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人際

傷痕不是一種愛的證明

三采文化

更新於 2019年05月27日10:45 • 發布於 2019年05月27日10:00

文/《學著,遇見愛》孫中興教授

我們的老朋友史登堡在一九八六年提出「愛的三角理論」,這在各種關於愛情的討論中大概都看得到。在史登堡的理論中,愛情有三個組成要素,而這三個要素形成一個三角形:親密(intimacy)、激情(passion)、決定/ 承諾(decision/commitment)。

而後「愛的三角理論」又出現了八種延伸類型:

一、只有親密要素—喜歡(liking)

二、只有激情要素—迷戀愛(infatuated love)

三、只有決定/承諾要素—空洞愛(empty love)

四、親密+ 激情要素—浪漫愛(romantic love)

五、親密+ 承諾要素—溫情愛(companionate love)

六、激情+ 承諾要素—愚蠢愛(fatuous love)

七、親密+ 激情+ 承諾要素—圓融愛(consummate love)

八、缺乏任何要素—無愛(nonlove)

雖然史登堡這樣認真地將愛情一一分類,但我們對於「愛」的印象或想像多半集中在「浪漫愛」這個概念上,在愛情中最期待浪漫,也認為浪漫是相愛及維持關係的要素之一,似乎不夠浪漫或者不會浪漫就等於對方愛得不夠。

但是,浪漫在感情中真的有這麼重要嗎?還有,浪漫的定義是什麼,這就跟美一樣也難有普世一致的標準;你可能覺得在室外淋雨彈吉他唱情歌獻給另一半很浪漫,他可能覺得求婚時端出一克拉的鑽戒更浪漫,或者七老八十、滿頭白髮時還一起牽手散步最浪漫。所以有人能夠更詳細地定義「浪漫」嗎?

一九八五年,一位心理學家艾佛瑞爾(James R.Averill)勇敢地將浪漫分解出四個組成要素:將所愛的人理想化、開始得突然、生理反應、願意為所愛的人奉

獻。

一、將所愛的人理想化:

這是非常常見的狀況,我們看到一個人的時候,通常會先看他的外表,然後就開始從這個外表幻想出一個故事,而且也常會將故事想得很遠很美好。

二、開始得突然:

也就是「一見鐘情」啦!但一見鐘情的故事不會人人發生,曾有美國學者對一見鍾情很好奇,就跑去找了一群談戀愛的大學生。「來、來,你們說一下你們多少人是一見鐘情的?」他就這樣問了一下,結果大概只有百分十六的比例。

所以一見鐘情不是沒有,不過是真的罕見。但在一百部浪漫愛情片中,不會只有十六部是一見鐘情的,大部分都是一見鐘情,所以就會有個比例尺的問題,你會忘記電影是誇大的,認為大部分的浪漫愛情應該是一見鐘情,所以我這個一定不是真愛啦!我第一眼都沒有好好看到他,看到他我也沒感覺呀!如果你真心這樣相信,我想你是電影看太多了。漫畫看太多了

三、生理反應

就是見到自己喜歡的人會開始臉紅心跳,腦中一片空白,做出手腳不協調的動作,講話也開始結結巴巴……這些生理上的反應。許多影視作品都有這種主角見到心儀對象,然後完全手足無措的冏狀態。有人甚至光是在腦中想到喜歡的人就會癡癡地笑出來,或是自言自語,念到對方的名字也會油然而生一種莫名的幸福感。

這種「滿溢出來的幸福」如果能和對方共享,那大概是真的讓人「只羨鴛鴦不羨仙」。當然也有愛得死去活來、「沒有妳我活不下去」的那種,像發瘋一樣,這也是一種強烈的生理反應。一般來說,愛情的生理反應是情感方面的,不過也有的會發展到性幻想或產生性的衝動,希望能跟對方發生進一步的交流。

四、願意為所愛的人奉獻

這在戰爭時期或特殊情況的時候會發生,現在是太平時代,你會為對方犧性什麼、奉獻什麼?你是學生的話,頂多為他上課抄筆記或是作弊(老師強調:千萬不可以),還會為他作什麼?不然就是替他夜排搶票,或者周年慶時你前一天晚上替他去排隊搶第一個特惠組吧!

本文摘自《學著,遇見愛:台大超人氣課程精華第三堂,16個愛情經典故事,16種對愛的選擇與解答》/孫中興教授著

延伸閱讀:品嚐最浪漫的法式情人節─甜點界公認的愛情蛋糕是公主唱出來的!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