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先把母親的位置坐穩,孩子才更有安全感

未來Family

發布於 2018年08月20日06:34 • 野人文化

一個看我公眾號的朋友,曾經給我寫了很長的一封信,說自己的孩子16個月大,大人根本管不住。就拿吃飯來說,吃飯前要三請四請,吃飯時要指揮媽媽拿各種玩具哄,媽媽執行稍微不到位,孩子立馬大哭。有時即使把玩具拿過來,孩子也不領情,直接爬下餐椅,媽媽只能追在後面連哄帶騙,直到最終拿出撒手鐧:「待會兒等爸爸回來,我告訴你爸爸!」

我的好朋友產假結束後就回公司上班了。每天上班前,孩子哭,她也哭。大半年過去了,孩子還是每天哭,更讓她頭疼的是,她感覺自己越來越不知道怎麼給孩子立規矩了。讓孩子吃零食,允許孩子看電視,孩子要什麼就買什麼︙︙這些以前她堅決不同意的事情,現在卻常常妥協。她說她看不得孩子哭,每次孩子一哭,她就感到深深的內疚,覺得自己不該去上班。

還有一次,我的一個朋友來紐約玩。一起在餐廳吃飯時,她4歲的兒子拿著一輛玩具汽車在餐桌上玩,玩得興奮時開始大叫。朋友也意識到了不妥,輕輕地和兒子說「別玩了,吃飯了」,孩子根本沒聽,繼續玩。朋友跟我抱怨:「男孩就是難帶,不過我和兒子關係挺好的,就像朋友一樣。我覺得有時對孩子不用太嚴格,現在不都追求愛與自由嘛。」

不知道大家對這三個故事是否熟悉,當我敲下這些文字時,我依稀看到自己當年的影子:一個不會建立原則、孤立無援的媽媽,一個充滿內疚、想要補償的媽媽,一個想和孩子做朋友的討好型媽媽。

我喜歡自我覺察,也喜歡觀察他人。當媽媽後,我從小D6個月開始就一直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已經那麼努力了,孩子還是不聽話、不開心、不滿意?」甚至我現在開始有系統地學習兒童早期發展課程時,還會拿這個問題和我的同學(都是專業的老師)與教授們討論。討論越多,我越發現,大部分心力交瘁的媽媽,其實都是因為自己沒有先把母親的位置坐穩。

 

無助的母親傳遞給孩子的是失控感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父母那份溫柔且堅定的態度,適當的規則可以讓孩子更有安全感。孩子在探索和瞭解事物的規則與界限時,就好比一個新手司機在開賽車,雖然看上去開得很猛,其實他的內心是恐慌的。這時,如果有個老司機坐在副駕駛座上,適當地給一些提醒,新手司機即使嘴上不承認,內心還是感激的,因為這給了他一份安全感和篤定。

母親其實就相當於副駕駛座上老司機的角色,當母親說出「我待會兒告訴你爸爸」時,她已經把自己作為母親的責任推卸掉了,這就相當於老司機對高速行駛的新手司機說「我也不知道怎麼辦」。這時孩子是恐慌的,沒有安全感。這也是為什麼情緒失控的母親常常會讓孩子變本加厲地哭鬧,因為孩子感到害怕了,「家裡竟然沒一個管事的人」,媽媽把這樣的失控感傳遞給了孩子。談到管教,很多父母的態度是不堅定的,或者說其實他們比孩子更害怕孩子哭泣,儘管他們提高了音量,卻還是無法掩飾內心的恐慌和脆弱。

事實上,孩子真正需要的,恰恰是父母那份溫柔和堅定的態度,是「我是你媽媽,這種行為我不允許」的態度。也許當下孩子會抗議,但在內心深處他是充滿感激的,因為媽媽的做法讓他知道界限在哪裡,適當的規則可以讓孩子更有安全感。

 

內疚的母親容易對孩子進行過度補償

別讓內疚蠶食了父母對孩子應有的底線,犧牲應有的原則。

有一種親子關係,看上去是愛,實則卻是傷害,那就是父母帶著愧疚的心態育兒。愧疚情緒下很容易產生過度補償的心理,這樣的父母總是希望孩子和自己在一起時是開心的。這樣不切實際的期望,常常一點一點蠶食了父母對孩子應有的底線。

孩子不需要完美,恰恰相反,孩子需要學會接納人生的不完美。媽媽需要去工作,孩子需要遵守規則,這些不完美也許會讓孩子不開心,但這就是生活的現實。我們需要搞清楚的是,不完美並不等於不正常。當我們因為工作減少了陪伴孩子的時間而心生愧疚,從而對孩子進行過度補償而犧牲原則時,我們不僅僅是在看輕自己,也會讓孩子產生困惑,不知道行為界限在哪裡。

如果媽媽能夠平靜且理直氣壯地告訴孩子:「媽媽愛寶寶,但媽媽需要去工作,因為媽媽除了照顧你,還有其他的事情要做,不過媽媽一定會回來的。」這傳達的是一份更大的愛,這份堅定才能讓孩子感覺安穩,因為每個孩子都需要一個有擔當、負責任的媽媽。

 

討好孩子的母親讓管教形同虛設

對孩子進行適當的管教,是為人父母的責任。

我非常認同「愛與自由」的教育理念,但我發現很多家長對這個詞的認識過於片面。常常有一些父母把「我和孩子做朋友」當成不管教孩子的托辭,更有家長因為太想和孩子做朋友而過度討好孩子。記得我第一次因為是否要管教小D而猶豫時,她的認知老師對我說:「孩子接下來的人生中會有很多朋友,但未來的人生中永遠不會再有一個母親。對孩子進行適當的管教,這是父母的責任。」

不過需要提醒的是,適當的管教並不意味著拳打腳踢,而是意味著我們要想清楚:作為父母,我們希望孩子成為怎樣的人?哪些事情我們需要從小就管教?在管教的過程中,孩子難免會出現反抗,但如果現在不管教,今後社會一定會加倍管教他。

兩週前,我曾把這些心得和一個教授進行了分享。教授說:「現代社會的資訊太多了,很多父母急於學習如何做孩子的朋友、閨蜜、好玩伴甚至保姆,唯獨忘記了一個根本,就是先把父母的位置坐穩。全然地愛孩子,經常地引導孩子,適當地管教孩子,這樣的父母才能幫孩子建立起扎實的根基,給予孩子一雙自由的翅膀。」

 

【大J 特別提醒】

這3年我和小D的相處,教會我最深刻的事就是,「愛」並不是「你怎樣我都OK」,而是「不管你怎樣不OK,我都會堅定、溫柔地引導你。因為我太愛你,所以捨不得你總是這樣犯錯」。你當然可以做孩子生命中的其他角色,這是每個家庭自己的選擇,但這些角色不應該和父母的角色相衝突,我們要時刻記住這些角色出場的先後順序。先把母親的位置坐穩,才能讓孩子的生命有所依循,讓他的內心更有安全感。

 

摘自  大 J《美國幼兒園原來這樣教:一個華人媽媽在紐約曼哈頓的教育大震撼(最適合2~6歲黃金學習期的全方位育兒書)》/野人文化

 

 

※更多您可能感興趣的相關文章…

1. 媽媽,請你對自己好一點,才能看見自己真正的價值

2. 別再濫用「情緒勒索」,該管教就管教,讓拒絕就拒絕

 

Photo:Sally Kelso,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吳佩珊、吳怡蓓

>>現在加入 未來Family LINE好友,免費送您【未來Family雜誌乙份】!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