

作者認為,著眼於中國文攻武嚇侵略台灣的事實,台灣迫切需要堅強的國防實力以嚇阻中國入侵,然而當前台灣不管是在軍事部隊的編制、軍隊實戰的訓練質量、後備軍人的管理等現狀都無法令人信任,作者表示,這些問題積累已久,多年以來也不是沒有人指出問題,並抨擊台灣的政府主事者和當權者「顯然沒有意願去正視這些問題。」

文章說,最近一屆總統選舉中,高雄市長韓國瑜也表示不支持返回以前的徵兵制,只是拋出了所謂「徵兵募兵並重」的說法;競選立委的吳怡農則是力挺4個月的役期,更以美軍13周可以完成新訓、29天可以完成專長訓為例,認為4個月的役期相當足夠。

作者引用統計數據指出,國防部在紙面上的兵力總員額為21萬5000人,然而這其中只有18萬8000人是軍職,其餘為文職及聘雇員。以2018年為例,軍職部分只有15萬3000人,也就是81%的編現比;同時作者匿名採訪之台灣陸軍現役林姓中校也表示,當今陸軍所謂的「實戰部隊」,編現比只有六到八成之間,「表示我們一開戰就會有三分之一的戰車沒人操作。」

作者表示,台灣國軍近年從徵兵制轉為募兵制,人力短缺是可預見的必然後果。儘管拍板實行募兵制後經歷了一輪政黨輪替,政府仍沒有採取任何解決當前問題的實際政策或改革意願。

報導中指出,2017年之前台灣徵兵制是男性服一年兵役,相較於韓國、以色列等國都算短;接受採訪的台灣軍官也表示,一年的時間其實對於訓練出一個「普通的士兵」來說已經足夠,對比現在的四個月役期(甚至更短),一名新兵新訓結束後下部隊僅有短短三個月的訓練時間,林中校說,「根本就是像夏令營。」

此外,作者也提及國軍人力荒的其他原因,像是目前的志願役通常不會選調裝甲、機械步兵、砲兵等前線作戰單位,不過這些實戰部隊卻是台灣能抵抗的最後一道防線;一名曾在立法院擔任多年國防相關事務的助理說,國軍的演習兵推仍假設開戰時我方至少保有9成的戰力,「明顯不符合實戰部隊現編比低落的現實。」

報導中引述了前陸軍中校黃竣民的批評,台灣國軍號稱有高達兩百萬人的後備軍人可以動員,但現有後備體系不會區分一個後備軍人是曾當了五年特戰部隊傘兵的菁英,或是只服了四個月兵役的菜鳥,若逢戰時,後備步兵旅可能會看到「被臨時動員的後備軍官組織一堆幾乎是隨機湊成的社會人士去打仗。」

國防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員李俊毅於報導中表示:「我們大多數人都很清楚,台灣現有的後備體系無法在戰時對台灣的戰力形成什麼貢獻,也沒有人敢說受四個月訓練的兵會有什麼戰力可言。現有後備體系還有四個月兵役制度的存在,是因為政治因素而非實際國防的需求,台灣政客不敢支持把役期延長或是增加教召訓練的強度,因為擔心改革可能會遭受民意反彈。」

文末,作者直指問題的另一個癥結點就是許多支持台灣的人只想聽、只愛聽「正面報導」的論調,例如台灣可以如何輕鬆擊敗中國的軍事入侵,作者說,這種心態的形成原因可以歸於對中共宣傳的反制動機,然而隨著中國解放軍高速的現代化和軍力增強,台灣政府「必須先承認問題的存在,才有可能解決問題本身。」

延伸閱讀:

未拿到檢驗報告包機恐泡湯?!魔術師陳日昇喊:我真的不想再等了…

武漢肺炎》「台灣自造」瑞德西韋有望!國衛院完成毫克級合成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